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你的文化认同感哪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5 08:5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ook.QQ.com2007年09月04日18:58   腾讯Q吧  

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是怎样一个处境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还有生命力以及发展的空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被我们破坏殆尽,抑或遗失在某个不熟悉的角落了?
  梁思成先生曾说:“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审美标准全被搅乱了,古老的被抛弃了,对于新的即西方的,却茫然无所知。”当然,中国的屡战屡败,并非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此之前,中国在异族的入侵面前也常常表现出屡战屡败,所以才有了南宋、元朝和清朝。但是这个时期异族入侵的结果却很让中国人得意:入侵的异族被同化,如果不被同化则被赶走。这个“同化”过程,大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劳了,这个方面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过去的异族入侵之后,总是主动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西方文化渐渐渗入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新兴文化之间感到了莫大的迷茫,他们破天荒地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感,隐去了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但即使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保留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可继承性。在半封建的中国,一些必要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较大的冲击有两次,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推进文化进步方面功勋卓著,但这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不可能动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那个时候,这些愤青们对自己的祖国,仍然是有文化认同的。他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对社会时局的失望,对传统糟粕的作呕,对僵硬人生的反抗。他们的骨子里,依然流着传统的血,即使做了封建家国的叛徒孽子,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他们仍然饱含热泪,充满激情。而**呢,从表面上看,大破了“四旧”,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摧毁性的打击。但是,只需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种运动,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才有可能发生的奉旨****。**初期全国各地家家户户无所不在的“忠”字表明:君权思想以改头换面的形式,继续起着主导作用甚至被放大了。而这个君权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只是表面的、形式的,只是把三叩九拜改成了忠字舞,其实质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改头换面的回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8:53:11 | 只看该作者
  那么,也许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流失,以至于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如此的陌生与冷漠?我们今天面对的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是由什么造成的?谁又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呢?



  “平”是全球化的另一种说法,类似足球是“圆”的,永远没有演算出来的结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担心的是,经济全球化能否导致文化全球化?如果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那么,文化全球化谁是施动者谁是受动着——文化全球化及其主导下的跨国文化传播,会不会是以西方化、美国化为其内容的文化一体化、同质化?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大得让人无所适从。在新千年的第七年,我所能看见的中国文化,首先是新闻上的解读。这些年我的感官似乎在被说服: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版图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在国外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广泛。比如,全球的孔子学院有多少家,有多少人在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如何惊艳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甚至,一个在国际影坛上脸熟的女星,穿一个中国肚兜就足以引起文化上的尖叫——这都是“中国骄傲”。从这样的解读方式来看,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的简称。谈论中国文化的语境,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库。



  而其实,我所看见的中国文化,又憋闷得让人不知所措。我们的家书越来越少,渐渐成为孤本绝版,相伴而生的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中国现有可考的275个剧种,现在“有戏”的还有多少?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也濒危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还是新闻上的解读,资金投入是首要问题。汉服甫一出现,就被冠以狭隘民族主义者的表演。以“孟母堂”为代表的现代私塾,首先从程序上被予以否定。传统文化的展示,在借助经济搭建起来的舞台上,从属卑微接近戏子。这是“沉默的大多数”的桌面下的感受。深层次的文化是什么?文化的表面高温,与我们内心所感知的文化体温,是不是外热内冷?
3#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9:07:40 | 只看该作者
情形就是如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宝库,重视到还没有采取最好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的态度的程度。而国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其实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学却在国外。敦皇在甘肃,而敦皇学却不在中国。美国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日本有派来扎在云南的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韩国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有人比自己更心疼自己的孩子。



  我不懂围棋,对中日韩围棋的称王争霸却很感冒。在324格的围棋棋盘上,儒雅沉着的棋手到最后总是流着瀑布汗捉对厮杀。中国棋手的输赢,总让我联想到三国在文化上的对弈。哈日哈韩的中国城市少年,套着夸张的肥大衣裤,踩着滑轮在大街上呼啸而过,路边的店面是节奏感很强的说唱歌曲。向中国学习的韩国文化,和向美国学习的日本文化,已经渗透到西南这个并不发达的省份。韩国的餐饮店、服饰店开到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注重匠人文化的日本,动漫和数码产品精良得让人无法拒绝。《大长今》在中国热播之后,我们推出中国版的大长今《女人不哭》;《阿信》之后,我们在《阿容》里制造了自己的阿信。我怀疑同时不喜欢这样的说法,就像说七夕是“中国情人节”,在说法出来之前,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对文化的本位感觉与认知。



  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国内一些学者及专家开始为春节这一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感到了担忧。他们发出《保卫春节宣言》,呼吁要自觉地对民族文化尊严进行维护,保卫民族传统文化。学者专家以专家的视野及深度,诠释了保卫春节的必要性。作为一位普通民众,我对春节有如此的感言。



