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金亨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4年第5期
[摘要] 在国际政治中实现合作并不容易,但国与国之间有时会进行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国际合作的争论,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为主要形式,主要围绕美国霸权的衰退及其对国际秩序稳定的影响而展开。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国际合作的理论———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即霸权稳定论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分析它们的可行性(有用性)和局限性,找出克服局限性并且提高解释力的方法。本文认为国家要实现合作的愿望很大部分取决于国内情况,所以如何结合国内因素很重要。
[关键词] 国际合作;霸权稳定论;博弈论;国际制度;国际机制
一、导言
在国际政治中实现合作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国际社会缺乏具有强制力的世界政府,以国际无政府状态(anarchy)为主要特征。尽管国际机构的重要性已经大大提高,但其作用仍然有限。现实主义学者约瑟夫·M.格里科(JosephM.Grieco)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孕育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竞争;即使各国享有共同的利益,它们之间合作的意愿也会受到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制约。〔1〕
尽管如此,国与国之间有时也会进行合作。〔2〕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提高。随着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的结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也大为提高。国际合作从过去拆除贸易壁垒或者裁减军备等双边问题扩展到控制毒品或者保护全球环境等全球性问题。
尽管如此,国与国之间有时也会进行合作。〔2〕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提高。随着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的结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也大为提高。
国际合作从过去拆除贸易壁垒或者裁减军备等双边问题扩展到控制毒品或者保护全球环境等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国际合作的争论,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为主要形式,〔3〕主要围绕美国霸权的衰退及其对国际秩序稳定的影响而展开。新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和自助原则下,国家之间的合作难以实现。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感到安全威胁,追求相对获益(relativegains)。〔4〕他们不重视国际制度〔5〕的作用,认为只有霸权国存在国际合作才能发生,对美国霸权衰退以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新自由主义则主张国家追求绝对获益,达成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不是对相对获益的考虑而是对欺骗的考虑。它们重视国际制度的作用,认为国际合作通过国家之间的相互战略性作用或者国际制度的建立而进行。基欧汉说,在霸权国不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仍会发生,国际制度有助于克服实现国际合作的种种障碍而实现国家之间的合作。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国际合作的理论———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即霸权稳定论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分析它们的可行性(有用性)和局限性,找出克服局限性并且提高解释力的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的合作理论: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主张国家之间的合作取决于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霸权国的存在。按照霸权稳定论者的观点,在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敢于使用其力量的霸权国存在时,它制定国际机制而实现国际合作。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已有的国际机制失去其效用,结果全球秩序趋于动荡不安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不易实现。
霸权稳定论者认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和1945年以后的美国作为霸权国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任何国家都不愿意发挥领导作用,结果造成了国际秩序混乱无序和不稳定。他们同样试图把1970年以来美国霸权的衰落同为维持战后秩序而造成的规范的衰落相联系。
