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险偏好将主导美元短期走向 中期波动难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4 17:2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董凤斌 北京报道
  美国二季度GDP数据好于预期,风险偏好的提升令美元指数跌至今年以来新低。但从中期走向上看,在经济复苏以及通胀预期不断升温的背景下,美元的多空分歧在所难免,波动将成为其运行的主基调。

  风险偏好升温打压美元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挽救了美元危机,世界范围内的去杠杆化行为提升了美元避险需求,而居民储蓄率的提升令贸易逆差骤降至2001年的水平,美元指数也由此出现一波强劲反弹。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终究难以担当美元的“救世主”,伴随着金融市场恐慌情绪逐渐平息以及好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出炉,避险资金在风险偏好上升的前提下寻求重新配置,美元指数也从今年3月份开始回调。
  虽然近两个月以来美元呈现出窄幅震荡的格局,但是在美国二季度GDP数据公布之后美元指数再创2009年以来新低。美国商务部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美国GDP环比降幅为1%,好于此前萎缩1.5%的预测值;此外,芝加哥供应管理学会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3.4,6月份该数值为39.9。
  强于预期的经济数据令市场风险偏好再度升温,国际油价、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价格均创出年内新高,而美元指数也创出78.22的年内低点。因此,从短期来看,资金的风险情绪仍将主导美元的走向。
  中期波动难免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市场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经济复苏、通胀预期以及定量宽松政策的退出。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回暖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扬,通胀或将在不久的将来替代通缩成为全球央行关注的焦点,由此导致的利差变化以及资金回流美元资产将成为后市美元的主要支撑因素。
  首先,从通胀预期的角度分析,虽然2009年6月美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下降1.4%,创下1950年1月以来最大跌幅,但是从月度环比的角度上看,上升了0.7%,创下2008年7月以来最大涨幅。其中,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物价指数环比上升0.2%。此外,因汽油价格上升,6月生产物价指数(PPI)环比上升1.8%,而剔除食品和燃料的核心物价指数上升0.5%。由此可见,无论是CPI还是PPI,环比升幅均较为显著。通胀预期的不断升温导致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攀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去年12月的2.08%升至目前的3.67%。因此,不必过于担心美国国债市场出现美元贬值与联储收购之间的恶性循环,因为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将提升其吸引力,并由此引发资金回流美元资产。
  其次,从利差的角度分析,由于美联储率先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也自2008年12月16日降至0-0.25%;而欧洲央行自今年5月13日才将其基准利率降至1%的历史低点。目前美国经济相对于欧洲率先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从伯南克的表态来看,美联储已经开始向退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行进;而欧元区方面,特里谢还在继续进行其货币扩张政策。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快于欧洲将使得美元相对于欧元的利差优势在下半年得以显现,并支撑美元走强。
  在考虑到美元支撑因素的同时,仍不能忽视一些对于美元的不利因素。第一,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下注入金融体系的美元流动性将随着信贷解冻以及经济复苏而逐渐释放。由于货币乘数急速萎缩,美联储前期所释放出的流动性更多地体现为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增加,其结果就是基础货币的增速远远高于货币供给量。而在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及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得以解决后,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将逐渐恢复,流动性的释放成为必然,这也将对美元走势构成压力。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打击程度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美、欧、日的降息幅度显著高于中印等新兴市场国家导致利差扩大。因此,资金从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资产有其合理性,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因此,从中期趋势来看,在经济复苏及通胀预期的背景下,美元的走向将取决于多种因素,波动或将成为其主要的运行方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3 08:1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