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不满,但是,
美国霸权迄今为止却并未真正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衡。美国霸权将来会遭到制衡吗?
如果不会,那又是为什么呢?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单极霸权地位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必然
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衡。这一结论源于由结构现实主义衍生出来的均势(balance of
power)理论。均势理论的要旨是“,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超群的强国会促使和导致其
他国家的制衡(balancing) 。”①其根据在于:“(1) 单极体系本身就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因为如果霸权不受到制衡,它就会产生有利于新大国诞生的环境; (2) 新大国加入国
际体系,会削弱霸权国家的相对权力,并最终使霸权国家失去自己的权力优势。”②肯
尼思·沃尔兹( Kennet h Waltz) 指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之所
以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主要有二方面原因。一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霸权国家由于在国
外承担了太多的义务,所以,从长期来看,它在权力方面享有的优势地位会逐渐受到
削弱;另一个原因是,即使居支配地位的霸权国家自我克制,弱国仍然会对其行为感
到担忧,面对国际政治中权力失衡的局面,一些国家或者是会努力增加自己的力量,
或者是与其他国家结盟,从而使国际权力分配重新达到平衡。③ 沃尔兹认为,均势趋
势已经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出现了。他还进一步指出,国际政治反映了国家权力
的分配,一些国家与另外一些国家之间总是不断地达成均势,因此,被打破的均衡总
有一天会重新恢复;现实主义理论虽然无法具体预测均势何时出现,但是,现实主义
理论可以预言将来必然会发生什么。④ 沃尔兹在文章中写道:“现实主义理论的局限
性在于无法说清楚什么时候会再重新出现均衡,这也是所有社会科学理论共同存在
的一个局限性。”⑤
冷战结束后十几年过去了,为什么国际政治中还没有出现针对美国的制衡? 对
于这个问题《,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一书中的作者们提出各种迥然不同的解释。
威廉·C. 沃尔福思(William C. Wohlfort h) 同样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出发点,但
他却通过对相对权力分配的分析,得出了与沃尔兹完全不同的观点。沃尔福思认为,
冷战结束后“, 大国之间没有发生制衡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不管按照何种标
准,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无论是大国之间的外在制衡(external balancing) 还是内在
制衡(internal balancing) 都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⑥ 沃尔福思通过对相对权力分
配的分析指出“, 在任何体系中,如果权力过分集中在最强大国家的手中,要对其进行
制衡,就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门槛,令其他国家望而却步”。①
而且“, 一旦体系中形成了这样的门槛,如果权力仍进一步集中到处于单极地位国家
的手中,这只会加强而不是削弱体系的稳定性”。② 根据国际政治中相对权力分配的
情况,沃尔福思认为,目前美国霸权主导的单极国际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 与拿破仑
时期的FaGuo(或者过去三百年中欧洲的任何其他大国相比) ,美国同目前其他大国的
实力差距要远远大得多; (2) 美国要比欧洲体系中任何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拥有更
加全面的实力组合; (3) 美国已经获得了单极地位,换句话说,目前的现状就是美国处
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4) 美国的实力是“离岸的”(off shore) ,距离削弱了美国单极地位
的突出性,降低美国霸权的威胁性; (5) 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所有其他强国都集中在
欧亚大陆,它们相互之间更有可能产生各种企图和不满,而不会更多地考虑相距遥远
的单极国家,在这种体系中,周围的威胁和机会更有可能阻碍体系制衡的发生。③因
此,制衡不会成为目前其他大国的战略选择。
斯蒂芬·沃尔特(Step hen M. Walt) 同样从现实主义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出
现对美国的制衡。不过,他对现实主义的传统均势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威胁均衡
理论(Balance2of2Threat Theory) 。沃尔特分析的焦点不是集中在权力上而是集中
在威胁上。他认为“, 国家结成同盟是为了制衡威胁”。“威胁是权力、邻近性(prox2
imity) 、进攻能力和侵略意图共同作用的结果”。④ 沃尔特对构成威胁的四个因素权
力、邻近性、进攻能力和侵略意图进行了分析,综合了沃尔福思、伊肯伯里和其他人对
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积极制衡美国的解释。沃尔特还指出,世界上其他主要大国相
互推卸责任、缺乏信任、不能成功地进行战略上的协调,这些也是它们共同制衡美国
霸权的主要障碍。⑤
约瑟夫·约菲(Jo sef Joffe) 超越了现实主义理论从权力分配量的变化对国际体
系所做的分析,他从后现代理论出发强调了当代国际政治中权力本质的变化。他认
为,没有出现传统均势理论所说的、对美国霸权制衡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所拥有的权
力的本质已经不同于以前。约菲指出,“如果不了解权力(power) 的后现代性,就不
能很好地应对权力集中”。“‘硬’权力———人与导弹、枪炮与船舰———依然非常重要。
它仍然是权力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就日常交往来说,‘软权力’这种新的说
法更有意义。它‘不那么咄咄逼人,比较隐蔽。’它源自‘观念的吸引力’,具有‘设置议
程’(agenda set ting) 的作用,能够发挥‘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影响力,可以给予合作