霸权稳定论是新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扩张。霸权稳定论属于结构性现实主义,即新现实主义。它承认国际体系的结构,即国家之间力量的分配决定国家合作的可能性。不过,不像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的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Waltz)的新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把分析的角度扩展到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并且认为霸权国存在的特殊条件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合作。对霸权国家的哪一些特质会导致合作,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强调霸权国的经济能力,即因为霸权国从有秩序的国际体系享受利益,所以它提供有利于其他国家的公共物品(pub licgoods);另一种强调霸权国的强制力,即霸权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创造秩序。霸权稳定论的代表学者是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克拉斯纳(StephenD.Krasner)和吉尔平(RobertGilpin)等。
金德尔伯格在他的著作《大萧条,1929-1939》〔6〕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worlddepression)缘于不存在霸权国,而不是经济原因。他认为霸权国的力量和意愿跟国际体系的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当时英国具备充当世界霸主的意愿但没有足够的力量,而美国具备充当世界霸主的力量但没有足够的意愿,结果世界大萧条不可避免地发生。关于霸权国的哪一些特质导致合作,他强调霸权国的经济能力,即霸权国心甘情愿地为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publicgoods)。他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一个霸权国家为创造诸多国际机制而发挥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也就是说,在许多问题领域内带头制定国际机制。因此,居支配地位国家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稳定的国际体系。第二,霸权国家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在它所带头创造的国际机制中享受不少利益。但是,其他小国也从中得到更大利益。这是因为其他小国通过不负担义务而搭便车来获益。我们把这些观点称之为“强调霸权国善意的看法(benignviewofhegemony)”。
吉尔平和克拉斯纳对于霸权国同开放、自由的贸易体系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霸权国家承担责任是因为它从中可以得到自己的利益,不是为让其他国家获益。霸权国家的行为跟公共物品的提供不一定有密切的联系,霸权国家为了增进本身的利益,用其带头创造的国际机制来强迫国际秩序。他们认为,霸权国通过制裁来推行国际机制的规则,为了维护国际机制的运作往往强迫其他小国付一定的代价。因此,这种观点被叫做“强调霸权国恶意的看法(malignviewofhegemony)”。
吉尔平认为,历史表明国家之间和平交往的时期都无一例外地存在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势力的支配国。像公元5世纪罗马治下的和平(PaxRomana)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那样,所谓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Britannica)和所谓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 cana)分别维护了近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对和平。英国和美国创造了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秩序。〔7〕
克拉斯纳用霸权国的出现和衰退(自变量indepen dentvariables)来解释从1820年到1970年国际贸易体系的开放程度(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s)。按照他的结论,一般来说霸权国家实力越强,国际经济体系的开放性就越强;当霸权国家实力下降,国际经济体系的封闭性就随之增强。然而他看到,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60年以后的各十多年呈现出霸权国衰落的局面,但国际经济体系的开放性继续维持下去。他的解释是,尽管有国家之间实力分配的变化而国际贸易秩序仍然能够维持,是因为前者和后者之间存在时间差(timelag)。换句话说,霸权国鼎盛时采取的行为准则以及包括国际机制在内的制度具有一定的惯性(inertia)。〔8〕
三、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理论:博弈理论的方法和功能理论的方法
1 博弈理论的方法
博弈理论的方法认为,理性的利己主义者的国家通过相互作用在无政府状态下可以实现合作并形成制度。代表的学者是罗伯特·阿克塞罗德(RobertAxel rod)。他在著作《合作的演进》〔9〕中运用博弈理论,特别是以囚犯困境模式为基础的计算机竞赛(computertournament)来探讨合作如何发生在理性的利己主义者的国家之间。所谓囚犯困境模式是模仿现实的两个行为者之间的游戏。大多数博弈理论的国际合作和机制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囚犯困境模式,这是因为这种模式有助于说明合作如何发生在现实主义的条件下。
