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千人前往八宝山公墓送别季羡林(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0 11:1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北京电视台《新闻晚高峰》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季羡林的生前友好和各界人士前往送别。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7月19日,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季羡林的生前友好和各界人士前往送别。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7月19日上午,北京市民拿着荷花,前来送季老最后一程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本报讯(记者周逸梅) 昨天上午,季羡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尽管天气闷热,但仍有数千人前往,陪季老走完最后一程。季老之子季承表示,季老的骨灰可能会葬到三个地方:八宝山、万安公墓和季老的故乡。
  告别仪式提前开始
  昨天早上7点,地铁车厢内格外拥挤,身着黑衣、手捧菊花的乘客相视点头,因为他们要去的是同一个目的地。当天,北大组织了25辆大巴车,往返运送师生前往八宝山送别季老。
  8点多,等在灵堂外的送别者已排出百米长队。著名演员六小龄童、著名作家张抗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也出现在送别的人群中。送别者中既有九旬老翁,也有不到十岁的孩子。大家都身穿素色衣服,胸前佩戴白花,面容凝重。很多人手捧白菊、月季以及季老身前最爱的荷花。因前来吊唁的人数太多,原定于10点对外开放的告别仪式提前了一个小时。9点,告别仪式正式开始。

  人流过多谢绝鞠躬
  进入灵堂后,所有的人排成一排。为了不造成在灵堂人流的滞留,工作人员要求大家只能瞻仰季老,不要鞠躬叩拜,也不要一一与季老的家人握手,以保证每个人在半分钟内就离开灵堂。
  上午10点半,季老的学生王邦维和段晴等,第二次排队进入灵堂。他们告诉记者,由于不能在灵堂中停留太多的时间,他们觉得太匆忙,还没有能看够恩师,还没来得及和恩师说说最后的话。所以第一次拜别完后,学生们都没有离开,等到送别的人流少一些了,再入场送别恩师。
  ■送行者
  张抗抗安慰伤心书迷
  作家张抗抗离开灵堂时,突然看见了一名哭泣不已的季老书迷。虽然素未相识,但因同样是对季老的怀念,张抗抗上前安慰。这名女书迷在她怀里泣不成声。
  这名女书迷自称是做中医保健的,她从季老的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并认为自己在实践中的心得旁证了季老的观点。昨天,她捧着一本《季羡林说国学》的书,书中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心得笔记。她称,她已经手写了600万字左右的相关记录,想等到整理得更好时拜访季老。可是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每说一句,她就会忍不住哭泣。
  在张抗抗看来,季老不仅学识渊博,更是个可爱的“好老头”,她特别尊重季老的真诚、幽默的为人。看见情绪崩溃的书迷,张抗抗一边安慰一边送她离开,“对于一个学者,他知道他的知识能传播开,给你们帮助,我相信他就很高兴了”。张抗抗告诉这位书迷,研究季老并不一定要让他本人知道,如果一直想研究而不动手那的确是种遗憾,但是像她这样一直动手去学去用去想,就不用心存遗憾。在她的耐心劝导下,书迷渐渐平复心情。
  家乡人送点心别季老
  家住济南的张士华夫妇开了一家油旋店,油旋是山东的一种点心,也是季老生前最喜欢的一种食品。十多年来,他的学生每年都要到张士华夫妇的小店里给季老买上50个左右的油旋。
  听说季老过世,张士华夫妇停业三天,特意带了象征季老98岁高龄的98个油旋来到季老的追悼会上。这也是他们夫妇第一次来到北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19:1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