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31 17:4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以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为基础的,顾名思义近现代国际关系主要包括2个时间段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国内国际关系史学界对近代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断代,一般沿用这样的标准:近代国际关系是以1648年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开端的,其下限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以1919年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为起点,下限是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

30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午开端,欧洲因此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缔约之后,欧洲普遍建立了常住外交使馆,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的国际关系逐步建立,这个和约是各个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战争中,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国家专制体系逐步形成。

到18世纪下半叶,战争连绵不断,但它却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质的改变,它使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美国、FaGuo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经过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是资产阶级成长的结果。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主权在民,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的独立是是殖民地人民意识的觉醒,民主诉求日益强烈的结果。殖民地人民渴望在新大陆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国家,因此在战争中,弱小的美国巧妙地利用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取得了独立战争得胜利。但是美国国内心是鄙夷那些欧洲旧的君主,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因而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实行孤立主义政策。FaGuo大革命对当时的影响比美国要大的多,因为FaGuo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强国。FaGuo凭借其在资产阶级民主中所激发出的巨大能量,横扫整个欧洲,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拿破仑帝国时期,FaGuo把这一挑战转化成对其他历史上已经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奴役,这就不可避免他们要遭受失败。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FaGuo失败了。战胜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对FaGuo而言,这个体系大体上有2的内容:一是FaGuo国内的秩序,即波旁王朝的复辟;2是防止FaGuo的再度称霸,主要有针对FaGuo的四国同盟条约,以及对FaGuo周边国家领土的安排,如荷兰和比利时的合并,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等。把FaGuo的情况放大,维也纳体系的总的轮廓就显露出来,包括各国国内的正统秩序,以及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均势秩序,尤其是领土均势秩序。所以维也纳体系的运转,也基本上包括2层含义: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的运转主要表现就是所谓的欧洲协调。

欧洲民族**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尤其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及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俾斯麦的成功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他在德国跨入强国之列时下台,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力量分歧和冲突”,及其内外政策的失败。1870年代后期的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力图摧毁FaGuo,为此而“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是为“大陆政策”。俾斯麦的外交没有阻止俄法接近,海外扩张又受到英国排挤。对内政策遭到反抗。俾斯麦体系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国家体系,体系之外的国家则处于分散状态。这一体系的形成,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使1870年代后欧洲国际形势更加紧张与错综复杂。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就在英法在非洲的争夺、英俄在中近东的角逐是比较典型的帝国主义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后期的德国与英法俄产生了程度不等的矛盾,对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总体而言,英俄两国是19世纪中期侵略和殖民的先锋,两国对霸权的争夺是该时期国际政治的主旋律之一。美日的崛起成为推动全球性国际关系的新因素。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欧洲列强开始了早期的瓜分斗争,美日崛起后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此过程中,美日正式融入全球体系,推动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的大约一个世纪里,欧洲局势基本上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大国间传统的“均势”结构有关。但自19世纪中后叶以来,旧的“均势”结构不断受到冲击。西方国家的新技术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有力地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全球化进程。随着欧美和日本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就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美日崛起为世界大国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它们的参与也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全球化进程。维也纳体系瓦解后,俾斯麦体系没能维持多久,德国统治集团抛弃了俾斯麦保守的、狭隘的“大陆外交”,开始转向追求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并发展大海军,从而向英国发起公开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的传统对欧政策,与法俄调整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冲突,并于1904年和1907年相继缔结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出现了英法俄和德奥集团相对峙的两极均势体系。为谋求各自的优势,大国间的军备竞赛加剧。欧洲进入危机频繁的阶段,而且任何冲突都有可能升级为影响两大集团之间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危机,列强的行动自由也因此显得越来越小。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均衡格局已经逐渐削弱,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必将而代之。经过一战,欧洲开始丧失国际政治的中心地位。

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开始规划战后国际秩序。欧洲国际秩序由以处理对德问题为核心的巴黎和会来解决,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远东国际关系则由华盛顿会议来解决。这两次会议的结果构筑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只是暂时解决了一战遗留的国际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冲突的隐患。赔款问题是德国问题中的棘手问题,但最终不了了之,有利于德国的复兴。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英法分歧严重,这是战后初期欧洲政治的主要特征,也是促使德国重新复兴的重要因素。英国外交政策发生了由惩罚德国向同情安抚德国甚至扶植德国的转变。FaGuo的外交政策是一种防御性的政策,由于国力衰弱和外交无能,在欧洲政治现实面前步步退却。普遍裁军没有实际效果,并最终成为变相的军备竞赛。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殖民地卷入一战,遭受损失,对宗主国不满。二,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经济陷入困境,加剧压迫和剥削殖民地。三,战争期间,殖民地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意识增强,扮演民族运动的领导阶级和代言人的角色。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苏俄政府还对土耳其等国的民族运动提供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民族解放运动在范围上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包括土耳其、巴勒斯坦和北非;中国及周遍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地区,涉及墨西哥、尼加拉瓜、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

一战后,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大危机结束了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虚假的繁荣和虚幻的和平,破坏了国际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深重的政治后果,恶化了国际关系,最后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大都采取了一系列只有利于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的措施,经济民族主义大大加强,从而出现了各国之间的关税战、贸易战和货币战,损害了国际经济的正常秩序,并导致金本位体系瓦解。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使自己渡过了难关,实现了经济的复兴。英法在经济危机期间,竭力维护既得利益和现有的国际关系秩序,并不惜与法西斯势力妥协,绥靖政策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使一些国家国内发生政治上的两极分化。代表极右势力的法西斯政党在许多国家出现。危机特别严重的德国和日本,则分别走向行了通过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来摆脱危机的道路。在德国,纳粹党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在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他们的一系列行动不仅对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而且使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主义的威胁。: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德意日公开对国际秩序进行挑战。英法美反应软弱,或实行绥靖政策以息事宁人,或实行孤立主义以避免惹祸上身。这表明后者战略地位空前虚弱,并缺乏能明确其国家利益所在的大战略。英法的猜忌与防范使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破产。苏联转而寻求自保战略。

就在这种情况下,2战爆发了。 二战进程大体分为法西斯集团战略进攻、双方攻守态势战略转折、盟国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侵略集团的矛盾是战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决定着战争的性质。此外,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关系。二战的影响不仅在于“把欧洲在世界上的优越地位彻底葬送”,从而使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而且还在于战争恐怖的记忆笼罩于人类心头。

学习和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外关系的迅速开展,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形成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hercules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发表于 2007-12-20 01:50: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07-12-20 13:06: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7 03:0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