在囚犯困境模式下,每一个行为者都有优势战略(dominantstrategy),即背叛(defection)。因为缺乏对方行动的信息,每一方都试图通过欺诈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管另一方获益与否。因此,最终结果是双方都背叛。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游戏的均衡点(equilibrium)并不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因为它们从背叛得到的利益比从双方都合作得到的利益要小。所谓困境发生于这儿,即没有某种协调,即使确实有共同获益的前景,但不可避免地发生实现合作的失败。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以及某种制度的缺乏使合作更难达成。
在囚犯困境模式下,每一个行为者都有优势战略(dominantstrategy),即背叛(defection)。因为缺乏对方行动的信息,每一方都试图通过欺诈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管另一方获益与否。因此,最终结果是双方都背叛。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游戏的均衡点(equilibrium)并不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因为它们从背叛得到的利益比从双方都合作得到的利益要小。所谓困境发生于这儿,即没有某种协调,即使确实有共同获益的前景,但不可避免地发生实现合作的失败。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以及某种制度的缺乏使合作更难达成。
在这种重复的情况下,建立在互惠(reciprocity)基础上的合作战略可以使利己主义的行为者培育稳定的合作关系。罗伯特·阿克塞罗德在《合作的演进》中运用计算机竞赛来体验多种多样的战略选择。作为互惠战略,他选择了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11〕他的计算机竞赛实验结果表明,一报还一报比其他任何一种战略都能够更有效地增进合作,带来最理想的回报。他的结论认为,在没有中央权威的利己主义世界中依赖互惠战略的行为者之间可以产生合作,“互惠战略可以通过在行为者目前行为与未来预期收益上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从而促进合作。一报还一报,或是有条件合作能够通过产生对于目前合作或是背叛行为的未来影响,以增进共同合作的可能性。”〔12〕
然而,基于互惠战略的一报还一报不是促进合作的充分条件。在国际关系领域里,适用于互惠战略的游戏条件会限制互惠战略的效果。适用于互惠战略的游戏条件是:第一,合作和背叛的标准应该很清楚。第二,应该确保行为者行动的透明度,以便找出背叛者。第三,国内派系、机构因素不应该阻止政府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正如阿克塞罗德在他的著作里提出的那样,认识和控制的问题(problemofrecognitionandcon trol)会有可能限制互惠战略的效果。〔13〕
由此可见,在国际无政府的状态下,合作是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相互战略作用来实现的。然而,重复和互惠战略都不是促进合作的完善战略。对于实现合作,不但博弈理论的方法而且相互作用的背景也很重要。就是说,国际机制很重要。任何相互作用都发生在参与者共享的规则背景或制度背景中。制度能够增加行为者对未来的影响。〔14〕行为者并不满足自己在所处情势下进行简单的选择,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背景环境来改变情势结构。作为理性的利已主义者的国家具有建立国际机制的动机。国际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国际制度、国际机制。
2 功能理论的方法
功能理论方法的代表学者是罗伯特·基欧汉(RobertO.Keohane)。他在《霸权之后》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marketfailuretheory)来解释国际机制如何克服政治性市场失灵(politicalmar ketfailure)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即阻止合作的因素)而实现合作。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假设行为者和资源的效用函数任意处理的话,市场调节下的互动结果是次优的。在这里,问题不在于行为者自身的弱点或者缺陷,而在整个体系的结构和制度。体系特有的特征造成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包括信息成本)以及不确定性的问题。归根到底,这里的问题是制度的缺陷。〔15〕与不完全的市场类似,世界政治以阻止互利合作的制度的缺陷为主要特征。这种缺陷包括“缺乏行动责任的法律框架,不完全的信息状态,交易成本。”〔16〕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机制有助于克服制度缺陷所导致的合作障碍,能够更有效地协调政府之间的协议。换句话说,国家认识到国际机制的必要性,把它作为有助于实现理性行为体之间合作的制度设置,从而创造这种国际机制。基欧汉认为,作为合理行为者的国家相信,通过创造国际机制(或者制度)来形成国家之间互利的协定。这并不是说国际体系的结构,即霸权国,形成国际机制。因此,基欧汉命名为需求方面的理论(demand sidetheory)。
国际政治以无政府状态,即缺乏具有权威的政府性制度以及不确定性为其主要特征。在此情况下,国际机制促进行为体之间形成互利的协定,从而在无政府状态的结构性条件下实现合作。首先,国际机制影响到交易成本。国际机制在某种领域内形成时,降低合法谈判的交易成本而增加非法谈判的交易成本。因此,国际机制形成后,政府可以利用潜在的规模经济的优势。这是因为,一种机制建立后,处理每个追加议题的边际成本相对要低。结果,成功的机制通过对议题的组织,使富有成效的议题联系战略(促进与机制原则相一致的协议的产生)得到加强,而那些同机制原则不相一致的具有破坏性的议题联系战略受到阻止。〔17〕其次,国际机制通过给行为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来降低不确定性以及危险性。这样,提供这些可靠的信息的需求会产生。
