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国圈地海洋资源“战犹酣” 中国起步尚存差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9 11:4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海洋的特性来讲,各国的竞争集中在对北极的争夺、深海资源的争夺及外大陆架的争夺。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5·13”以来,一个原本比较陌生的词汇“蓝色圈地运动”变得耳熟能详。
  “所谓蓝色圈地运动,通常是指有关国家为争夺海洋资源,围绕海域所展开的一些行动,”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说。 因陆地资源稀缺,已经不足以支撑21世纪的经济发展速度时,为了生存,世界各国便把目光转向了海底世界。深海海域成了人类最后一片知之甚少的未开发区域;而公海,是一块没有归属的资源地,像是散在野地里的财宝,更成为强国必争之地。
  “有两个数据可能更说明问题:估计人类现在还没有开采的石油大约40%在深海海底,包括北冰洋;世界上活的生物量,估计有1/3在地底下,”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对《瞭望》新闻周刊说。

  从海面到海底的争夺
  海上之争自古有之。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强国占据海洋主要是为了跨过海洋从而占领陆地。
  “半个世纪之前大家争的也都不是海底,因为海洋历来就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渔业和航运是主要的。主要用的是海面不是海底,更不是远洋的海底。而现在的焦点却在海底。所谓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指的不是海面、不是渔业,而是海底,更确切地说是海底的矿产和固定的生物资源,”这是汪品先的看法。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很晚,直到15世纪,欧洲人不知道地球上有太平洋。20世纪早期,还以为深海是一片死亡世界,没有生命、没有运动。关于深海的知识绝大多数来自上世纪的后半叶,60年代证明洋底在扩张,70年代末发现深海有热液喷出、形成黑烟囱,接着又发现不靠光合作用的“黑暗食物链”,直到深海底下上千米的地壳里,还有微生物生存。一个深海海底的广阔世界,突然呈现在人类面前,带来了资源的新宝库。海洋经济也从几千年来的渔业和航运扩展到了海底:先是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后是海山上的钴结核,现在又是金属硫化物矿床。这些金属矿至今没有商业开采,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开采成本太高。
  “但是成本的概念是变的:深海石油当年也嫌技术太难、成本太高,但随着能源枯竭、石油涨价和开采技术的发展,现在成了海洋经济里发展最快的一枝独秀。既然海底权益意味着能源,沿海国家当然使出浑身解数延伸大陆架、扩大海域主权,”汪品先说。
  与几百年来依靠炮舰的海上权益之争不同,当代国际的海底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之争;反过来,海洋科技活动的背后,也常常拖着权益之争的影子。
  在李国强看来,蓝色圈地运动意义重大。首先是权益问题。地球上未来的资源可能主要在深海,但是目前大家不太知道到底什么是最有用的,比如前些年认为锰结核是比较有用的,后来发现开采此物很不划算。因此现在先把地方占到,等以后知道用途了再去发掘。
  其次,由于海洋的利用无法把民用或军用截然分开,因此,要特别注意未来资源的意义。美国现在的海底观测系统,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用来观测苏联核潜艇的。冷战结束后就变为民用了,用来观测海底的地震、海水的变化,等等。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海底的油气如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一样等待我们去挖掘。”这是美国休斯敦大学石油化学及能源教授米切尔·伊科诺米季斯关于海洋资源的著名言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海底资源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蓝色圈地运动必然日趋激烈,”李国强判断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 16:00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