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战略前瞻的思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 22: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战略前瞻的思索
金一南


发布时间:2007-10-16 08:35:12   点击: 72次


  之所以想起这个题目,来自两句话的触动。

  一句话是一段广告用语:“未来很远,我们的目光更远”。那个广告在介绍什么,当时汽车一掠而过,没有看清;但就在这一掠而过之中,这句话扑到眼前,深深印入脑海。当时一个感悟就是:我们所谓的战略前瞻,难道不就被这句广告用语概括得淋漓尽致了吗?

  还有一句话,来自俄罗斯一篇描写车臣战争的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如果军事指挥员的判断错了,胜利的希望就变得渺茫,这时只能靠浴血奋战的士兵来力挽狂澜。”这句话同样让人过目不忘。同样让人感觉震撼。同样让人反复思量。俄罗斯战略家斯维钦那句“战略注定要为政治的所有过错付出代价”,就这样不经意间成为消逝在天际的浴血奋战士兵的最后注脚。

  就是这两句话,触发我开始写这篇文章。

  战略作为一种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的规划和谋划,可以说没有了前瞻,也就没有了战略。领导必须决策,决策需要前瞻,前瞻则需要远见。战略前瞻,也就是战略远见。拿破仑说过:“凡事都要有统一和决断,因此成功不站在自信的一方,而站在有计划的一方。”计划的前提,是就前瞻和远见,即《孙子兵法》开篇中提到的“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其实理论推演是容易的。谁不想实现前瞻?谁不想获得远见?谁不想做一个“庙算胜者”?问题是真正达此境界、获此能力的一直为数不多,如同兰德公司在一篇《国际领导能力新挑战》的报告中评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具有广阔战略视野的领导者供应不足。”这间美国著名的思想库只分析了供求关系紧张的现状,没有分析为什么“具有广阔战略视野的领导者供应不足”这种世界性供求失衡现象存在的原因所在。人们在期待领导者的这一品性时,容易忽略它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首先是历史的眼光。这是前瞻和远见的基石。所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说明只有通古今之变,才能提出洞若观火的真知灼见。第二是哲学的思辨,它是前瞻和远见的方法论来源。只有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深入思索,才能由被动过渡到主动,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第三,是科学的缜密。艺术给我们激情,科学给我们冷静。不排除科学研究中也有想像,但那不是异想天开的梦幻,而是客观冷静的分析展望。如果说远见卓识从来是领率他人并取得他人信服的重要资源,那么历史、哲学、科学这三根支柱,就是支撑起前瞻与远见真正需要的视野框架。获得这种视野框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不仅仅是为将者的执著与专注了,它还表现出为将者的眼光和境界。自古以来,杰出人物的眼光与境界从来交相辉映:大眼光出大境界,大境界出大眼光;大境界、大眼光,则产生大决心。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访。该年6月,英国军队刚刚在马尔维那斯群岛(英国叫“福克兰群岛”)作战中大获全胜。获得“铁娘子”称号的撒切尔夫人挟此气势来华,想与中国领导人就此一举解决香港问题。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等待她是邓小平这样一段谈话:“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小平同志讲这段话的时候,我还是一名陆军野战部队的初级军官。现在时间过去了25年,即四分之一世纪,香港早已完成和平回归,而小平同志已经离去10年了。但今天读到这句话,依然像当年在野战部队读到这句话一样,被如此深邃的视角和如此犀利的语言深深震撼。这是一个极富历史感、极富未来感的中国领导人的语言,不仅代表着中国国家意志和中华民族意志,而且由战略远见所展示出来的战略决心,令每一个中国人看到之后长久不忘。

  我们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远景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说和平发展也好,和平崛起也好,都不是天赐之物,都需要一种战略主动性去探寻、经营、发展、创造。战略主动性的主要驱动力是战略紧迫性,来源于战略前瞻。如同胡主席主席概括的:“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综合起来看,我们面对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这种视野使我们不仅看到前方的花团锦簇,更看到前方的变幻风云,它使我们清醒、警惕、戒惧、自律,碰上什么成绩也不陶醉,碰到什么困难也不畏惧,碰到什么挑战也不逃避,从而能够牢牢地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铭记那句老话:凡事预则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22:08:19 | 只看该作者
情系国家安全—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金一南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6:17 新华网

