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份已经过去21天,而目前业内对于本月贷款增长的预测趋于谨慎。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本月前两周信贷余额出现了下降,且降幅较大。另有权威人士更是明确表示,4月份新增信贷会较3月份有所回落。
客观地讲,期待4月份乃至二季度的贷款规模复制一季度增幅,本身并不理性。一季度,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信贷发放渠道出现了一定的攀比心态,片面追求贷款速度和贷款规模排名。因此,每逢月底最后一周、甚至是最后一两天就会出现突击放贷。三月份更是因其涉及到商业银行“季度排名”,使得信贷规模惊人。
这样的信贷投放规律其实并不健康。从形式上看,月底“翘尾”在形式上等同于基金季末的“做市值”行为,而基金虚做的市值还能够有及时兑现的机会,但是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而言,为“排名”而投放的贷款极有可能导致坏账出现,而且这些坏账是商业银行很难撇掉的。
从四月份开始,信贷投放规模将逐步走向理性。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资金面会因此而收紧,恰恰相反,只要政策调整得当,资金面的宽松局面仍然会继续,甚至是得到优化。很多人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认为月度贷款规模减少了就会恶化资金供给;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所言及的月度贷款指的是“新增贷款”,也就是增量资金的概念。而这些新增贷款一经投入市场后,就会一直留存于经济体中,从而形成持续的资金供给数量。社会资金的总量规模并不会因为月度贷款萎缩而减少,而是不断持续放大。因此,在宽松货币政策导向的背景下,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银根出现实质性收缩问题。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理论研究表明,资金推动型的经济复苏会导致增长持续性不足。资金供给规模泛滥,银行会为了追求投资项目而随意发放信贷,最终所选择的投资标的极有可能不符合健康发展方向,甚至会因为“挤出效应”而使得其他领域资金短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对于中国而言,这一问题尤其应该重视。目前的市场状况是,大量信贷资金供给集中于财政保增长配套项目上,很多大型建设项目都出现多家银行参与竞标并且不断杀价、降低利率的恶性竞争。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并未因流动性充裕而缓解。
以各地政策所积极鼓励的大学生创业为例。日前有媒体报道,本被看好的大学生“零首付”创业政策在现实中却遇到了尴尬。调查显示,上海第一批六位参加“零首付”创业的大学生,在拿到工商营业执照后,纷纷遭遇到银行冷遇,竟然连基本的银行企业账户都无法办出,更奢谈能够获得商业优惠贷款支持了。
大学生创业困局其实是民营企业资金状况的一个缩影,其背后的隐喻就在于,总量资金供给增加未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如果创纪录的信贷增长规模只能够带来“国进民退”的结果,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注定经济底部反复风险的存在。与之相比,如果商业贷款能够更加侧重于市场活力之源的民营经济,贷款结构才能够出现积极优化,市场自身的创造活力也才能够有所激发。果真如此的话,即便4月份乃至二季度的新增信贷规模出现回落,也不必过分担忧。(马红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