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正式投入运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7 10:4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用传统手段进行大范围的生态环境调查,不仅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够理想,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全面地掌握灾害情况?前不久,中国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正式投入运行,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宏观监测能力。
  中国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是于去年9月成功发射升空的,随即转入了在轨测试和试运行阶段。中国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先生介绍说,A、B星上搭载了光学、红外、超光谱等多种探测手段,是目前中国民用卫星中较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
  方志勇说:“(A、B星上搭载的)CCD相机具有超过720公里幅宽的覆盖能力,红外相机具有夜间的灾害监测能力,高光谱相机具有高分辨率探测能力。A、B星可实现48小时对全国范围的无缝覆盖(观测),同时(还具有)对境外灾害与环境事件的监测能力。”
  据了解,这两颗卫星是中国为加强环境污染控制、抗灾减灾而首次发射的专用卫星。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先生介绍说,目前中国已有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但由于主要采用基于地面布点采样的分析测量方法,监测结果缺乏时空上的连续性,且费用较高,特别是现有的环境监测点大都分布在城市、重点区域和流域,难以全面、及时和准确地监测预警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吴晓青说,A、B两颗小卫星的运行,则有望扭转这一局面。
  吴晓青说:“该卫星工程是国家继气象、海洋、资源卫星之后,为加强环境监测和抗灾减灾能力专门设立的卫星(工程)。(这)有利于环保部门大范围、快速、动态、立体的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跟踪部分类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将大大提高我国生态环境宏观监测能力。”

  据介绍,A、B星升空数月以来,已开始在环境监测方面发挥作用,开展了大型水体环境遥感监测、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等众多项目的研究。中国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举例说:“(去年5月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的下降,通过利用A、B星(上)CCD(相机传回的)动态监测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破坏区植被状况在逐步得到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B星上红外相机设有四个谱段:近红外对植物分类、水情具有很好的监测效果;短红外可对植被特性进行检测;中波红外可对森林火灾走势、秸秆焚烧进行监测;长波红外则对热特性敏感,可用来记录地表的发热特性。正是利用这一先进设备,中国科技人员对北京地区进行了专门的红外监测,结果发现,北京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市区温度显著高于郊县。
  不仅如此,这两颗卫星还提高了中国的灾害应急监测响应能力。中国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说,该中心已利用A、B星数据开展了一系列灾害监测与评估应用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西藏、青海大范围雪灾的监测。
  方志勇说:“2008年10下旬,我国西藏、青海部分地区发生大范围降雪,造成严重雪灾,国家减灾中心及时制定(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观测计划,利用获取的CCD数据、红外数据开展了积雪范围监测、草场覆盖监测和灾情等级评估等,(并)第一时间向国务院联合救灾工作组提供信息服务,为指导现场救灾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
  目前,A、B星不仅发回了大量的数据,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减灾和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它们还承担着相关国际组织的监测任务。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先生说,由于A、B星良好的性能表现,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希望接收这两颗卫星发回数据的申请。
  陈求发说:“A星是亚太多边合作小卫星,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把它作为推动空间应用的重要数据源。A、B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了部分图像,并为(今年2月份)澳大利亚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及时的服务,反响良好。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建站接收的申请。A、B星将成为继美国陆地卫星、FaGuo斯伯特卫星之后,又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陆地观测卫星。”
  事实上,A、B星仅是中国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第一步。按计划,中国将于今年再发射一颗C星,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最终使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的数量达到8个,从而实现对全球环境与灾害的大范围、快速、动态监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8 05:5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