者巨大的回报,例如,巨大、成熟的市场”。①
约菲认为,霸权国家不仅应该拥有能够抵挡所有挑战者的威慑力,而且必须还要
拥有充裕的可用权力,对国际制度和其他国家有强大的影响力。就此而言,历史上只
有美国是一个霸权国家,而且是唯一的霸权国家。无论是在军事权力,即硬权力,还
是在文化- 经济权力,即软权力,美国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然而,美国
虽然享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优势,但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利益所系,美国的国
际行为已不同于传统强国。过去,制衡世界强国联盟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形成,是因为
扩张和战争是世界强国的本性。约菲认为“, 美国令人懊恼、专横跋扈,但它不侵占他
国。美国总想对别人发号施令,自己却恣意妄为,但是,美国不会为了领土和荣誉而
发动战争”。② 约菲指出,美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后农业时代“以信息为主导的
‘生产方式’已经摆脱了利润与(领土) 占领之间的关系”,“侵略已经不再像在以往的
时代那样有利可图”。③ 在软权力方面,美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他国家
都无法与它相比。“这种软权力(向外辐射的文化与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靠的是吸力
(p ull) 而不是推力(p ush) ;靠的是自愿接受(acceptance) ,而不是强迫接受(imposi2
tion) 。它也不是依靠以多胜少”。④ 这说明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本质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国虽然是一头巨兽,但它是“温顺的大象”而不是“好斗的暴
龙”。美国霸权的这一特点大大降低了它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性,其他大国在没有受到
战略威胁的前提下,难以结成传统的安全同盟,共同制衡美国。
G. 约翰·伊肯伯里从自由制度主义角度,解释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在冷战后
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伊肯伯里认为,这种秩序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主要有以下四
方面原因: (1)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确立起来的,是一
种基于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以及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由安全
同盟、开放的市场、多边制度等组成的、多层次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在冷战时
期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对抗苏联权力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一是消除西方国家内部
权力不平衡可能引发的对抗。(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逐渐确立起来的国际制度,对
美国的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制度降低了权力所带来的回报。美国之所以不得不克
制和约束自己的权力,成为制度的建设者,是因为美国为了维护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
地位,降低维护秩序的成本,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只有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
其权力感到放心,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才会同意生活在美国体系之中。也就是说,美国
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安全保证以及获得美国市场、技术和供给的机会;作为回报,其他
国家就在外交、经济和后勤方面为美国提供支持。反过来,美国的伙伴国同意接受美
国领导地位并留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作为回报,美国需要开放自己并
向合作伙伴提供保证,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合作伙伴联盟,加强这种关系的稳定
性。(3) 美国政治制度的开放性与权力的分散性使美国霸权具有透明性,其他国家在
美国霸权秩序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出自己“声音”,保证了美国接受制度化政治秩序
的约束,减少了美国突然改变政策可能会带来的意外,缓解了合作伙伴的疑虑。因
此,伊肯伯里认为,美国是一个“不情愿的霸权国家”,美国倡导的战后秩序是一种“自
由霸权秩序”(liberal hegemony) 。(4) 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际秩序已经制度化,以
美国霸权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国际制度回报增加,成为依赖性路径(path depend2
ent) 。如果美国霸权秩序的基本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该秩序参与者必须付出更高的
代价。也就是说,虽然其他国家不满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但是,建立新制度所需要
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维护现存秩序的成本。即使有些国家想挑战美国主导的霸权秩
序,但它们很难取得成功,而且,目前的国际秩序深深根植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结构,如果国际秩序发生转变,它们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付出高昂的代
价,因而,它们更愿意维护现存的国际秩序。伊肯伯里指出,就此而言,美国霸权主导
的国际秩序是稳定的、有生命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