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朔批评近金庸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7 22: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次和别人抬杠,讨论主题是人的写作寿命,他自己是写书的,乐观的认为作家是可以写到80岁的,并以莱辛为例。我不否认作家可以一直写下去,只要他想写,但以多大年纪得诺贝尔奖论证并不科学,和各类电影奖的终身成就奖一样,“爷评的不是今年作品,是历年成绩。”似乎有位刻薄的作家说过,老年人写作像呕吐……不说了,太不尊重长者,但可以举出一百个例子证明更多作家的代表作往往是他的处女作,创作能力和性能力一样,二、三十岁是真正的高峰期。

不仅仅是写作,就连阅读能力也如是。小时候我妈妈是单位的图书管理员,妈看言情,爸借武侠,我发明了一套偷看闲书的方法。我爸把书藏在很底层的抽屉里,我一只手伸在抽屉里翻书,蹲着看完了整套《鹿鼎记》,一旦门响立刻窜回原位,假模假式装学习。有次在我妈眼皮子底下温习功课,桌子上是教科书,腿上放着《十月》,她给我请的家教一探头,我的腿连着杂志立刻塞回桌子下,那次动作慢了点,被家教发现。

也有明目张胆看闲书的时候,语文课本后面有一些推荐书目,家长都很迷信课本,老师也都没什么学问,惟课本是从。我们那时基本上还有前苏联遗留痕迹,我看的第一本“名著”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讲姐姐怎么热爱学习,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顽皮弟弟。有一篇课文说居里夫人读数理化用心,表妹们在她身后叠了一堆椅子,砸到她还恍然不觉。全是这类的,爱迪生把表当成蛋煮,鼓吹陈景润没有自理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群精神恍惚的科学家。

接下来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已经忘记了这本书的内容,但却记得当时如饥似渴看课外书,无论多难看,都能迅速咽下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现在扫两行就要睡觉的催眠圣品,硬是看完。最近闲着无聊,从网上下载了一套《梁羽生全集》。这套书好几十本,我在少年时就全部看过,家长借什么我只能看什么。今天重拾,发觉完全读不下去,没说几句就开打,招式的罗列、行文之罗嗦、情节极简单、善恶很分明、恶人终有报、有情必眷属,就连评价最高的《云海玉弓缘》,人物苍白到作者要不断地贴标签,拎着读者的耳朵强调:金世遗是个我行我素的人,厉胜男邪气重重,通篇是议论文而非记叙文,再也不是我记忆中的美好。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王朔当年要批金庸,因为他看武侠时的年纪太大了,已经有了非常强的辨别能力,看过太多真正的好书。少年时的吸收能力像饭量,吃得多,长得快,正是有了量才会有今天的质,如果让我重新看那些推荐的“世界名著”,除了中国古典那四本,其它捏着鼻子也吃不下。

老也有老的好处,懂得欣赏复杂,理解世态人情。年轻时我看过《金瓶梅》洁本,因为没有性描写不爱看,觉得它又琐碎又黑暗,没有美感没有爱,充斥着成年人的恶形恶状。那时但凡文学作品里的亲热的部分,都要反复阅读,《天龙八部》里虚竹在冰窖那几页,被我摸出了黑边。今天看到的是全本《金瓶梅》,性描写反而跳过了,它优美的文字,描写饮食、服饰的玲珑,就连骂人的脏话,也俏皮十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22:1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19:2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