基欧汉虽然承认霸权国会导致合作,但是他也提出了在霸权国不存在时(AfterHegemony)国家之间的合作如何形成的问题,以显示霸权国不是合作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在没有霸权国存在的情况下,合作会出现吗?如果会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对此,在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作为理性的利己主义者的国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而理性地去建立国际机制。这些机制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此同时,国际机制在促使国际机制形成的条件消失以后,仍然能够维持下去。这是因为,维持已存在的国际机制的条件跟需要创造新的国际机制的条件相比较为容易(lessdemanding)。当共同利益存在时,对于在缺乏中央权威的情况下的国际合作如何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答案就是“国际制度(in ternationalinstitution)”。因此,格里科把新自由主义命名为“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
四、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的比较评价
1 对于霸权稳定论的评价
霸权稳定论的价值在于其理论的简明(parsimo ny)。它主张国家之间合作的发生取决于霸权国的存在。
然而,霸权稳定论不论从现实意义上还是历史的范例中都遭到了许多批评。
第一,霸权稳定论未能解释国家之间力量分配的变化与国际机制变化之间的不同。霸权稳定论对于霸权衰落时国际合作仍然维持的趋势不能提供答案。它对霸权衰落时合作发展趋势的预言,事实证明至少部分是错的。霸权国衰退甚至不复存在时,国际机制仍然能够维持下去。霸权稳定论也不能解释在特定问题领域内存在的不同机制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持续性。〔18〕
第二,支持霸权稳定论有效性的经验证据是不够的。由两个实例支持的霸权稳定论,使人们怀疑其普遍有效性。比如,在1900年到1913年英国力量的衰落,是与那时商业上的冲突减少而不是增加并存的。〔19〕金德尔伯格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拒绝领导世界的原因是国内原因。同样,克拉斯纳也发现,在他探讨的种种个案中,结构因素影响到贸易体系开放性的只占一半,在其他的个案中国内因素的影响力更为明显。〔20〕
第三,霸权稳定论主张,国际合作是国家之间力量分配的结果。对此,基欧汉指出这种结构性理论忽视结构里面的行为者或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霸权稳定论忽视了国内特征而只能提供不完全的预测。他说,这些国内特征例如政治意愿、国内情况以及决策过程等是与霸权国的物质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1〕
2 对于博弈理论的方法的评价
博弈理论的方法有助于说明理性的利己主义者的国家在缺乏中央权威的情况下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合作。合格德(Haggard)也指出,博弈理论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很有效地表明合作可能出现的情况。〔22〕
然而,博弈理论的方法也有局限性,〔23〕主要在于:
第一,过度简单化。在多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以分为两个行为者之间的游戏(two persongame)的情况下,过于简单的2×2游戏(game)不能很有说服力地解释现实。比如说,2×2游戏(game)把行为者的选择分成合作和背叛两种,然而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选择是连续性的。博弈理论的方法考虑不到行为者之间相互作用中各种因素起的积极作用。比如,出现在相互作用中的讨价还价(bargaining)可能改变游戏的结构或者行为者的爱好顺序。
第二,博弈理论的方法假定行为者是受到结构性影响的单一行为者(unitaryactor),从而以为行为者的爱好是由外部因素给予的(exogenouslygiven)。结果,真正影响到行为者爱好的各种因素,即国内政治、超国家关系、国际规范、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却被忽视了。
3 对于功能理论的方法的评价
基欧汉的机制理论解释了在没有霸权国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仍然能够维持下去的原因。基欧汉的机制理论的价值尤其在于能够具体解释“国家什么时候需要形成国际机制”。
然而,功能理论的方法也有以下局限:
第一,国际机制理论只是提到行为者要求形成机制这一点,没有直接提到国际机制如何形成。这只是显示,因为制度被要求,所以制度存在,并没有涉及到国际机制的形成过程。结果,它无法解释国际机制出现于一些领域而不出现于另一些领域的原因。〔24〕
第二,国际机制理论趋于忽视国内政治的过程国际机制理论显示,国际机制是在行为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创造的。它轻视达成国家之间合作的国内基础。如果不研究国内政治,我们便理解不了国家之间不同类型的相互表现的背景。换言之,只考虑国际体系层次的分析,只能推测(假定)国际机制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例如改变行为者对国家利益的计算或者改变行为者相互作用的环境(context),而不能具体地解释机制到底如何或者在什么地方起它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研究国内政治以及它同国际政治的互相作用模式。
五、结论
