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昭奎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
摘要: 无论中日关系是好是坏, 都贯穿着矛盾。整个中日关系是矛盾与协调、斗争与合作并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是“ 中日矛盾”与“ 中日友好”的对立统一关系。发展滞后、甚至时而倒退的中日政治关系与两国、两国人民发展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近几年来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成为中日之间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但是, 主要矛盾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与此同时, 中日矛盾又与两国各自的国内矛盾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对中日矛盾需要严格区分非对抗性矛盾与对抗性矛盾, 对不同质的矛盾以不同质的斗争形式来解决, 注意避免不必要地激化矛盾而被极度希望将中日矛盾推向对抗性矛盾的日本右翼所利用。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唯物辩证法; 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矛盾, 才有运动, 才有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 无论是在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时期, 还是在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中国大半国土的时期, 都存在矛盾, 只是矛盾的程度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1972年中日复交后, 无论是在“ 中日友好”口号叫得震天响的“ 蜜月外交”时期, 还是在2001年以来的“ 政冷经热”时期, 也都存在矛盾。两国复交本身就是矛盾运动的产物。作为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起点的“ 中日联合声明”本身就包含着矛盾, 是双方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2001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呈现“ 政冷经热”局面,意味着政治关系领域的矛盾强度增大, 但绝非意味着经济关系领域就没有矛盾, 只是经济领域的矛盾没有像政治领域的矛盾表现得那样尖锐。由于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联结着两国解决其他领域各种矛盾的意愿和氛围, 因此, 如果中日“ 政冷”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 也会影响包括经济关系在内的其他领域各种矛盾的解决, 影响其他各种领域的关系的发展。
从“ 矛盾无处不在”的观点出发, 即使中日关系处于良好状态, 也不宜对中日关系采取“ 肯定一切”的态度; 即使中日关系处于不好的状态, 也不宜对中日关系采取“ 否定一切”的态度。即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段所谓“ 蜜月外交”时期, 中日关系也有过磕磕碰碰, 而且潜伏着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被“ 中日友好热”所掩盖的问题。反过来说, 即使在2001年小泉上台, 中日政治关系日趋冷淡、政治矛盾趋于激化时期, 中日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地方交流等方面依然十分活跃, 特别是中日贸易额年年攀升, 年年创下新的纪录。
总之, 中日关系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又不断产生新的矛盾的过程。
从“ 矛盾无处不在”的观点出发, 因为中日之间出现问题, 甚至出现严重摩擦, 就否定“ 中日友好”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应该说, 中日之间存在问题不等于中日关系的全部。整个中日关系是矛盾与协调、斗争与合作并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是中日之间的问题、矛盾、摩擦与中日友好的对立统一关系, 换句话说, 中日之间的问题与中日友好共存于中日关系之中。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 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符合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
特别是在经济方面, 中日两国优势互补的特点不仅没有削弱, 反而更加突出; 双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今天比过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班固在“ 汉书•艺文志”中所提出的: “ 相反皆形成也”, 就是指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而获得同一性, 中日友好与中日矛盾的关系就是“ 相反皆形成也”。
一、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那么, 什么是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呢? 笔者认为, 由于中日两国对历史认识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美国、台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将可能长期滞后于两国在经贸等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 发展滞后、甚至时而倒退的中日政治关系与两国、两国人民发展互利友好的合作交流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并仍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
在这个基本矛盾之上, 中日关系与任何事物一样, 会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在许多矛盾中, 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
那么, 当前中日两国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近期来看, 围绕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矛盾成为2001 年以来中日两国的主要矛盾, 当然, 靖国神社问题不是当前中日之间的“ 唯一矛盾”, 中日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矛盾。但是, 作为“ 主要矛盾”的靖国神社问题起到了制约其他非主要矛盾解决的、主导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抓住了主要矛盾, 就抓住了处理这件事情的主要关键; 解决了主要矛盾, 其他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胡Jintao主席在2003年11月会见小泉首相之际明确指出: 中日“ 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直截了当地点明了"靖国问题"的主要矛盾的性质。