  情系国家安全履行军人使命——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金一南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综合国力稳步上升的中国,正劈波斩浪,势不可当地驶向伟大复兴的彼岸。

  如果把国家比作大海中的航船,战略研究者,就是一个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的瞭望者

,戴月披星,栉风沐雨,不断提醒船上的人们防备冰山,绕开暗礁,避开风暴。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金一南,就是一位优秀的瞭望者。

  瞭望——“未来很远,但我们的目光更远”

  从工人、战士、通信技师、图书馆资料员到今天的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杰出教授”,53岁的金一南历经过多种岗位变换,多次人生浮沉,却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望远镜。眼底风云,胸中波涛,笔下文章,积聚着他人生中最执著和深沉的爱——

  守望国家安全。

  35年前,还在北京的街道工厂烧制玻璃瓶时,金一南就读完了《毛**选集》《鲁迅全集》和《战争论》;上世纪80年代初,在部队当通信技师时,他已在深入研读党史、军史、世界通史和西方哲学史;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战略研究”这个词汇在中国军队中开始讨论时,在国防大学图书馆的金一南觉得自己终于听到了梦想的召唤。

  “当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行将不复存在时,中国人才意识到组建一个现代国家的必要。”这句西方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冷峭的评论,金一南一直铭记在心。

  尽管只有初中文凭,从事的是图书馆资料管理这样“微不足道”的工作,但,金一南的眼睛,始终紧盯着军队建设的战略前沿。没有资格参加各种战略研讨会,他就去借阅会议纪要,然后泡在图书馆里整日梳理古今中外的军史资料。

  为了研究,他早在1995年便开始使用互联网,并在35岁时自学了英语。

  1998年,金一南调到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46岁时才真正获得了从事战略研究的岗位。而此后几年中他一口气推出的“从俄罗斯在科索沃冲突中的地位看经济转型时期的国防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军队建设方向发生重大转变”等一系列深具冲击力的研究成果,令周围的专家们惊叹不已。

  从国防大学战略决策训练模拟系统专家组成员到社科院重点课题“国家安全论”课题组成员,金一南很快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大忙人:为决策层提供咨询,为国家应急机制的建设提供建议,参加高层学术研讨……

  2004年,在“高校国际政治高层研讨”中,金一南关于“21世纪的中国国家安全”的发言,受到当今中国研究国际政治的一流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金一南要的,绝不是“走在前列”的风光。在前沿视角的审视下,他的目光日益显得焦灼:

  研究科索沃战争,他尖锐地指出:军事变革必须以战斗力为衡量标准!

  连一件被烧坏的迷彩服,一个普通的训练事故,都会引发他对部队建设大局的思考;

  在黄莺的眼中,也许处处都是鲜花翠叶。而啄木鸟的眼睛,却到处寻找害虫。金一南说,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发现前进中的潜伏的矛盾。

  思索——超越自身,方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1997年,金一南到美国国防大学学习信息资源管理。

  半年没有上街的他,带回国的是厚厚一撂美军新军事变革的报告——这些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早已超出了图书馆信息化的范畴。

  金一南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1993年,还在图书馆时,他就组织人手历时3年开发出“国防相关信息系统”。3位参加鉴定的工程院院士认为,这个系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图书馆拿回了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简单的报刊资料整理一下子跃升到了信息管理的层次。有人说,金一南“天生就是干图书馆的料”。

  没有什么是天生的。金一南说,在此之前,自己还曾被称为“天生的好工人”“天生的好技师”。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自己始终在努力超越自己的局限。

  1980年,当还是一名通信技师的金一南醉心于西方哲学史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20年后,这些知识会使自己赢得异国军人的尊敬。

  2000年大年三十这天,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首次迎来了来自中国军队的学员。课程是从西方哲学和历史开始的。金一南对西方哲学和历史深刻的把握,对问题的独到思考,赢得了各国军人的欣赏。

  在结业考试“危机模拟对抗”中,主持对抗的两名德国专家指名要金一南扮演危机中的美国“总统”——他们想验证一下,一位社会主义中国的军人,会在“民主政体中的防务管理”这门课中学到什么呢?

