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就业是拉动内需、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 11:4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但同时也是上拉动内需、彻底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它可以使GPD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的增长。
    1.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立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目前对大学生所采取的保障是沿袭西方的模式。可以预言:如果继续采用这一模式,大学生的生活与就业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知道今天也没有彻底解决就是无需置疑的证明)。但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为了理解和叙述的方便,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就业直通车),则可以立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及其保障问题。所谓大学生就业直通车也就是:
    a.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就业市场的工资标准预支未来的工资给大学生(包括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一直到他们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
    b.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
    c.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之后再继续偿还。
    大学生就业直通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立即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可以从根本上立即改变学生及其家庭目前的收入状况。所以它完全符合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     
    2.大学生真的找不到工作吗?
    或许会有人对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质疑,因为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不错,如果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则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将会引起灾难。不过这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大学生永远找不到工作,而不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可是所谓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除非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
    为什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是永久性的,而仅仅是暂时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就业机会总量是无限的,人类社会实际上并不缺少就业机会。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原因非常简单:大学生需要一份适合的工作,而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要找到适合的工作,就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因种种原因而长短不一。如果寻找适合工作的过程比较长——人们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会产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找不到工作的假象。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认识误区。从长远来看,任何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不会找不到工作。除非因意外而丧失工作能力(不过这样的现象比例并不会很高,而对于这些不幸的社会成员,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再从实际上来看,当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可以发现,就业率与时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毕业时间越久,就业率也就越高(见下图)。但到了次年,新大学生毕业,又会产生类似的问题。所以从实际调查上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现象。
    由于找不到工作是暂时的,因此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让他们以未来的收入自我就业保障,是可行的——它可以彻底解决大学生找不到暂时工作的问题。
    3.大学生赖帐怎么办?
    那么大学生预支工资之后不偿还怎么办?在中国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没有信用体系,因此预支工资和贷款给大学生是不现实的,现在国家助学贷款有很多学生不还贷就是证明。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瑞士银行的诚信是世界上公认比较好的,可它不也有赖掉二次大战时期犹太人的存款记录吗?美国的花旗银行诚信也是较高的,可是它赖掉中国人存款的事情也不少见。可见担心中国广大民众没有诚信是没有必要的。另外一方面,赖帐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a)没有能力偿还,因此不得不赖帐(中国著名的白毛女故事中其父亲杨白劳的赖帐就是这种性质的赖帐);
    b)具有偿还能力,但是为了牟取非份的利益而赖帐,瑞士银行赖犹太人的帐就是属于这种性质。
    就后者而言,它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可以赖掉不应该赖掉帐;
    2)赖帐不至于导致更大的损失。
    如果赖帐会给自己带来更大大损失,则任何人都不会在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赖帐。可见赖帐不赖帐并不是一个诚信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不需要赖帐和能否赖掉帐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则上述赖帐的基础和条件都不存在。
    a)任何社会保障体系都是由一个收费体系和一个付费体系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也完全应该覆盖每一个社会成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保障体系,因为任何社会成员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可以离开社会保障的社会成员也无需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
    b)如果大学生赖帐,社会保障体系的追索成本极低。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还款是在找到工作之后逐步还贷,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则可以豁免,因此大学生没有必要赖帐。所以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并不会出现赖帐的情况。
    那么是不是会出现坏账?比如说大学生出现意外。不可否认,出现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现象会出现,但它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按照联合国伤残人士的统计标准和数据计算,残疾人通常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5%。而社会保障体系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就无需再向大学生提供救济——无需再提供低保和医疗费用救济,这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其节约的费用远远大于大学生因意外而导致的坏账。
    4.预支工资给大学生是拉动内需的一张王牌
    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将会导致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消费革命——
    a.它不是用目前的存款来消费(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储蓄),而是用未来的工资实施其教育、医疗及就业费用的自我保障——是一种超前消费。
    b.数量巨大。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大幅度拉动内需。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约为三千万(如果再将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计算在内,则数量更为惊人);假设大学生毕业三年之后的平均标准工资为2000元(学生可以每月可以预支2000的工资),则每年至少可以带来7200亿人民币的超前消费。如果再加上其它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计算在内,则数量应该不会低于10000亿人民币。
    c.自然合理。这种超前消费是建立在教育与医疗及就业保障基础上的,是必需的和完全合理的自然消费,不会产生刺激经济不当而引起的风险。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多次出现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投资规模过大高速增长现象,它破坏了国民经济部门间、环节间的平衡和协调,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但大学生学费及预支工资所带来的超前消费,尽管数量巨大,却不会造成经济过热,这是刺激经济带动内需增长所难以兼顾的。
    d.预支工资给大学生所带来的超前消费却长期的,只要开始,年年都会重复(其数量或许有所变化,但是不会中断)。因此这种超前消费是永不枯竭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以及医疗都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民众为子女读大学的储蓄就没有必要了,这必定会使他们敢于用当前的储蓄来消费。我们估计,这种消费至少会占目前储蓄总额的10%到20%,也就是说在两万亿到四万亿人民币之间。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数量——它对内需的增长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估计,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至少可以使中国经济有两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绿色GDP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和非常稳定的。
    5.预支工资给大学生不需要政府出资
    社会保障体系预支工资给大学生,不存在资金问题,也无需政府出资。因为大学生是预支工资,这些预支的工资及其利息会全部偿还。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也应该向金融信贷体系贷款,而这种贷款是金融信贷体系求之不得的最佳贷款。
    首先,这种贷款数量极其巨大,而银行的工作量极小。更为重要的是,对银行而言,这种贷款不存在任何风险——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在信用上超过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目前中国金融信贷体系的资金流动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至少超过45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没有稳妥的流动出路,这不仅造成巨大浪费,更严重制约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贷款给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使数十万亿资金突破流动困境。
    可见,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通过向金融信贷体系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助循环保障,在这一互助循环保障模式下,大学生的暂时性困难得到了全面解决,社会保障体系本身难以承受的沉重救济负担也可以得到根本化解,金融信贷体系的流动资金困境也可以得到安全突破。
    6.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社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必定会受到大学生及其家庭乃至学校、金融信贷机构的欢迎,更可以彻底化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资金困难,因此它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效益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中国政府应该紧急抓住这一机遇,尽快开展试点。 (孔保罗/文)
    本文系笔者《关于就业、教育及医疗自我保障模式的哲学原理及其实施模式》第十四章的部分内容。
    孔保罗原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任《社会科学报》编辑,二十余年前移民澳大利亚,现就职于澳大利亚ABC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与教育金融学研究。主要学术作品有:《教育并非起源于劳动》、《关于就业、教育及医疗自我保障模式的哲学原理及其实施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8 08:5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