说“ 靖国问题”是主要矛盾, 当然不意味着解决了这个矛盾, 两国之间的其他矛盾就都解决了。但是, 却可以为解决其他矛盾找到" 切入点", 创造相对和谐的对话气氛和条件。
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引起一部分日本国民的反对, 这属于日本国内矛盾; 与此同时, 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伤害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 这属于日本与“ 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之间的矛盾。然而, 小泉竭力回避靖国问题的国内矛盾侧面, 竭力突出靖国问题的外交矛盾侧面, 进而制造出一个“ 中国越是在靖国问题上对日本施加压力, 日本就越是不能向中国屈服”的逻辑, 借此煽动日本民众针对中国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促使国内舆论朝着有利于他推行“ 对美一边倒”、修改“ 和平宪法”等鹰派强硬政策的方向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方面在狠抓靖国问题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 并没有忽视处理诸如东海天然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中日矛盾, 努力防止有人故意激化这个关乎两国现实利益的矛盾, 借以加温日本国民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以至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由此可见, 注意从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捉住主要矛盾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绝不是说可以忽视或撇开非主要矛盾, 因为事物的各种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主要矛盾, 我们就要注意适当地处理非主要矛盾。
正如金赢所指出: “ 靖国问题不仅是生长于日本与亚洲关系上的‘ 脓包’, 更是生长于日本自身肌体上的‘ 脓包’”[1]。靖国问题在本质上是正确历史观与错误历史观进行较量的一个焦点, 也是关系到今后日本能否坚持战后以来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 从表面上看, 它似乎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但鉴于一个近邻大国能否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直接影响到能否保持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稳定的周边环境, 因此, 坚持要求日方妥善处理靖国问题, 是关系到我国战略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实际问题。事实证明, 我们抓了这个主要矛盾,促进了日本国内越来越多的民众、有识之士和政界人士认识到正确对待历史符合日本自身的利益, 日益从小泉偷换概念的“ 魔术”( 把牵涉到历史、违宪以及刺激受害国民众感情的问题转换为“ 不能向中国屈服”) 中清醒过来, 促使“ 反对首相参拜”成为主流民意。与此同时, 通过靖国问题大辩论, 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对“ 甲级战犯”、“ 东京审判”乃至过去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形成了对长期被日本政府故意忽视的历史教育的“ 大补课”。
在一定条件下,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可能相互转化。在客观过程中, 因为出现了新的条件, 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非主要矛盾, 原来的次要矛盾也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当前, 靖国问题从中日关系的主要矛盾转化为非主要矛盾的“ 新的条件”正在出现, 这包括“ 反对首相参拜”已经成为民意主流的情况下, 又遇到昭和天皇讲话笔录的公布(2), 使小泉的狡辩陷于理屈词穷, 再也无法掩盖靖国问题具有的国内矛盾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 是到了日本国民主动思考应该如何解决靖国问题的时候了。现在, 日本政界、学界提出了各种解决靖国问题的方案, 靖国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的可能性日益增大。今后, 如果靖国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靖国问题很可能不再具有主要矛盾的地位。
那么, 如果出现主要矛盾转化这种情况, 其后中日之间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日本国内的反华舆论以及各种针对中国的极其不客观、不友善、不负责任的舆论。现在, 日本的各大书店充斥着丑化、抹黑中国的书籍, 称之为“ 反华狂潮”也不为过分。有的台湾文人甚至可以月月有大作问世, 而且部部都摆上大小书店的热销柜台。少数日本右翼学者甚至鼓吹“ 新的日中战争已经开始! ”(3)
与此同时, 这批与小泉政治有着密切联系的反华、好战的文人猛烈攻击那些主张重视对亚洲外交的福田康夫、二阶俊博、加藤弘一等自民党内部的理性派政治家, 其险恶用心就是, 一旦挑起与中国的冲突, 就可以激发起日本国内“ 群情激昂”的反华情绪, 以利于击败对小泉政治持批判立场的理性派政治力量, 使小泉的非理性鹰派政治得以永久传承下去, 使理性派力量永世不得翻身。
由于小泉利用靖国问题等进行煽动, 日本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日益高涨, 对理性派政治力量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有些理性政治家甚至面临着哪怕有一点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的问题, 就会被“ 首先开刀”的威胁, 而别的政治家的个人问题再大, 只要能迎合右翼、至少是不“ 亲中”( 这里所说的“ 亲中派” 其实是指能够真正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 主张重视对华关系的“ 理性派”或“ 知中派”) , 反倒可以没事儿。
这种极不正常、走火入魔的反华舆论已经很难以“ 言论自由”来解释。如果没有与政界的勾结,如果没有日本国内外特殊势力的背后支持、资助和哄抬, 出于一般的“ 言论自由”绝不可能搞得如此邪乎。
森田实尖锐地指出:《产经新闻》、《文艺春秋》、《周刊新潮》等日本右翼反华媒体正在挑战日中友好的潮流, “ 在它们的背后有台独力量”。“ 台湾的某些势力斥资推进其利用日本国内媒体的对策, 并组织特别工作组。其目的不仅要在日本煽起反华浪潮, 而且图谋挑起日中之间的战争。这是十分危险的动向。”(4)对所谓“ 中国威胁”的恐惧, 以及右翼文人极力妖魔化中国和煽动“ 厌恶中国”的感情, 成为日本国民容忍右翼政治力量偏离战后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日本“ 军事大国化”、甚至接受美国占领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