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color="#333333">我有一贴有提到关于建构主义的实证和量化的问题,现在想来原观点有我的误解和误判。其实, 同样是关注国际关系的主观性问题,用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实证和量化;而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学术兴趣决定了其很难实证和量化 </font><p></p><p>同样是研究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主观层面, 政治心理学的视角有明确的理论假设,分析层次和<br />检验假设,可以通过试验或历史文献的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和修改。心理学本身也是一门发展成熟的科学门类,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分析方法可以借鉴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去。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已经成为被国际关系主流学界认可和广泛使用的方法,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著作,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obert Jervis).</p><p>建构主义的许多著作则似乎缺乏科学性,多数停留在玄学和思辩的层面, 缺乏可检验和操作性,这影响了它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以及整个主流社会科学对话的能力,也限制了其影响力。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它的发源地美国似乎还没有在中国那样作为学术热点广受重视和充分被人理解。</p><p><br />所以,同样是关注国际关系的主观层面,政治心理学视角以其方法的科学性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似乎优于建构主义?</p><p>那么,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和建构主义有什么哪些区别和可能的联系呢?区别似乎在于:除了方法论的科学性差异, 前者是个体的和静态的视角; 后者是整体的和发展的视角。打个比方:政治心理学视角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科学地研究主观性问题; 建构主义者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发展的眼光),但是却是毫无疑问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这是引进和翻译建构主义的中国学者比较费劲地去隐讳的地方。我觉得还是要把话说白了说透了比较好,以便于大家分析和鉴别。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既不符合主流社会科学哲学观点, 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观点。这是在中国推动建构主义研究的学者必须正视的问题。</p><p><br />一个观察: 秦亚青先生在翻译温特建构主义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之后, 据说又翻译了国际关系的政治心理学代表著作《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被主流学界广泛认可的政治心理学视角和还没有被主流学术界充分理解的建构主义,到底有那些区别,又有可能有哪些联系呢?<br /><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