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改院“扩大内需:体制与政策”形势分析会综述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3%。建议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十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即50%;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使居民消费率提高到60%左右。
○过去十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左右,假设这个指标都维护在十年前的水平,以2007年GDP水平测算(25.4万亿),13%折合为3万亿左右。如果这3万亿能够分配给劳动者,并且投入到消费领域,将对扩大消费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与其提高出口退税,变相为国外消费者发购物券,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国内企业减税,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减税让利政策应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
○当前我国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总消费结构,改变了社会消费行为以及企业的投资行为,使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在实践中走形变样。因此在扩大内需的进程中,重点是有效约束政府消费。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日前在北京召开以“扩大内需:体制与政策”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等四十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如何扩大内需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扩大内需是我国新阶段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无论是从当前反危机的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中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
一、把扩大内需作为新阶段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专家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方式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有专家提出,进入新阶段,我国国民消费转型升级趋势明显,但生产主导型发展模式制约了消费升级,使我国从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适应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根源在于国内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为此,扩大内需,不仅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也是后转型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有专家指出,从中长期看,扩大内需是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一是扩大内需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成就是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人力资本的积累还远不到位,促进人的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二是扩大内需是实现共享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专家指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实现共享式发展,而仅扩大外需很难做到。三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的基础上,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相关需求,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专家明确表示,未来即便外需得到有效恢复,还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新阶段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战略。
扩大内需应制定明确的战略性目标。有专家认为,扩大内需应有清晰的规划,尤其是提出明确的目标。例如,可以把居民消费率作为消费大国的核心经济指标之一。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3%。建议明确规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原来“十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即50%;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使居民消费率提高到60%左右。
有专家建议,确定扩大内需的目标,需要把握新阶段的新特点。与十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当前扩大内需、尤其是启动消费有其显著特点:一是消费和私人财富积累密切相关,使扩大内需不仅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财富积累;二是在当前消费更多地利用信用资源的背景下,其与风险的结合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三是传统的消费数量扩张与现代的消费结构升级紧密结合;第四,改善性消费与保障性消费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
抓住当前扩大内需有利时机的关键在于加大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扩大内需战略,有比较好的时机与条件。一是随着各级政府一系列反危机政策效果的逐步释放,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趋稳,保增长政策成效初现;二是消费增长速度有提高的趋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显现;三是外部市场对我国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形成明显的“倒逼改革”的态势。
有专家提出,抓住扩大内需有利时机的关键在于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这方面,要努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实现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在扩大内需时,要超越短期性考虑,从中长期的全局性战略目标角度进行分析。二是实现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结合。三是外部和内部结合。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当前扩大内需必须有效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做到“四个避免”:一是有效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避免投资增长快而消费增长慢;二是有效处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避免政府投资增长而民间投资萎缩;三是有效处理扩大内需和产能过剩的关系,避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四是有效处理扩大内需与体制改革的关系,防止国进民退,避免旧体制的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