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图/杨佳
国际油价翻番、黄金一度再次逼近每盎司1000美元、楼价反弹、食用油涨价……虽然昨日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CPI、PPI增幅仍然双双为负,经济依然在通缩边缘游走,但物价局部上涨的态势已经出现。股票市场上“通胀预期”也成为机构投资者们近期津津乐道的主题,资源资产类个股纷纷飙升。
对于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而言,通缩伴随衰退而生,为此世界多国为“救市”大开印钞机,并把利率降至零附近,希望经济尽快走出通缩的泥潭,走向复苏的正轨。由此来看,通胀的再度出现是好事;但也有人担心,资产和资源价格的上扬,更多来自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货币贬值压力,而非真实需求的拉动,不排除经济有陷入“滞胀”的新险地。
CPI何时可以转正?如何正确看待局部通胀背后的实质?针对当前的“通胀预期”,又该采取怎样的投资决策?无疑这是当前经济和投资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不久前还在哀叹通缩威胁依然存在,如今又担心会引发新一轮通胀。如何正确看待局部通胀出现的原因和后续影响呢?
不必为通胀阴影恐慌
实际上,本轮物价的变化焦点主要来自PPI,而其中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扬,原因是美元持续贬值对商品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石油、黄金价格的大幅上扬更是直接带来了通胀预期的升温。大成基金分析称,5月份美元加速贬值,国际油价在此期间快速攀升,是对美元急挫的正常反映。另外,国内外经济有所企稳,原油需求随之增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原油价格。虽然目前来说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好转,但历史规律表明,大宗商品价格会提前上涨以体现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复苏的预期。
但这一过程的持续性仍有待考察。对中国的工业化国际比较和经济周期研究有独到之处的长江证券策略分析师周金涛认为,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资源价格的反弹不能改变美国经济通缩的现状,反而减缓了经济复苏步伐。而没有外需的恢复对中国的庞大产能来说,经济自我恢复也会非常缓慢。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实体需求还没有恢复,资源品的价格就已经上涨,这反而会阻挡经济复苏的步伐。
市场上对于恶性通胀正在逼近的担忧,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德曼也表示了质疑,他认为目前在经济方面并无任何通胀压力的迹象,只有在萧条和失业消退之后,通胀风险才开始凸现,“唯一值得我们害怕的是通胀恐慌本身。”
国内出现的局部涨价现象,是否会引发全面通胀呢?国家统计局官方报纸《中国信息报》日前发表的一篇名为《2009年一季度经济述评:物价调控应标本兼治》的文章称,受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内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降、外需明显萎缩及翘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类物价全面走低,而且未来几个月还将有一个惯性走低的过程。但近期一些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暖的迹象,物价回升的动力逐渐增强。
对于目前热议的通胀预期,部分学者也存在异议。虽然现在普遍把美元贬值预期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视作通胀已经来了,但大宗商品价格涨了并不意味着真实的通胀,除非大宗商品上涨会通过成本推动带来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也就是PPI和CPI同比为正。但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出现。
“现金为王”已不合时宜
按照传统的投资理论,在通缩时期,持有现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企业盈利不佳,资产也随时有贬值的可能,但是各国央行大举“撒钱”的现今,显然持币已不是理想抉择。
日本利率已经接近于0,英国央行再次降息至历史低点,各国的常规货币政策运用空间目前已经接近枯竭,除了多印钱外基本已经无计可施。但印钱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一旦经济好转,各国央行为避免“扼杀”复苏的萌芽,未必会积极将此前释放出的流动性收回,这将给远期全球性通胀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从全球范围看,欧美各国纷纷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全球市场注入了巨量流动性,中长期全球通胀是可以预期的,物价下行只是短期的现象”,新世纪泛资源灵活配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卫东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国内机构的主流看法。从经验上看,在经济从复苏的初期,通胀会快速反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石油、煤炭、有色等资源类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总是上涨最为迅速的。