国际合作理论分为新现实主义的合作理论与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理论。根据新现实主义的合作理论,即霸权稳定论认为,国家之间的合作取决于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霸权国的存在。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理论分为博弈理论的方法和功能理论的方法。博弈理论的方法运用囚犯困境模式来显示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利益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战略选择实现合作,即使不存在具有强制力的中央权威。所谓战略选择是指“重复、即未来的影响下的互惠战略”。然而,为了增进合作,这种战略选择并不是完美的。加强互惠而将它制度化的国际制度的作用改变行为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情势所处的结构,通过建立制度来促进合作极为重要。这样,制度能够影响到每个行为者的战略选择。功能理论的方法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来解释了国际机制如何克服政治性市场失灵所导致的阻止合作的因素而增加国家之间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国际无政府状态所导致的制度缺陷,即政治性市场失灵是指交易成本、不完全的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在政治性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国家之间难以实现合作。国家认识到有助于促进理性的行为者实现合作的国际机制的必要性,其结果是国家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使合作发生。
霸权稳定论,是体系理论(systemictheory),用国际体系的结构、国家之间权力的分配来解释国家的行为以及合作。在这里,行为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互动的过程中建立的国际机制几乎没有影响力。这种解释表明霸权稳定论是属于新现实主义的合作理论。作为新现实主义的流派之一,霸权稳定论认为国家的行动和国际关系的结果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产物,而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是反映国际体系强加限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导致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
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则是以过程为中心的体系理论(process orientedsystemictheory),强调国际体系不但包括结构也包括过程。与此同时,作为非结构性体系层次的变数,国际制度能够改变行为者所处的情势的环境及其情势的结构。克拉斯纳认为,国际机制能够独立于创造自己的原因变数(例如,国家之间权力的分配或国家利益)甚至能够更积极地改变原因变数。〔25〕对国际体系的过程的关注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内政治以及它同国际结构之间的联系。以过程为中心的体系理论(即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理论)同结构决定的体系理论(即新现实主义的合作理论)相比,尽管国家行为者受到国际体系结构的拘束,但在通过国家之间的相互战略作用和国际制度的建立来克服其拘束的这一点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理论十分强调国际制度的作用,但它不说明其制度如何建立和形成,只是认为因为需要制度它就存在。这是因为新自由主义接受现实主义的假定,而脱离了关注国内政治的自由主义的传统。它只把国家看成单一的行为者,也把国家的偏好(preference)看成外部因素给予的(exogenouslygiven),从而没有关注到引起国家之间合作的种种国内因素。体系理论能够很简明扼要地(parsimoniously)解释了国际合作在哪种情况下会发生,但无法说明国际机制如何影响国家的特定政策选择。国家要实现合作的愿望很大部分取决于国内情况,所以如何结合国内因素很重要。对此,西方国际合作理论必须予以重视。
[注释]
〔1〕JosephM.Grieco,“AnarchyandtheLimitsofCooperation:ARealistCritiqueoftheNewestLiberalInstitutionalism,”inDavidA.Baldwined.,NeorealismandNeoliberalism:TheContemporaryDebat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p.116.
〔2〕这里讲的合作指的是英语的cooperation。合作(coopera tion)跟和谐(harmony)不一样。和谐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行为者的政策能够自动地促进其他行为者目标的实现。在和谐盛行的地方,合作是不必要的。合作只会在行为者认为它们的政策处于实际或者潜在冲突的情况下而不是和谐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通过政策协调(policycoordi nation)过程,当行为者将它们的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者现行的或可预料的偏好上时,合作就会出现。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积极处理冲突,实现合作。所以,政策调整就变得非常重要。关于和谐,合作,纷争(discord)的概念和区别,可以参见RobertO.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 liticalEconomy,Princeton,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p.51 55.
