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中外交关系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7 07:4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中外交关系现状


(华语国际通讯社记者邓妏荔2007年2月2日华盛顿消息)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托马斯•克里斯坦森(Thomas J. Christensen)于2月2日出席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举行的听证会,就美中外交关系的现状发表证词。证词由国务院中国和蒙古事务科科长约翰•诺里斯(John Norris)代为宣读。以下是证词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翻译。


美中外交关系现状

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托马斯•克里斯坦森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听证会上发表证词

2007年2月2日

巴塞洛缪(Carolyn Bartholomew)主席、布卢门撒尔(Blumenthal)副主席、各位委员,感谢你们再次邀请我与诸位讨论极为重要的美中关系问题。

去年8月,我在委员会作证时谈到中国作为全球体系中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这一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我们的看法,我们不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我们期望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但美国的政策应着重要求中国以此为方向。我在去年8月已经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期待中国更开放、更透明、更民主,与我们共同采取行动,巩固和支持为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缔造和平、安全与繁荣的全球体系。鼓励中国以此为方向依然是我国政策的基点;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委员会已经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今天,我准备谈谈这个问题,介绍我们为达到这个目标进行外交努力的最新情况。我们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切实进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做。我们继续与中国密切合作,就极为广泛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接触,在双方可以找到共同基础的问题上相互合作,并且对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进行坦率、开诚布公的磋商。在双方存在分歧的领域,我们希望中国理解我们的关注,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我国与中国进行磋商的基本点是一贯和坚定的,并以我们了解的事实为基础:我们鼓励中国在国际和国内范围内实现的转变有利于促进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社会一员的利益。美中关系决不属于零和定律的范畴。美国在该地区稳健的存在,与建设性的、坦诚的外交接触相结合,应有助于拓深合作领域,减少关系倒退的可能性。

首先必须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异常活跃,正以极快的速度经历着变迁,这一点已经不言而喻。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与中国接触还是将中国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中国已经是这个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崛起正从各个方面对国际体系产生影响。我们鼓励中国积极运用自己日益增长的影响,为解决国际社会遇到的各种国际性问题做出贡献。去年4月,布什总统在欢迎中国国家主席胡主席访问华盛顿时说,美国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机制并为之做贡献的中国的兴起。

我们认为中国的成功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全球体系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必须确定是否运用自己日益增长的影响巩固全球体系,促进和平与安全。美国的政策并非仅仅期待中国选择良性道路,而是希望对中国的选择产生影响。我们准备与中国积极合作,推进两国的共同利益,但是,一旦中国选择另一条道路,我们也准备做出适当的反应。我国在亚洲继续保持稳健的存在,我国也拥有强大的地区同盟,这明确表明该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繁荣与美国利益攸关。我国的对华政策旨在鼓励中国不论在本地区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都能与我们共同支持这些目标。在这方面,我们与中国积极的外交日程和我们稳健的地区存在并不像外界经常所说的那样相互矛盾。两者都能有力地促使中国采取有利于中国、地区和全世界的合作型战略行动。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些我们与中国接触的事例,借此说明近几个月取得的实质进展。

在保尔森部长(Secretary Paulson)主持战略经济对话(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的同时,高级别对话(Senior Dialogue)也是我国政府与中国就更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接触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布什总统和胡主席主席于2004年承诺为讨论"全局性"战略问题建立定期交换意见的渠道,在这个基础上发起高级别对话。对话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双边问题,而是为美国和中国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渠道,讨论两国各自的政策如何对我们及其他许多国家所依赖的全球体系发挥作用,特别是有关政治和安全问题的政策。双方已经举行了3轮高级别对话,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最近一轮对话,由副国务卿伯恩斯(Burns)担任美方的共同主席。国务院要求保持这个有益的渠道,因为这个渠道不仅有利于两国就当前的紧迫问题进行磋商,而且使双方以更长期的眼光展望双边关系今后5至20年的发展前景及其可能对全球体系和各自利益产生的影响。在去年11月会谈期间,副国务卿伯恩斯与中国副外长杨洁篪就一系列关键的全球性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涉及北韩(North Korea)、伊朗(Iran)、达尔富尔(Darfur)、缅甸(Burma)、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联合国改革等问题。请允许我比较详细地谈谈其中几个问题。

