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两华裔部长联袂访华 目标紧盯新能源市场(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5 12: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骆家辉(左)和朱棣文5月18日联合出席记者会。(资料片)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按计划于当地时间14日到17日访问中国。分析人士认为,两人的联袂造访,是为探讨美中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巨大合作机会。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美方希望在提高能源效率、环保、医疗等方面扩大对华出口。

    声音

    “两国依存关系更强烈”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按计划于美国当地时间7月14日到17日访问中国。这是奥巴马政府两位华裔部长首次同时访华,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第一次有两位华裔部长同时访华。

    “今天我们与中国的依存关系,将比过去30年的任何时候都更强烈。”骆家辉日前发表声明称,两国的关系至关重要,“虽然在经济、贸易和全球反恐前线的合作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我们还有更多事情要做。”

    意向

    向中国出售新能源技术

    分析人士认为,两人的联袂造访,既是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半年的访华计划铺路,也是为探讨美中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巨大合作机会。

    奥巴马日前表示,美方重视美中关系,他期待着下半年对中国进行访问。两位部长原定今年秋天访华,现在把访问计划提前,是希望在下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就能源合作达成成果。

    另一方面,美国能源部在一份公告中表示,这次访问的主题将是寻求两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

    据称,两位部长访华期间将向中国宣传美国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希望在提高能源效率、环保、医疗等方面扩大对华出口。

    据了解,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十一五计划”要求,到2010年,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将在 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20%。这意味着巨大的新能源市场,美国企业早已盯上这一商机。

    骆家辉6日在访华声明中表示,随着中国遭遇气候变化的挑战,美国的绿色科技企业有望在满足中方治理污染需要的同时,抓住机遇创造就业机会,“这对中美两国来说可谓双赢。”

    朱棣文此前也表示,清洁能源将驱动未来美国和全球经济发展,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而一起合作能够比单独行动完成更多工作。“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提高能效,削减污染,都是双方可以协作的方式。”

    展望

     有望签署能源合作备忘录

    据媒体披露,中美有望在两部长访华期间签署两份合作备忘录,分别与建筑节能合作和清洁能源开发合作有关。


    另据报道,朱棣文和骆家辉将与中国政府官员举行会谈,重点讨论中美如何携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呼吁中美两国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展开合作。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双方就控制气候变化达成进一步共识,将成为今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协议的关键。据《北京青年报》、《中国证券报》

    行程

    朱棣文将在清华大学演讲

    根据行程安排,访华期间,朱棣文将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演讲,外界预测他可能在演讲中敦促中美联合应对全球变暖。骆家辉将在中美商会上演讲,还将出席世博会美国馆开工、奠基仪式等。

    链接

    碳关税问题有分歧

    作为“科班”出身的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征收碳关税问题上的表态与中国存在较大分歧。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征收“碳关税”的做法会将中国推入不利境地。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4日表示,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朱棣文

    今年61岁的朱棣文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专家型”的能源部长。祖籍中国江苏太仓。2008年12月被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

    骆家辉

    现年59岁的骆家辉曾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州长,今年5月就任美国商务部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9:35 , Processed in 2.437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