对投资者而言,决定投资决策是预期而不是现在。在“通胀预期”的推动下,不少资金已经开始在煤炭、有色、地产等个股上积极布局,也带动了相关个股股价的大幅飙升。另外,虽然楼价并不计入CPI,但是对很多城市居民而言,相对于食品占大头比重的CPI,楼价反弹带来的通胀压力更为迫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建议,“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不能再现金为王了,现在可以重新配置股票、寻找性价比比较高的房子。”
本报记者贾肖明
■投资市场
楼价全国普涨,房价回归2007年高峰水平
现象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对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情况的最新监测显示,新建住房销售价格5月环比上涨0.6%。比较3月环比0.2%涨幅及4月环比0.4%的涨幅,涨幅逐月扩大0.2个百分点。
虽然5月房价同比下降0.6%,但在这70个城市中,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有60个,厦门、深圳、长春等城市涨幅居前;环比下降的城市仅有6个。而在二手房方面,房价同比、环比均为上涨。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
楼市涨价在最近一两个月内尤为明显。前不久的端午小长假,广州大多数新盘价格都比“五一”时的报价每平方米高出两三百元。调价较大的有珠江新城的新盘星汇云锦,“五一”报价是2万元/平方米,目前的报价已调高至2.2万元/平方米;天寿大厦“五一”报出9000元/平方米的价格,最近的报价则是10000-11000元/平方米;易丰大厦“五一”首推80套单位,均价为10000元/平方米,现在的报价为13000元/平方米。
来自满堂红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不少地区的二手房价已经回归到高峰2007年10月的水平。满堂红沈锐培介绍,如天河北中怡城市花园目前成交价17000元/平方米,与2007年10月相当,侨林苑三期大户型13000元/平方米,也与高峰时相差无几。有的地段房价甚至超过了2007年高峰期的水平,如江燕路南景园不久前成交的一个65平方米的两房单位,成交价67万,而2007年最贵时也只是卖到63万左右,2008年底仅50万出头。另外富力顺意花园、保利花园等电梯楼均价10000元/平方米以上。
分析
成交上升开发商大打心理战
近期楼价的上涨让很多想购房者后悔春节前没有及时出手抄底,有的人选择继续观望,有的人则担心房价继续上涨而无奈入市。很多人不禁要问:金融危机不是还没过去吗,中国经济不是仍在探底中吗,怎么房价却偏偏出人意料地上涨了呢?省房协会长蔡穗声也表示,“我翻看了今年1月主要媒体对后市的预测,没有一个专家预见到会出现这么一拨行情”。难道楼市率先出现回暖迹象,真的是空穴来风吗?
大量热钱进入楼市导致房价上涨
2008年的楼市几乎可以形容是装进了“冰柜”,成交低迷、房价下挫,开发商自然冻结投资、谨慎观望。于是,关于楼市低迷会影响到50多个相关产业、房地产投资不足导致民间投资下降、房价下跌引发银行坏账率升高等等的担忧,刺痛了金融危机下以保稳定、保增长为首要任务的中国政府的神经。有专家指出,在出口和投资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政府重拾房地产这个既关乎消费又关乎投资的行业,是不得不做的也是顺理成章的救急之举。
去年下半年起,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楼市的“救市”政策,经过市场一段时间的消化,已经逐渐开始发挥作用。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也指出,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40%的资金流向企业,但由于实体投资环境恶化,大量的热钱进入了虚拟经济,导致楼市率先回暖、房价上涨。
此外,随着政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整体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一个普遍的观点是,预期通胀将重新恢复。这将促使企业和消费者为规避货币真实购买力的降低而进入具有对冲通胀特性的楼市,“去库存化”的进程将加速,相应地市场供应量却在减少,这也成为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开发商对消费者展开“心理攻势”
除了整个大环境的因素,房价的上涨也是前期成交量大幅上升的连锁反应,是开发商与购房者心理博弈的结果。
某房企销售人员介绍,楼市营销的秘诀在于如何为客户树立信心。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开发商对消费者的“心理攻势”。楼盘价格出现小幅回升,与其说开发商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如说是在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战”,因为顾客都是“买涨不买跌”的。
据了解,项目“低开高走”是开发商通常会采取的做法,因为房子价格小幅度的上升比较容易聚集客户信心。也有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策略性安排达到同样目的,如放慢销售节奏,在保证现金流相对充裕的前提下,假设有400个人要买房,就先只推出200套,让消费者去排队争抢,传达一种房源紧俏的印象。
合富辉煌首席市场分析师黎文江也介绍,开发商在定价时主要依据两个指标,即储客量和推货量。产品分批推出,每推一批都提前储客,一旦储客量超过推出套数,就适当提高售价。而据一位开发商透露,一般提高幅度会控制在3%以内。
本报记者卢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