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访谈:天津师大副教授鲍国华谈新文化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5 11:4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鲍国华



  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日前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特别举办“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近百名学者齐聚燕园,探讨五四精神以及新文化运动。在会议期间,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鲍国华等接受新浪访谈,畅谈他对五四精神的看法。以下为访谈实录:
  鲍国华:对新文化运动心存敬畏
  2009年4月23日-25日,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近百名学者齐聚燕园,探讨反思五四精神以及新文化运动。2009年4月24日下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鲍国华接受新浪网嘉宾访谈,谈五四精神。
  主持人:在您看来,五四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鲍国华:除了我们过去说的民主、科学之外,还包括平等和自由。
  主持人:五四精神对今天、现代具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鲍国华:简单的说,不管现在的舆论承认与否,有人受它的影响可能更加实际一些,有人相对来说不是那么清晰,但实际上无论我们赞同它还是反对它,都是在五四所设定的一个范围之内在讨论这个问题,至少五四仍然是今天无法回避的问题。
  主持人:今天的青年一代该如何继承五四精神、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鲍国华:我不属于80后,我算70后。今天很多人之所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或者说这个之所以构成一个问题,可能更多是对80后或90后的一种想像,对他们可能也不是非常好的想像,才造成这成为一个问题,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的情怀。但我个人的感觉是:因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和平年代,可能缺乏像五四时那种大起大落的、能够迫使人的素质呈现出来的机会,所以我们才看到青年的这种状态。我跟他们接触很多,也教他们的课,实际上我觉得今天的80后和90后未必如此。去年“512”汶川地震以后,很多80后和90后的表现非常令人尊重。512地震本身,对民族、对人类、对国家都是一个灾难,但是从一个侧面来说,反而给青年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的呈现提供了一个契机,他们本身就有这种责任感,只不过没有机会呈现出来,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包括奥运会志愿者等都呈现出来。之所以构成问题,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环境的问题,并不一定说青年素质本身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当年的新文化运动?可以做哪些反思?
  鲍国华:新文化运动,反思我不敢说,我也是受新文化运动洗礼长大的一个人,我一直对新文化运动有一种敬畏的心态。我跟我的很多同学不太一样,包括我研究的思路,我也不是那种评判式的思路,更愿意去理解。
  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无论讨论它的积极一面还是消极一面,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它后来为什么又有这样的路径?很多是这些人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时代和个人纠结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个人感觉,不要急于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价值判断,更多的是体现出来我们今天这一代人、我们所接触的文化和新文化运动之间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儿子对父亲既尊重又有所叛逆的一个状态,我更愿意是一种像钱理群老师说的理解及同情,也关注它的路径和走向,但不是急于对它做出一个价值判断,这是我的理解。
  今后对新文化运动的质疑可能还会存在,但我总感觉很多对新文化运动本身的质疑只不过是一些人出于自己当下的体验。有位老师提过,“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当成一张白纸任意涂抹,殊不知他们自己也不是一张白纸,新文化运动本身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呈现出来的可能性是多彩的一面,但是和新文化运动本身并没有本质的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5:2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