〔3〕DavidA.Baldwined.,op.cit.,pp.3 25.
〔4〕JohnJ.Mearsheimer,“TheFalsePromiseofInternationalIn stitutions”,InternationalSecurity,Vol.19,No.3,Winter1994/95,pp.20 21.特别是,可以参见JosephM.Grieco,inDavidA.Baldwined.,op.cit.,p.132表5 2.
〔5〕这里的“国际制度”是指一系列持续的、相互之间具有关联的规则(包括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其行为角色,强迫限制其行为活动,以及形成其预期。这是基欧汉下的定义概念。他所讲的制度包括①正式的国家间机构或者跨国(cross national)非政府机构②国际机制③惯例、习俗(convention)。RobertO.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Essa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Boulder:WestviewPress,1989,pp.1 20.但这不是普遍的看法。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看法是,国际制度包括国际机构和国际机制。另外,Ruggie提出国际机制包括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
〔6〕CharlesKindleberger,TheWorldinDepression,1929 1931,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3;“DominanceandLeadershipintheInternationalEconomy:Exploitation,PublicGoods,andFreeRides,”InternationalStudiesQuar terly,Vol.25,No.2,June1981,pp.242 254.
〔7〕RobertGilpin,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Cam 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U.S.Power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NewYork:BasicBooks,1975.
〔8〕StephenKrasner,“StatePowerandtheStructureofInterna tionalTrade,”WorldPolitics,Vol.28,No.3,April1976,pp.317 347.
〔9〕RobertAxelrod,TheEvolutionofCooperation,BasicBooks,1984.
〔10〕KennethA.Oye,“ExplainingCooperationunderAnarchy:HypothesesandStrategies,”inKennethA.Oyeed.,Coop erationUnderAnarch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6,p.13.
〔11〕对一报还一报战略来说,基欧汉用互惠(Reciprocity)的概念来对此有深度地进行研究。互惠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仅广泛地用于国际关系上,而且在私人或社会关系上也有广泛的运用。基欧汉把重点集中在了关于互惠中构成其概念的最重点部分的两个方面上:因事而变性(con tingency)与公平(equivalence)。RobertO.Keohane,Inter 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EssayinInternation alRelationsTheory,pp.133 136.
〔12〕KennethA.Oye,op.cit.,p.14.
〔13〕Ibid.,pp.15 16.
〔14〕RobertAxelrodandRobertO.Keohane,“AchievingCooper ationunderAnarchy:StrategiesandInstitutions,”inKen nethA.Oyeeds.,op.cit.,pp.238 239.
〔15〕RobertO.Keohane,“TheDemandforInternationalRegimes,”inStephenD.Krasnered.,InternationalRegimes,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2,pp.150 151.
〔16〕Ibid.,p.154.
〔17〕RobertO.Keohane,AfterHegemony,pp.89 92.
〔18〕RobertO.Keohane,“TheDemandforInternationalRegime,”inStephenD.Krasnered.,InternationalRegimes,p.142.
〔19〕RobertO.Keohane,AfterHegemony,pp.34 37.
〔20〕StephanHaggardandBethA.Simmons,“TheoriesofInter nationalRegime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1,No.3,Summer1987,p.501.
〔21〕RobertO.Keohane,AfterHegemony,pp.32 39.
〔22〕StephanHaggardandBethA.Simmons,op.cit.,p.506.
〔23〕Ibid.,pp.504 506.
〔24〕Ibid,,pp.506 508.
〔25〕StephenD.Krasner,“RegimesandtheLimitsofRealism:Regimesasautonomousvariables”,inStephenD.Krasner,InternationalRegimes,pp.361 3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