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稳赚不输的“美国石油政治经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08:5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月16日,由伊拉克政府下属的一个石油委员会负责起草的新石油法草案最终定稿,并准备于日内提交伊拉克内阁讨论通过。该法案除了规定以“公平方式”将原油出口收入分配至各省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决定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油气资源。考虑到伊拉克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储藏国的重要地位,不难想见,围绕该法案的执行各方又将展开一场激烈的利益博弈。
    根据新法案的规定,伊拉克政府将成立一个由总理努里·马利基领导的联邦委员会,统一监管伊拉克与外国石油签署协议事宜,同时还要重新审议萨达姆执政时期的石油协议以及库尔德自治区与外国公司签订的石油协议。如此一来,如果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左右伊拉克政府,则其石油利益自然能够得到优先保障,甚至还可以用石油为武器,胁迫那些需要伊拉克石油的国家与之合作。
    从眼下的中东形势来看,有实力扮演这一角色的非西方国家莫属。伊拉克石油部官员的谈话也证实了这一点,伊方正在研究的谈判对象暂时确定为美国、英国和挪威等有限国家。另一则消息又为这个事件添加了一个注释,据说美国全程参与了新法案的起草工作,如此一来,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当然就有了最为尊崇的话语权。
    不过对美国来说,这只是一份迟来的收获而已。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它对石油的需求向来不加掩饰,在争夺石油资源的斗争中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早在伊拉克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有人指责美国人从事的是"石油战争"。其实,时间还可以向前推进到二战时期,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就曾询问过石油地质学家德戈里尔"海湾地区的石油储量对世界的未来有多大的重要性",后者给出的答案是"那里是未来世界石油的重心"。
    如果说当时美国对这一认识还不是特别清晰的话,那么发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则给美国政府上了生动的一课。借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带来的天赐机遇,美国在把几十万大兵派驻到中东的同时,也通过几家美英跨国公司控制了地区过半的石油资源。既得陇,则望蜀,未曾最后解决的伊拉克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下一个力求掌控的目标,而法、德、俄等竞争对手在伊拉克的一时得利也为美国提供了秋后算帐的理由。尽管美国反复矢口否认,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结果是,随着萨达姆的下台,美国获得了占世界67%的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控制权。伊拉克新石油法案的推出,恰好再一次印证了历史预期是如何通过人为努力转变为最终现实的。

    如果就此认定美国非常依赖中东石油资源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在美国的能源结构中,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只占有较小的一部分,最近十多年来通常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相反,美国在自己领土上拥有世界2.7%的石油资源,建立了近10亿桶的石油储备,其海外能源进口主要来自美洲地区的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国家。
    因此,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不妨看作是美国人下的一步目光深远的战略棋,趁着自己眼前还足够年轻力壮,赶紧把大笔财富收聚到手中,既可以备日后老迈之际的不时之需,同时也可以凭此撬动地缘杠杆做成更大买卖,可谓是进退有据、稳赚不输。
    美国人向来具有一种独特的商业心态,这是其“石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所在。新教伦理教会了美国人如何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创造财富,实用主义启示如何通过简捷手段达成目标,扩张主义把创造主体从个人转变为国家和社会,而由宗教信仰演进的理想主义则为前三者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些元素与美国现在在伊拉克的作为相对应的话,跨国公司可以看作是新教伦理的产物,垄断经营是实用主义的目标,政治控制和军事占领是扩张主义的恶果,而推广民主的所谓"大中东计划"则是理想主义的口号。这些要素本来互相矛盾,但在美国的“石油政治经济学”里却莫名其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也算得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观。
    然而,自然界的奇观常常都不能持久,一旦人们的认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其中的奥秘也就水落石出。伊拉克如今乱则乱矣,美国如今强则强矣,但凡事终有个尽头,且不说其它西方国家将对美国独霸伊拉克石油的局面抱有何等感想,就是伊拉克人民也未必不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感。不知道到了风水流转的那一天,美国人的石油算盘还能不能够打得像现在这般精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 16:3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