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高考时以本科的分数来到一所电力部属的专科学校时,我和同伴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三年时光会对我们以后的继续深造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和学校的急剧变革在毕业离校时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封闭的校园使得我们对考研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两个字上。可是一种不甘心仍在心中,难道就这样帖着大专生的标签面向社会?难道就沿着这样的轨道走下去?离校前的觉醒让我对着兄弟们拍着桌子放言:誓上研究生。气概如斯至今仍在眼前。也许我是那种因了理想和信念而活的人。可是却低估了这条道路的艰辛,更无法想到实现目标是在毕业四年后,虽然我相信最终会成功。而此时全班也就几人过了英语三级,徨论四六级,这就是我们真实的英语水平;加上对考研的一无所知,我离开了学校。那是2000年。
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一所中学教书。学校在农村,一到晚上天黑的特别早。我住在学校单身宿舍里,屋后是块小水汪,蛙声不绝。如此深沉而又寂静的夜晚,犹如深海般不见底,可抬头却是漫天的星光拥着璀璨犀利的北斗七星,亘古不变地昭示着一种信念。村中的犬吠声借着暗夜传的很远,寂寞中和同伴坐在空落的操场上抽着烟,看着小红点渐渐地被淹没……不过还是很怀念这一年,不仅仅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更是这份如此清亮新鲜的生活体验:大片的阳光透过玻璃斜打进教室,肃穆而又神圣;很喜欢在学生至纯的眼神中高大的形象,而这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澈和自然;窗外,无际的绿色从校园围墙向远方蔓延开;春天油菜花随风起伏成金浪;冬天看薄雾中一轮巨日从田野中长出……
第一次考研
就这样一年后的暑假,我告别了教师生涯,带着决心和激动重回南京,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打了一两个月工攒了些生活费后,与同宿舍一个决定考研的兄弟会合,在师大边租了一套房子,开始了考研的第一轮搏击。
安顿好之后,我们开始了专职考研生活,已经是9月底。算时间我们只有整四个月。一开始为了省钱,我们自己买菜做饭吃,还找人合租。很快发现这样不行。于是决定还是我们自己住,每天在师大分开各自看书,在食堂独自吃饭,只是晚上回来睡个觉。这样就解决了后顾之忧。虽然房租很贵,但我们也是集中了所有的财力和精力,凭着一股闯劲和激情,根本没想过会不会一击不中的问题。对第一次而言,沉浸在过程之中,结果已不再去考虑。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复习,该看什么书,甚至不知到什么地方寻找相关的信息,也没有人可以请教。只能是随着复习的推进,渐渐入了门,开始了解了考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就发现自身的严重不足。仔细分析一下,政治和专业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数学和英语则对我们是薄弱项。尤其是英语,简直就是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横在面前,相信对很多朋友来说也是如此。做阅读理解题,满篇文章我也就只能认识可数的几个单词,这样怎么能考研?不知从哪看了一句“得单词者得天下”,想想也挺有道理。于是便买了本王长喜的单词,厚厚的一本。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其他的什么都不看,昏天暗地地整天专背这本单词书,妄想之后就能彻底解决单词问题,可这番辛苦仍是了无收获。当时痛感在大学里欠英语的债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只能从零甚至从负数开始。现在想想亦是可笑,如此天底下最拙笨的方法,把人脑当成过目不忘的机器了。其实,最科学有效的单词记忆方法,应该是在句子中学,在文章中记,在阅读中掌握,千万不能只在单词本中背。看到有水平高的同学拿着单词本轻松地翻着,着实羡慕,其实那是因为其单词大部分已经掌握,翻字典只不过是在查漏补缺而已。
从没见过哪所大学的校园有师大美,十月初左右,校园里弥漫着桂花的浓郁芬香,房屋校舍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我们也沉浸在学习中,买大量的考研资料,奔波于各个辅导班,争分夺秒地利用时间看书。一段时间的苦读之后,我们面无人色,惨不忍睹,从此再不敢照镜。期间我们也出现了轻度的耳鸣和神经衰弱、视力开始下降、体重减轻等典型的“考研综合症”。“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考研吧”。
而到了最后的两个月时,更是整个人开始疯狂起来,每天看书十二个小时左右,除了吃饭睡觉走在路上,其他的时间都在教室里,往往是师大半夜十二点熄灯赶人了,我才最后一个走出校门,在冷清的路灯下往回赶。考研人不得不承受着的巨大压力和孤独也是如影相随。我们不在一起看书,所以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对方。白天更是难得说上几句,周围都是陌生人,言语竟然成了生活的奢侈品。长此这样憋着的郁闷如火山般渐渐堆积。有一次爆发是在操场边忍不住拉着一女生就张嘴,好在对方见多了考研人苦相,也不以为怪;还有一次晚上早回,我们索性坐在床上,放声大唱。儿歌、革命歌曲、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直至国歌,把二十多年听到的歌只要是能想到的都吼了一遍,直至凌晨最后张嘴无语,之后倒头便睡。清晨又如往常早起奔往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