  中国的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受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孩子,我见证过春节的热闹。年幼在家乡,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准备包粽子,蒸年糕,扣肉等食俗,拜年``````大人,小孩以繁琐仪式为乐事,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居地转移到城市后,我渐觉节日氛围淡薄了许多。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网络,歌厅迪吧,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兴起及商场商品的琳琅满目,口袋充裕了的人们过节日的节目丰富起来,自然会对传统的一套过春节仪式过程简化了。有些家庭还把年夜饭放在了饭店里。这自然会让一些人忧心忡忡,忧的是洋节红火,春节冷清,更忧虑传统文化的遗失。
4#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9: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溯历史,国人传统性格多带内向,严肃,拘谨的特征,传袭至今。而西风东进的百年以来,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也在影响及改变着国民性格。城市里,崇尚自由、轻松和时尚的年轻人成了很大的群体,这是一种有积极意义,有生命力的生活思想,比较容易得到城市人响应。毫无疑问,圣诞的“疯狂”与这个群体的形成有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传统的春节“不切实际”、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欢迎。而另一边,在娱乐方式缺乏和思想怀旧的农村地区,其实过春节相比城市,依旧算是热闹得很。



  韩国江陵市市长在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如是说:“如同人有家乡,文化来源于民俗;正如家乡有情,民俗这一多样性的根源,必须受到尊重。”韩国人保护民俗依赖的是文化,溪水潺潺的传统文化教育未受过冷落。从韩国人的文学作品到电视节目,如现红火的《大长今》,再到现实生活,都让人感受到了儒家一些传统文化熏陶后的影子。如尊重师长,讲究道德礼仪,推崇传统经典。而这一切又是和西方文明思想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他们不全盘西化,不完全守旧,也不会厚此薄彼。弥足珍贵的文化,应该是已有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融合后创生的一种新生文化。而惟有不断融合的文化,才能得到不断的继承,发展和世代传播。



  如何过春节固然应该讨论和探求。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拯救中国传统的文化精华?春节和传统文化是枝叶与树根的关系。没有文化树根的长久生命力,枝叶便难以存活。西方圣诞的“疯狂”,有着“圣诞老人”的优美故事和《圣经》传说的深入民心。而今天我们的春节,丢失了那只叫"年"的怪兽,丢失了一个个波澜起伏的民间故事。圣诞老人在不少国人印象里栩栩如生。而面对年画里满烙腮胡子的财神爷赵公明,我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他是谁,他又是干什么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主权的侵扰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的日益发展带来文化意识与形态的多样化,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低俗了。



  我们先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最流行的一个娱乐节目不是那个叫什么超级女声的吗?是什么造成那样一种无数青少年男女为之疯狂的景象呢?那自然是看到了一夜成名的可能与随之而来的名利,名利与金钱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如此的重要,是什么造成的呢?是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如果,金钱与名利成了这个社会最主要追逐的东西的时候,社会上的青年们又怎么能不受这个影响呢?所以说,我们现在说教育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而造成社会这样一种状况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又在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了传统文化做为依托,那就注定了这个民族精神的迷茫,而当生存不再是人首要的目标的时候,人则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柱的。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社会现象,很不好意思,现在还要说下被人说烂了芙蓉姐姐现象。社会在针砭这么一种现象的时候,可曾想到过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精神的需求。我们的传统文化既然已经被忽略了,那么对于当代的青年就需要重新寻找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观念,无论芙蓉姐姐是假的自信还是真的自恋,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当代的青年找到了一种注重个人修养的东西,用传统文化来说,也算是一种修身吧!再接下来的什么菊花妹妹身上的所谓的纯真也不外乎是这个。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9:18:41 | 只看该作者
归根结底,我们社会目前最大的状况就是一种精神的缺失,而这样的一种缺失影响到的又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还有整个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责任感的麻木不是我们现代社会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吗?而这样问题的存在又怎么可能使我们重树民族精神呢?我们时常说要爱国,但这爱国主义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豪感的,如果一个民族连传统的文化都已经流失,我们何来的民族自豪感?



  虽然来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比较陈腐的东西,比方说礼教方面的,但更多的却是可以继承也需要继承的。因为那是几千年汇聚起来的民族底蕴与民族的精神。试想下如果我们现代人的思想里有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的理念,何至于会空虚的一个娱乐的人物就可以占据了大多数人精神的全部?又假使我们的脑子里有传统文化中的善恶概念,我们的社会何至于如此的冷漠?再假使我们批判的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又何至于有那么多的道德败坏的事情发生?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美丽的姑娘和营养不良的小伙,像飞蛾扑火一样投放到了城市群的建设。但城市最终不属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足够的人,故乡不足以成为故乡。没有足够的人,故乡的文化不足以繁茂如盛开的生命。没有足够的故乡,我们无法安放几千年的乡愁。没有故乡的文化,我们站在四通八达的路上找不到回归故乡的道路。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在现实之中,每个人都在拼了命逃离这个故乡,其实逃离了才知道只有我们的文化才最具有光彩的。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就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消失了,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呢?



