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广州日报》报道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国内还能留住青年一代精英吗?不久前刚刚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大声疾呼: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
中国成美国顶尖人才供应国
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那么,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
“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万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日前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的作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不无担心,“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
王辉耀说,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
北大清华毕业生大量去美国
下个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Alex将启程赴美攻读MBA。工科出身,一毕业就进入全球500强中排名前三的跨国公司转行做管理,几年来辗转广州、北京、马来西亚等地。
将来是否回国,他还没有想好,“国外不论在科研设备和研究环境上,都要优于国内。在国内,你很难想象不去拉项目就能拿到科研经费。在浮躁的心态之下做研究,不太可能。”
前几年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基本上也能反映现在的情况。”王辉耀表示。
青年精英的外流与流失背后,反映了国内科研、企业机构吸引力的匮乏——从科研机构用人机制、科研环境到薪酬标准,国内外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外国抢中国人才手法繁多
各国争抢我国人才手段变幻多样。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曾总结了人才大战的10种武器,比如在华设立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设奖等隐形手段。据了解,2003年左右,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学总额400多万元的奖学金中,外企占了300万元。而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统计表明,外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研究中心将超过800个,而6年前这些研究中心仅为100个。“国外一方面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加大了对中国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移民政策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国外在‘拉’(Pul),而国内教育、用人、移民制度改革缓慢,等于是在‘推’(Push),在‘推拉因素’双重作用下,留学人数这几年激增。”
“吸引中国留学生,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广州留学服务中心出国部项目主管张国华感慨地说。
“一旦留学生不回国,此前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就无法收回,以每人为外国每年贡献2万美元计算,中国仅留学一项就为国外贡献100亿美元外汇。”王辉耀说。
现在只提“为国服务”
尽管连日来都在接待源源不断的学生家长,并且赞同学生出国开阔眼界、学有所成,张国华仍难掩心中焦虑:“我们到了真正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想出去、为什么留不住青年一代精英的时候了,到了全民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时候了。”
王辉耀有很多大胆的想法,“我国在留学政策方面一直提倡八字方针:支持出国,来去自由。以前我们主张‘回国服务’,后来改成了‘为国服务’,提法的改变也意味着观念的变化”。
而什么时候回归?或者说什么时候人才流入会大于流出?国内知名留学机构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的结论很简单:“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根据以往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才将大量回归。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说。
网友热议
留住金凤凰还须梧桐树
中国是人才的摇篮,美国是人才的职场
要想留住凤凰,就得有梧桐。现在是梧桐让老鸹占了,凤凰只有另寻高枝了留学的大多不是平民
别说留学的人是忘恩负义的人。地震和奥运时我们一直在支持祖国。非要我们回去拿一个月2000多元钱的工资,才是爱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