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案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2 15: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次巴黎和约》
(1)背景: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
(2)1815年战胜国与FaGuo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提出了比以前严苛得多的条件,使FaGuo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盟国的占领军也给FaGuo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最后议定书》
(1)1815年6月9日列强通过《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2)《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
(3)评价: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砝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神圣同盟
(1)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2)目的: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
(3)中心内容: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4)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
(5)评价: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回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四国同盟
(1)1815年11月20日,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
(2)主要是针对FaGuo,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FaGuo的统治,反对FaGuo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四国同盟使大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可能出现的对整体均势的挑战。
东方问题
(1)又称近东问题,长期困扰欧洲列强,被称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穷尽的困难之源”,其实质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在1822年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拉问题时使用的。
(2)问题的由来: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进逼,国势日殆。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而该地对俄国最为重要。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和约,夺取了土耳其的大片领土。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使东方问题逐渐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3)列强在东方问题上的争夺:19世纪在东方问题上展开激烈争夺的主要有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27年英、法、俄与土耳其开展并于1829年签订《伦敦议定书》、《亚得里亚那堡和约》,土耳其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付出巨额赔款,希腊因此独立。在随后爆发的两次土埃战争中,列强纷纷插手,并签订一系列协定和条约,但都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新的冲突在酝酿着。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路易•波拿巴
(1)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 Napoleon Bonaparte,1808-1873),拿破仑的侄子
(2)在1814年12月2日的总统选举中利用拿破仑在FaGuo人民中的影响,以绝对优势当选总统。他上台后,企图效法伯父,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帝国。他首先加强FaGuo队周边国家的影响,并准备在不远的将来废除1815年维也纳条约。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基础上,企图利用欧洲列强之间尤其是普奥间的矛盾与冲突,扩大FaGuo在欧洲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并伺机扩张FaGuo的边界。
(3)1852年称帝,即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拿破仑三世在稳定国内政治局势后,开始与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
(1)背景: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FaGuo、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2)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3)战争过程:1853年,俄全歼土舰队,英法与土结盟对俄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也加入英法同盟与俄作战 —— 1854年普奥签订反俄同盟条约,奥地利陈兵多瑙河两公国边并得到普鲁士的响应与支持,奥又同土签订条约,迫使土答应奥占据多瑙河两公国 —— 俄军撤出,奥地利随后进占两公国,但英法并未就此罢手,俄土战争已演变为一场欧洲大战 —— 1854年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向俄军发起进攻。经过一系列战役后,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 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之后俄军败局已定,奥地利趁火打劫,俄被迫接受议和 —— 1856年2月交战双方在巴黎召开和会,奥地利、普鲁士也参与进来,3月30日各国签订《巴黎和约》,后通过《海洋国际法原则宣言》
(4)这场战争本质上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巴黎和约》使俄国失去了在土耳其境内的所有优势,多瑙河两公国则继续享受原有的特权和豁免权,黑海实现中立化。单从近东来看,该合约几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战争的后果看来是“混乱不清和令人失望的”,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列强间的这场战争使得一切协调机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法角度看,土耳其被容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了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黑海中立化,扩大了永久中立的观念,被适用于个别特殊地区;多瑙河向世界各国开放,并设两个国际委员会管理;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组成两大公国,是民族自决原则的第一次应用。
(5)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俄国的国际地位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在英法遏制下,俄国西进之路受阻,其扩张矛头不得不转向中亚和远东。FaGuo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下并取而代之;同时FaGuo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可是说是FaGuo外交的胜利。英国获益匪浅,通过遏制俄国使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为有利。奥地利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其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还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在外交舞台上陷于孤立之中。奥斯曼土耳其作为战胜国,得到的惟一战果是“维持现状”。同时,它对其在欧洲附属国的控制进一步被削弱,巴尔干半岛的政治局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撒丁王国、普鲁士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着手解决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问题。
