|
近三个月以来,中俄两国领导人频繁会晤,反映了两国日渐趋紧的互动关系。6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偕其夫人专门为胡Jintao夫妇准备了一场在莫斯科郊外总统别墅中的总统家宴,这可以说是双方领导人友好互动以及双边关系取得实质进展的一种表现。
中俄友好意在能源
6月30日,俄罗斯电力能源公司总裁邱拜斯在哈巴罗夫斯克市时宣称,准备就关于俄罗斯出口电力能源到中国一事与中方签订合作备忘录。邱拜斯认为此一计划对俄罗斯来说具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意义。他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建立远东次级电力能源系统的最佳能源市场,因为给中国供应俄罗斯多余的电力能源可以为远东经济发展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以巩固两国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可以凭借能源供应在欧亚能源市场之间扮演关键的角色。
就中俄两国经济互动关系而言,2004年的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12.3亿美元,今年1-5月,双边贸易额持续呈现发展劲头,达到100亿美元,比同期增长了29.7%。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对此表示两国有能力持续扩展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不过,俄也有报道认为,虽然中俄两国设定将在2010年达到双边贸易额600亿-80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但是双边贸易额形式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一种不平衡的以物易物的贸易框架上,也就是中国主要提供俄罗斯日常生活方面的轻工产品,而俄罗斯提供中国能源、军工产品和相关技术。尽管如此,俄报道认为改善双边平衡贸易的问题不得不先拖到将来再设法解决,而建立中俄之间能源供应链是当前双边重要的经济议题。
回溯1996年双边贸易额还在40-50亿美元挣扎时,当时俄总统叶利钦在双边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二十世纪末双边贸易额超过百亿美元,那对中方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时中方认为中俄双边贸易的基础相当薄弱,中方主要购买的是俄方的武器和金属原料,并且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偏低,再加上俄罗斯出产的石油含硫量与杂质过高,使得中国石油进口偏重在中东国家。如今中俄贸易额增长将持续把重点放在能源的供应与需求的互补关系上。
俄原料经济存在困境
2000年普京执政后,俄罗斯近几年来总体经济都呈现在8-9%的强劲增长率的态势上。然而,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国家杜马信贷机构和金融市场委员会成员格拉济耶夫却认为,俄罗斯以原料为导向的经济是没有前途的。他认为那些赞成以原料为出口导向的人多出于与原料部门息息相关的人,他们将出口原料当作个人收入的来源。再加上由于在俄罗斯经济体制中缺乏有效储蓄转投资的银行机制,基金市场不发达,使得投资主要部分来自大型能源企业本身。
银行系统对投资市场的贡献率大约占18%。缺乏适当的国家政策,使得那些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部门才能存活下来。这就形成了仅仅以原料为出口导向的原料部门拥有相对高的利润与收入,得以保障其投资进程的资金提供。然而在发达国家具有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新技术因素却在俄罗斯呈现弱势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俄国健全经济的发展。此外俄罗斯必须改善国营企业的利润收缴机制,才能将超额利润自国外返回国内,进行采购国产机器与设备,投入协作部门,最后到培植原料加工这一生产链中,如此一来,采掘矿藏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要不然返回俄罗斯国内的利润只能提供简单再生产与提供就业方面,采掘矿藏工业就等于是在为国外经济增长服务了。
潜藏在俄罗斯亮丽宏观经济增长点的本质的确存在投资困境。俄罗斯预算盈余来自国家没有完全如数履行对国民工资与社会福利的支付,但却履行对国外贷款的偿付,用来确保国外巨额资金不被西方利用各种借口冻结,顺利让部分资金返回俄国国内。如此一来,俄政府就不容易得到国民的支持,这就造成俄民主体制形式之下的社会情绪不安。因此,俄国政治气候不稳定成为国外投资者怯步的主因。在这种情况之下,俄政府主要重点不应该完全放在削减国家开支的基础上,而是通过长期发展战略,建立稳定债务转投资机制,以确定长期投资项目,把自由流动的货币资源联系起来。也就是建立一套健全的银行机制,持续提供为扩大商品的生产与供应所需的资金。格拉济耶夫认为这一点中国作得较为出色。他认为,俄罗斯需要透过发展银行体系来提供发展生产资金的长期贷款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