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中国核武问题透明不必拘泥于部署地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8 11:2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海军092级战略核潜艇
  5月1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年鉴《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2008)中文版和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年度报告《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2009年版)在北京举行首发式。首发式结束后,记者对在其中承担了许多具体工作的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博士进行了专访。他认为,由于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和大国政策调整,停滞多年的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出现回暖,但仍需国际社会继续做出努力。
  记者:近来,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能否简要分析一下?
  滕建群: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变化主要与大国军控政策调整有关。英国布朗首相表示,他将把军控与裁军放在外交政策的突出位置。美国总统奥巴马4月在布拉格提出了“无核世界”倡议,显示出军控与裁军议题在美国政府对外政策日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大国军控政策的变化势必给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带来重大影响。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军控与裁军特别是核裁军的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
  记者:非政府组织最近在推进核裁军和建立无核世界方面颇为活跃,这种推力对核裁军有何影响?
  滕建群:非政府组织目前更为关注的是建立无核武器世界,这种主张冷战期间就有。美国的4名前政要基辛格、舒尔茨、佩里和纳恩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在《华尔街日报》发出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倡议。2008年9月,澳大利亚和日本共同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将充分利用该委员会知名人士及研究机构的智慧,进行无核世界可行性研究。
  无核世界倡议不仅对有核武器国家提出核裁军建议,对无核武器国家也提出防核扩散的要求。然而,实现无核世界的道路并不平坦。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家将外空视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边疆”,如何看这种现象?
  滕建群: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迈出了外空探索的步伐,太阳系的探测已成为21世纪航天科技发展的竞争点。但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超越军事本身的,融入了国家形象、大国地位、政治、经济与技术以及改善民生等内涵。
  然而,军事历来对科技进步非常敏感,一旦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进入了外空,军事必然会随着跟进。现今的外空就犹如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情形与汽车工业刚起步时类似:只有买得起汽车的少数人可以通行。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这条路如果缺乏必要的行车规则,发生碰撞是必然的。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外空的和平利用,如去年2月与俄罗斯联合提出《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但遭到某些大国的DIZHI。现在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奥巴马政府已表示同意进行外空问题的国际谈判。

  记者:近年来,军事透明度问题一直是有关国家向中国发难的话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指责?
  滕建群:军事透明度是国家信任措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写进国际文书也只有百年历史。按传统定义,这种透明是双边的,即两个国家或集团为达成相互信任,把各自军事意图、能力、活动情况通报对方,从而避免因误会而产生摩擦甚至战争。但透明都是有限度的,以不伤害本国安全利益为前提。而有关国家在指责中国透明度时却是单向和全方位的,即只要求中国透明,把所有与军事相关的事情都告诉别人,这显然是不现实和不公平的。
  在核问题上,中国是政策性透明。中国政府一贯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或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有关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努力。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拘泥于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和部署地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全新姿态面对世界,通过发表国防白皮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同相关国家建立军事热线等,在军事透明度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再指责中国军事不透明,其动机就值得怀疑了。
  记者:您对未来几年内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有什么样的预测?
  滕建群:近一年来,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变化,尽管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可以预期,未来几年这一进程会进一步回暖和提速。
  美俄之间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协议有可能年内达成,两国核裁军幅度还会加大。明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时,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可能会在防止核恐怖主义等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外空谈判也将出现新的景象,达成包括外空行为准则等将成为谈判的重点。在限制非人道主义常规武器方面,如禁止使用集束炸弹和杀伤人员地雷等特定领域,国际社会也将继续做出努力。
  未来几年,随着大国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社会对自身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意识的提高,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很可能会出现积极的进展,中国也将会一如既往地参与其中,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者 吕德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4:49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