  危机模拟的是一支在科索沃的巡逻队遇袭所引发的国际冲突。为期一周的对抗中,金一南熟练地调用“美国”的军事和外交力量,充分动员联合国、北约、欧安会等各种不同组织,巧妙地利用缔结的条约协议,在危机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主导了整个危机处理进程。

  这次对抗,也启发了金一南。回国后的第二年,全新的“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课题就出现在了国防大学的课堂上。

  几年间,金一南跑遍了全军所有的大军区和军兵种,先后访问过7所外军院校和10多个外军基地。他曾躺在火车硬座底下赴东北搜集资料,曾乘坐吉普车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塔里木油田,也曾在出访中设法登上戈兰高地,在弹痕累累的阵地前感受中东激烈的争夺。

  从“天生的好工人”“天生的好技师”“天生的图书馆员”到“天生的瞭望者”,正是不断学习、思索以及超越自我的勇气,使金一南一次次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播火——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震动,震撼”,说起金一南,国防大学学员蔡立山至今记得第一次听课后的感受,“他提出了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让我们在治军、带兵、打仗等重大问题上,开始做更高层次的思考。”

  作为国防大学这个国家最高军事学府的教授,金一南面对的学员多数都是像蔡立山这样的军队中高级指挥员,或是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他深知,未来战争的胜负,也许就掌握在这些听课者的手里。

  “6年中,金一南没有讲过两堂相同的课。”战略教研部主任范震江记得,2001年4月1日,就在金一南被安排讲授新课“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的前3天,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

  回避它、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讲固然保险,但,如果理论不能剖析现实,那么理论的生命力又在哪里?

  3天紧张的修改后,金一南一开课就从分析撞机事件入手,以古巴导弹危机、韩国飞机被击落等一系列危机事例为佐,运用危机处理的理论和规则,对当前危机的延伸、双方的决策和对抗展开分析探讨。

  一直拭目以待的将军学员们轰动了。

  决不回避问题,决不用领导讲话证明自己的观点,每一堂课都有最新的学术观点支撑,有最新的国内外事件为例,有古今中外相关史料为辅,有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亮点……当年突破年龄、学历、专业限制把金一南要到教员岗位的原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顾德欣说:“他是一名天生的教员。”

  “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全军院校育才银奖”……众多奖证以及每堂课都被学员们评为“优质大课”的结果,都印证了这位“伯乐”最初的预言。

  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天生的教员”即使在假期,每天睡眠也不足6小时。有时,大年三十还在修改讲课提纲。由于长时间操作鼠标,右手腕患了腱鞘炎,他就换用左手操作;因为坐得太久患了痔疮,他就趴在地上敲电脑……

  无论背负何等的苦痛,平时书卷气十足的金一南一登上讲台,就显出一名热血军人的本色:

  ——战争法则钢铁一般冰冷。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军人皆梦求胜利。从古到今,胜利从来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军人。

  ——军人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

  战略研究需要理性,但,金一南认为,支撑这种理性的,必须是一腔赤诚的热血。只有对祖国毫无保留的爱,才能使他超越自身的利害,在国家安全受到一个又一个的威胁和挑战时敢于忘情地批判和呐喊。

  无爱之处,不能生诗。

  靠着这种热血激情和深入分析的能力,金一南把自己的讲台拓展到了一个个军营、党政机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他的声音,还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传播给了千百万关注国家安全的人们,激发着人们对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的全新思考。(完)
3#
发表于 2008-1-29 11:45:43 | 只看该作者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5:0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