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价、拉面价、房价的争议都将写进教科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5 22:4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药价、拉面价、房价的争议都将写进教科书

——让管理经济的官员学习一下什么是政府调控

最近的热点话题莫过于兰州拉面涨价后政府出面干预,各方面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很不一样,有叫好的,因为这是民生,一碗拉面关系到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但是也有说政府这样做没有道理,因为整个副食品价格是放开的,拉面的价格应该有市场调节,政府不应该提出“政府指导价”进行干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见仁见智,讨论的十分热烈。强国社区的辩论大厅也在讨论,各大网站、媒体都在讨论,两种观点对峙目前好像还分不出胜负。

先说药品价格,中国的药品价格是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市场最高限价,是典型的通过“政府指导价”进行干预市场的做法。据报道5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24次药品降价令,使86.7%的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完成价格调整。可是老百姓的感觉是这个药价还是越来越贵,现在看病贵主要是药品太贵,于是媒体就说:“药品降价莫沦为无人喝彩游戏”。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药价为什么这么贵,而政府干预而并不起作用。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那些降价的药品很快就消失了,然后换上新马甲重新粉墨登场,新马甲的身价不菲,典型的“新瓶子装旧酒”,政府降得越多,药品的变化就越快。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在最近一次公布药品降价的同时决定:将着手从体制上解决药品虚高的问题,而不再单纯依靠降价令。发改委究竟会如何改?人们并不清楚。

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感觉到现在“政府指导价”进行干预的办法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力图用政府有形的手管住市场,结果适得其反。市场的无形的手总是魔高一丈。

那么政府究竟应当如何调节市场呢?我觉得政府条节市场的手段还是要从如何保障供给这个源头做起,保障供给就能稳定物价,反之供给不稳定,价格就会上扬。

药品这个例子非常明显,政府限制了价格就会使一些药品过早退出市场,这对稳定药品价格并不有利,实际上在中国这种初级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时期,过早淘汰一些有疗效、价格低的药品势必会造成看病贵的问题。

小小一碗拉面也是一样,如果市场的这种行为过分了,那么整个销售就会下降,利润也会下降。拉面如果现在的利润空间增大,也会拉动更多的拉面生意,供应充沛时,拉面价格也会下降。拉面涨价的幅度究竟是不是合适,最终是有市场说了算,政府的这种“政府指导价”实际上并不科学,这种决策根本没有依据,进行这样的干预确实是属于画蛇添足。

我这一代人经历了解放初期粮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事情,当是人民政府就没有出面限制粮价,而是从保障供应着手,从产量区调进大批粮食,最后平抑物价。投机商人要吃进,就请你吃,粮价平抑后,这些投机商人大呼上当。现在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干部大概都没有经历这种事情。

政府如果确实在担心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因为这是涉及民生的大事,那么原动力在促进生产,譬如促进牛肉羊肉的生产,促进粮食的生产,这些产品供给如果是充裕的话,拉面的价格是一定会稳定的。现在政府对农副产品生产的关注仍然有许多问题。去年国内这一轮粮食、食油以及肉、蛋类价格上升原因是上个年度国际农产品普遍减产的原因。中国的农业生产与美国不一样,中国的土地产出效益远远高于美国,因此在丰产的时候,中国的农民产出越多价格会越低,甚至是会血本无归。去年东北大豆的例子就非常明显,这说明我们对农民的补贴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土地高产出农民的补贴不足,以致中国农民要看国际市场的价格吃饭。政府通过宏观补贴的手段还是明显不足。如果因为这种缺位造成粮食价格上扬,然后又去限制拉面的价格,这种做法对保障市场供给没有丝毫的好处。

前几年通货紧缩,物价便宜,百姓实惠了,农民可不好受,小本生意也不好受,因此价格问题不能只看高低,主要看市场供给是不是适当,当过热时政府也需要进行调控。一般而言涨价的原因都是供给不足造成的,政府的调控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经济增加供给。

笔者借此多说几句,是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中央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要增加,土地产出越高,补贴就应当越多,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对于低产田,政府的投入也是需要增加,但这种补贴就不是直接补贴,是把资金投向自然生态、水利和农田的改造上,使这些低产田实现向高产转变,这是政府干预的正道。

津津乐道于拉面限价的人又建议政府对房地产价格进行限价,学学南京市政府的这些做法,笔者认为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的基本矛盾还是市场供给不足。如果市场的房源非常充裕,房价不会不降的。现在只能说“国六条”和“双限房”的基本精神是对的,现在房价没有下降的基本原因还是供给不足,也说明“国六条”和“双限房”落实不好。

例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就明显不足,而且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和廉租房的定义都非常含糊,这种房子的投资渠道也不清楚。一些城市推出经济适用房实际上是一种姿态,并没有推动市场的作用,因此房价就还会继续上升。

例如徐州市对经济适用房入住户的条件是:“家庭人均住房不足8平方米(含8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低于300元(含300元)。”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家庭说起来也都是中等城市的贫困户,也确确实需要新的住房,可是一户人家的平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者,按三口人计算月收入不足900元,对照这个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即便是两口人都是有工作的,其工资标准都低于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些人家可谓是城市极度贫困户,让这些人家出资7-8万元购置一套经济适用房可能也是天方夜谭。实际上这个城市过去推出的经济适用房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居住的,也没有反馈调查,一些人符合条件买下了这些住房,直接倒手转让获取差价。

这种情况下,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是就成了主要问题,如果市场供给不足,房价必然还会涨。

笔者认为,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建设都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区,政府出面干预房价,不会见成效。因为谁来评估这个价格?现在连房地产价格组成都说不清楚,政府的这种限价依据又是什么?审批适用什么程序?什么标准?谁来监督?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就要由政府限价,是不是大笔一挥年就行了,如果是这样我以为问题会更大,腐败的问题会更严重了。

毋庸置疑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泡沫,这种现象在日本曾经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但是中国为何不会发生?原因是中国人口比日本多得多,而且中国有好几亿农民要进城,因此这种泡沫破裂的速度就会变得非常缓慢,但不能说没有。新加坡的房地产发展就很好,什么原因?并不是政府在限制房价,而是政府在宏观上先管住建筑标准,李光耀主张以中小面积为主,把解决多数人住房问题放在一个优先位置解决,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参照这些正反两方面经验,不难看出我们在房地产发展上违背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简称23号文)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个通知提出一个纲领性的政策:“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这个文件不是限制房子的价格,而是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着手,增加市场供给,解决住房问题,现在并没有这样做,结果问题越来越复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及经济是一个不能动摇的问题,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些争议,政府宏观调控是一种增加市场供给的或者调整经济过热的手段,对于市场价格是不是需要由政府来限制?值得讨论。笔者反问一句,垄断企业的产品和价格都是政府垄断的,铁路、电信、石油甚至与殡葬,有的已经成为暴利企业,政府为啥不出面干预?而热衷于非垄断行业价格的调控?难道说发展市场经济,关于价格问题政府执行的是双重标准?关系到民生的水、电、汽的涨价,各地开一个听证会就解决,不管听证会有什么不同意见,听证会只是一个形式,一个过场而已,涨价已经铁定了。再例如电信资费,无论你如何说,发改委都无动于衷。

毋庸置疑,药价、拉面价、房价的争议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最终都会成为典范而写进教科书——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结果——让管理经济的官员学习一下什么是政府调控。

2007-7-1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0 22:1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