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专电(记者姚均芳 王宇)今年9月份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四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第二次进入降息周期,货币政策通过反周期操作释放保经济增长、防通货紧缩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从政策实施上看,我国上一轮降息周期开始于1996年年中,结束于2002年初。当时,为应对国内经济减速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央行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的三年多时间,为使过快的经济增速回调至合理区间,央行连续8次提高存贷款利率,进入为期3年多的升息周期。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今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央行就开始了新一轮降息。经过四次利率下调,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62个和1.89个百分点。两个多月时间内四次降息的频率远远超过了上一轮降息周期,而最近一次1.08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仅次于1997年10月实施的1.44个百分点的幅度。
一国政策的调整,总会与该国经济形势相适应。自今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新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就开始调整,宏观调控目标逐步向保增长倾斜。我国最近一次降息先于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实施,且下调幅度远远超过大部分专家此前的预计,表明保增长在政策调控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作为资金价格的衡量,利率的变动对调节资金供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贷款利率的降低能够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提升企业借款和银行放贷热情,促进投资平稳增长。
从四次降息综合来看,银行存贷款利差有所减小,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由于我国银行业主要利润来自贷款业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投放。”
专家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若要发挥效用,就需要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配合,降息能够防止巨额政府投资下利率上升对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通过保证资金供应使产出最大。
亚洲金融危机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防通缩。今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增幅的逐步回落为货币政策向保增长倾斜提供了空间,但近期CPI增幅的快速回落也表明通货紧缩的风险有所显现。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日前表示:“当前宏观政策的主要取向应是防止紧缩过度。”由于通货紧缩下实际利率上升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降息有助于防止通货紧缩,保持币值稳定。
目前,有专家认为我国降息空间仍然存在,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吴晓灵日前表示,目前暂时充当央行目标利率的央票利率已经下行至较低水平,而我国没必要实行极端的零利率政策。
庄健认为,降息决策主要还是看我国的价格水平,从目前来看,价格水平还没有降到过低的水平。而降息周期将持续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如果我国经济能够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降息将随之被升息所取代,以防止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好转后转化为通胀压力。
央行近期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