  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身份暧昧,生机斫丧。旧文化几乎已经断代,即使不断代,也很难一力担当新时代文化的重构责任;新文化没有建立,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文艺,技术,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没能与中国社会真正水乳交融。



  在这种情形下,青年,尤其是敏感,易激动的青年,尝不到可以击中心脏尖端的当代文化,只目睹种种现实的残酷,情况的复杂,当然可能变成虚无主义者,以无信仰为信仰,无追求为追求,无文化为文化,于是没心没肺,不清不楚,真善美尽数失落,释儒道皆告无缘,最终沦为空心菜一样的一代愤青。



  愤青,中国从来就不缺,一定要溯源,春秋的楚狂接舆也许是最早的愤青,当然,他遇到孔子的时候,已经是个愤老了。而竹林七贤,则是最出名的愤青,他们中有的喜欢驾部鹿车,叫仆人抗着铁锨,边行车边喝酒,并且声称醉后何妨死便埋;有的则随意乱走,走到穷途就痛哭一场,然后踉跄归家。此后比较出名的愤青,还有唐代的韩愈,宋代的陈亮,元代的关汉卿,明代的李卓吾,清代的金圣叹等等。



  这些古代的愤青们虽然各领风骚,但没有形成太大的集体气候,直到五四,一大群身怀绝技的各色愤青才从学校中,从医院里,从工厂内,从私塾旁,从海外,从乡间,一涌而出,有的按着传统经书的鼻子打,有的直接刷新旧史学,有的则将千年来陈腐的庙堂文学推倒,替代为新鲜的草根文学。但是,他们依然是有着文化认同感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9:19:09 | 只看该作者
可是,现在的愤青们,不少却已经失去了文化认同感。用一句话概括:旧的吃不饱,新鲜的又没什么味道。正是这些新时代的愤青,在网易调查“来生你还做不做中国人”中投下否定票。因为他们灵魂无所归依,信仰没有归宿,空荡荡地走在虚无党的路上。



  还没有搞懂我们的传统,传统就一钱不值了;还没有看清楚真相,就开始愤怒了;还没有明白自己的血脉,就准备来生投奔外国了。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缘于一种文化认同危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危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种危机已经存在,如何消除危机,重建文化认同, 关于这个方面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下面有个关于重建文化认同的四点意见,理想主义的色彩很浓,也许是空中楼阁,也许是痴人说梦。但是,“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更好的路,最好别惊动他”。



第一种手段就是中国通史的重新撰述与普及。



  “国可灭,史不可灭”,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伟大传统。正因为这种信念,明遗民万斯同才以布衣入史馆,几十年锥心泣血,不计名份待遇,促成《明史》的皇皇巨册。
  这种理念,也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前言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阐述:“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第二种手段,则是中国传统文学在当代的伟大复兴。



  对于绝大多数愤青来说,传统文学已死。要复兴传统文学,只有一条路:读原典,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要想咀嚼诗经的好,就必须去读原文,读什么白话翻译就像穿了袜子做爱一样,完全没有感觉呢。至于传统文学的阅读,我个人有些推荐,别的可以不读或者后读,这三部作品一定要先读,那就是楚辞,杜诗,苏文。
  传统文学在当代的复兴,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只能提出概念,没有篇幅深入。总之,要写出真正有中国味的好文章,那就必须有传统文学功底,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杂文。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抒情则一篙春水兴会淋漓,叙事则电光火石兔起鹘落,议论则击骨刺髓老吏断狱。
  而对愤青来说,多读一些传统文学的精华作品,肯定有助于理解我们的文化,进而产生积极的认同。



第三种手段,则是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融重构。



  地理这门学科,在中国长期作为历史的一门分支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人的地理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可怕的“海客谈瀛洲”式的。
  而在当代,我们的地理教育又只偏重自然地理方面,几乎没有历史地理,或者说,人文地理的教育。以至我们现在读古书,看到一些地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缺乏足够的历史地理知识,即使踏遍万里河山,也只是从风光审美的角度来行游,虽然无可厚非,但总不如多带点历史人文地理知识去畅游,更加充实饱满,更能增强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第四种手段,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改造。



  很长时间内,不少人都以西方哲学的所谓体系,逻辑来框架中国哲学,然后得出中国无哲学的结论,这完全是前提错误。讨论一个国家的哲学,就要以一个国家的话语方式来进行。虽然我觉得帝国主义这个词很土,但每次别人用西方的方式来鉴定中国哲学,我就想起帝国主义这个词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9:19:37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经学,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都是非常地道的哲学,不过是中国制造的而已。对于这些应该多读,那不但可以锤炼自己的思维,更能发现自己不少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来源。(这几种是必须阅读的: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荀子,墨子,朱子语类,传习录)






         
 暗地声音:这是一个沉重的却又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处境,我们应该怎么做也是大家十分明白的。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尤其竞争更多的偏向于文化领域的时候,拯救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重建文化认同感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国外的东西也许都是好的,都是优秀的吧,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以穿洋装吃洋餐开洋车为荣呢?在韩国疯狂侵犯我们传统文化主权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更多冷静的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指责或者抗议。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过申遗,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过保护?也许借用一位同学的话就是:不久的将来,孔孟思想恐怕要在他乡找到真正的沃土了。引进来的东西我们全盘欣然接受,却怎么就迟迟不能带着京剧、烹饪、针灸术昂首阔步地走出去,而要在这里无端的自惭形秽呢?
  拯救我们的文化,挽救我们民族的个性,愿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4:1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