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1)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
(2)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自古以来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圣地。圣地保护权是指在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教堂享有一切豁免和特权。从16世纪起天主教徒就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享有特权。但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基督教居民中,东正教图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从18世纪起,东正教徒就握有这两处宗教圣地的管辖权,支配和占有朝圣的收入。随着欧洲列强的逐渐渗入,列强之间的冲突和争夺使东正教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出现了圣地保护权问题。
(3)1850年,FaGuo要求土耳其政府将圣地管辖权交给天主教会并得到应允,俄国对此大为光火,对土耳其提出强烈抗议,俄土双方争执不下。路易?波拿巴乘机充分利用圣地保护权问题挑拨离间英奥和俄国的关系。圣地保护权问题则成为俄国进一步插手土耳其事务的借口。到了1853年春,圣地保护权问题更加尖锐化。由于土耳其在英国的怂恿和支持下拒绝签订关于俄国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保护权的条约,俄国与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徒的安全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国。1853年10月4日,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铁血政策”
(1)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大大增强了普鲁士王室和容克地主的势力。他认为当今的重大问题已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他在内外政策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但又不超越危险的界限,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余地。
(2)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铁与血”的方式于1871年1月18日同一德国。
安政五国条约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力图把日本纳入资本主义市场。19世纪50年代欧洲列强开始迫使日本签订一系列条约以谋取在日本的特权,打开日本的大门。
(2)时间:1858年(日本安政5年)
(3)内容:荷兰、俄国、英国、FaGuo分别同日本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些条约统称安政五国条约。
(4)影响:从此日本人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这也使日本国内封建制度的危机大大加深了。在内外危机日益加深之际,日本于1868年进行了摆脱危机的明治维新,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美英战争
        1812-1814年爆发了被美国人视为又一次独立战争的第二次美英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是在拿破仑战争的复杂国际背景下进行的。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和英国的反封锁政策对美国的贸易打击极大,尤其是应该的反封锁政策使美国遭受了重大的商业损失,英国劫掠美国船只和强征美国籍水手服役,大大伤害了美国的民族自尊。美英两国经过反复斗争和协商,矛盾并没有得以缓和,反而进一步激化,两国终于兵戎相见。
       第二次英美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812年9月,沙皇俄国出面调停。经过艰苦的谈判,美英两国于1814年12月24日签订了《根特条约》。条约解决了两国诸多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根特条约》签订后,美国终于得以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国家的独立得以巩固。战后美国政治上的殖民地意识开始迅速消失,经济上开始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同时,第二次美英战争摧毁了因反美尔联英的印第安人部落联盟,为美国向西部扩张创造了条件。
“门罗宣言”
(1)背景: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已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2)英国既要防止美国势力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损害英国利益,又要阻止神圣同盟对拉美地区的武装干涉。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政府提出关于英美对拉美事务采取共同立场的建议,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激烈争论,美国还收到了俄国不承认拉美独立国家和指责共和制度的两份照会。同时,英国政府得到了FaGuo不对拉美进行武装干涉的保证,不再需要美国的合作。面对紧迫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必须采取行动给欧洲列强,尤其是英俄两国以警告。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门罗主义”)。
(3)“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
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在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扩张的同时,保留了美国在美洲扩张的权利。
②“不干涉”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不干涉欧洲事务时美国既定的原则方针,但对涉及到美国切身利益和权利的南北美洲事务,美国不能制止不理。即美国反对欧洲各国干涉美洲事务,但美国却有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
③“美洲体系”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其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核心和潜台词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4)评价:
① 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② 受到了新独立的拉美国家的普遍赞同,但神圣同盟各国表示坚决反对。
③ 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一个著名的政策口号。随着美国国立的增强,美国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对“门罗宣言”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的核心都是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的。美国以后的美洲政策基本上是以“门罗宣言”为蓝本和底色的。
(5)“门罗宣言”出台后,特别是伴随着19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上有力的国际形势,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西部扩张活动。到内战爆发前,美国在北美大陆通过掠夺、兼并和廉价购买的方式,已使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的狭长地带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2-26 21:20:29 | 只看该作者
hhhh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5-12 20:2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1-12 07:4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1 01: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