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美联储公布了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的纪要,该纪要显示,美联储认为本轮经济衰退有可能在今年结束,并相应提高了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美联储做出这样的判断也将流动性如何收缩的问题摆上台面,之前的13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经表示,将在7月22日对国会的半年度货币政策听证会中公布美联储的退出方案,即美联储打算如何从目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扩张中全身而退。
流动性注入开始逐渐减少
从7月13日开始,美联储针对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的定期拍卖工具(TAF)将两周一次的拍卖规模由1500亿美元削减至1250亿美元;同时,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的期权拍卖,也将会暂停一段时间。至此,自5月份以来的美联储是否在考虑退出策略的争论尘埃落定。伯南克也在同一天宣布美联储正在考虑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
当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膨胀到了2万亿美元的规模,单向市场和各大金融机构注入的流动性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在过去一年中,为了让经济走出困境,联储快速地推出了巨量的美元供给。根据相关研究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美联储的流动资金较去年同期增长11%,基础货币增长110%,而银行储备更是增长了令人吃惊的903%。
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同样能看到类似的情况。大型对冲基金Seabreeze的创始人Doug Kass表示,根据他的估算,即使归还了财政部的借款之后,高盛手里应至少还有100亿美元的过剩资金。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按照目前市场上赋予高盛公司的正常杠杆效应,这些资金实质上相当于2000亿美元。
同时,自从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复苏步伐,巨量流动性的流通速度正在加快,美元的货币流通速度已经出现明显上升的势头。华尔街普遍预计,如果美联储释放出来的巨量流动性继续在市场上繁殖,市场预期这些流动性将会带来恶性通货膨胀,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普遍从去年底的底部翻了一倍有余。
在经济衰退速度大幅度放缓的背景下,“现在正是美联储公布退出策略的好时机。”美联储前货币政策主任Vincent Reinhart表示,“美联储内部现在对退出策略还有争议,在国会听证会上的陈述将是把已经达成的共识公之于众的好机会。”Vincent博士目前是美国企业联合会的高级学者。
在巨量流动性有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担忧下,也是在金融市场获得初步稳定的基础上,美联储的中央银行家们开始反思这场近百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何而来。格林斯潘时代过量的流动性引发实体经济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过度繁荣被认为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祸根,而金融市场对风险的错误定价则是直接原因。
金融监管改革箭在弦上
在美联储注入巨量流动性暂时缓解了金融危机的症状后,“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过去了”,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最近表示,他的看法代表了华尔街大多数人士的看法,“但是引起危机的根源——非对称性市场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罗奇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金融监管机构亟须对市场架构进行根本性改革。
同时,美联储最近的几次会议内容均显示,美联储的金融家们认为,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不透明乃至经济金融网络之间关系混乱是加剧金融危机深化的主要因素。美联储观察家认为,基于美联储对当前危机的判断,美联储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改革。
首先是解决金融工具的复杂性问题,通过创造更加简单的金融工具,同时提高基础性信贷产品扩张的透明度,使得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更容易得到评估,通过对信用评级市场的改革使得金融产品有一个更简单、更清晰和更容易操作的信用评级。
第二点是要求金融企业更详细、更透明地公布持有的相关资产和他们自身的价值。定义价值是非常困难的,任何给定资产的合理价值可能要依赖于相关信息的使用方法。但是美国各大金融机构在5月份的资本评估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不过还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减少金融机构价值的不确定性,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有可能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所持有的风险资产头寸,以便金融监管部门随时监视金融体系的风险积累情况。
第三点则是解决交易对手之间的信息披露问题。为此,金融监管当局有可能创立“中心交易对手(central counterparties,简称CCPs)”来解决柜台交易市场所带来的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市场参与者只要关注CCPs的偿付能力即可,不用担心其他交易对手的信用问题。
另外,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为了减轻金融巨头破产所带来的冲击,美联储和财政部对处于金融体系核心的几大金融公司进行了援助。基于这些金融公司的系统性重要程度,它们获得了更高的资本水平、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标准。这些政府干预行为扭曲了这些金融公司交易对手的行为,消除这些政府干预行为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将是对美联储和财政部等政府官员们智慧的一大挑战。
随着市场情绪趋于稳定并对巨量流动性做出了恶性通胀的预期,以美联储和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将会逐渐转移到金融监管改革的问题上,这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对于各方的市场参与者都不得不睁大眼睛密切注意美联储等部门如何应对巨量流动性,又如何针对引发金融危机的问题进行监管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