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蒙古破解"跷跷板"现象 文化资源变产业优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7 15:5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15日,历时一周的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落下了帷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草原文化节还首次举办了节目交易洽谈会,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近70家演出机构和团体的目光。
  随着“湖南文化现象”、“河南文化复兴”等的出现,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内蒙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潜在优势尚未变成现实优势
  在内蒙古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夏家店文化、朱开沟文化等。目前全区已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5万处,有些文化遗产堪称全国或亚洲之最,如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等。
  以内蒙古为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的草原文化,已被公认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与此同时,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在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下,如何开掘文化资源优势,成为了当地十分关心的话题。
  从傲然挺立的一座座博物馆、大剧院,到久演不衰的《鄂尔多斯婚礼》;从改革运作模式唱响的《草原传奇》,到联手大集团成立的“新华发行集团”;从走进万家的蒙古族歌曲,到飞花五洲的内蒙古杂技团……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在短短几年间,与过去相比已有了长足发展。
  但文化厅厅长王志诚却仍然高兴不起来:内蒙古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1.05%,不仅远低于发达省市5%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跷跷板”现象。
  王志诚的忧虑已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共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指出:“内蒙古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要把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大区的转变。”

  早在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提出了“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战略,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吕瑛认为,所谓文化大区,其内涵包括:一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二是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三是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力。
  近六年时间过去了,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战略制定较早、被寄予厚望的内蒙古文化产业为什么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快速壮大?对此,王志诚坦言,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文化产业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现有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化程度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等。此外人才问题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8 08:2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