北韩。去年,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DPRK)采取一系列挑衅行径,对国际安全构成威胁,其中包括7月份的导弹试射和10月份的核装置试验。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美国和国际社会同声谴责这次核试验,并投票支持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对北韩实行制裁的第1695号和1718号决议。中国采取行动对北韩的核活动表示关注,说明中国对这个昔日盟友已忍无可忍。我们期待中国继续执行上述安理会决议的规定,直至北韩全面履行其义务。中国许多精英人士越来越赞同我们对北韩的看法:北韩作为一个破坏稳定的角色,可能对该地区和全世界构成威胁。去年12月恢复举行六方会谈(Six-Party Talks)是一个积极步骤,我们还期待本月举行下一轮会谈。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担任会谈的东道主,为2005年9月19日的《联合声明》(Joint Statement)承担起草工作,支持联合国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并敦促平壤(Pyongyang)恢复谈判。中国需在这个进程中继续做出努力。本届政府坚持与中国密切合作,寻求有关途径促使北韩完全地以不可逆转和可核实的方式放弃其核武器项目;采取更负责的行为方式;并执行《联合声明》。毫无疑问,不达到这些目标,我们不会罢休。

伊朗。与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DPRK)的情况一样,国际社会十分有必要毫不含糊地共同向伊朗发出明确的信号,要求伊朗必须履行在核问题上承担的义务。中国表示,赞同我们有关伊朗不得掌握核武器能力的意见。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于2006年7月投票支持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与美国共同谴责伊朗的核活动。2006年12月,中国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一致投票支持安理会第1737号决议,要求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41条对伊朗的核项目和导弹项目实施制裁。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的支持表明,中国和国际社会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伊朗继续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北京方面支持我们的努力,采取金融措施大大增加向伊朗政权施加的压力,加强拦截敏感扩散材料在伊朗和北韩之间的运输,制止北韩向德黑兰出售有害的武器。我们对有关中国正采取行动向伊朗天然气田进行投资的消息表示特别关注。我们已向中方明确表示,我们认为这些类型的投资,加之继续进行的军售活动,向伊朗政权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也引起美方根据美国法律产生的关注。

苏丹。中国处理达尔富尔危机的方式成为美中关系中的一个难点。不过,即使在个问题上,最近我们也看到中国政策的某些积极态势。中国虽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706号决议投了弃权票,但仍公开支持向达尔富尔派遣一支强大的联合国部队,并赞同科菲•安南(Kofi Annan) 提出的三阶段计划。无论如何,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为在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签署的协议参与斡旋,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期待中国协同努力,说服喀土穆(Khartoum)迅速有效地履行该协议。中国领导人已表明有越来越强的意愿与国际社会接触,以寻求途径结束达尔富尔残酷的暴力。在美国的苏丹问题特使安德鲁•纳齐奥斯(Andrew Natsios)最近访问北京时,中国高层官员向他重申了这一立场。最近中方积极采取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建设性行动。例如,中国目前参与联合国驻苏丹使团的人员已超过400人,他们正在该地为监督南北和约的实施从事重要工作。我们将鼓励北京向联合国驻达尔富尔部队做出同样的承诺。

缅甸。中国与俄罗斯否决了1月12日关于缅甸问题的安理会决议,我们对此自然感到失望;这项决议得到9个国家的支持,中国属于少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其投否决票的解释明确承认缅甸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并呼吁缅甸政权进行有广泛包容性的对话和改革。这次的声明比中国过去在缅甸问题上的表态要直接得多,我们希望这是中国改变看法的信号,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合作,制止缅甸政权采取不可接受的行为。

黎巴嫩。去年夏天,我们与中国和安理会其他理事国密切合作,促使黎巴嫩达成一项和平协议。中国不仅从外交上支持这项和平协议,而且派部队参与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维护和平的行动。不久前,中国宣布本月份将其参加维和部队的人数从原来的225人增加到335人。中国还出席了1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援助黎巴嫩国际大会,宣布为援助黎巴嫩提供约1,660万美元的捐助。中国能够在该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欢迎中国积极参与。同时,我们对中国继续向叙利亚出售武器和关于去年夏天真主党用一枚中国型号的导弹袭击一艘以色列海军舰艇的报道表示深切关注。我们继续提醒所有的国家有责任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对黎巴嫩未经授权的组织实行武器禁运。

军事态势。我们继续关注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及其缺乏透明度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在台湾海峡地区扩充军备的情况。近年来,中国的防务开支大幅增加,同时正在开发越来越精密的系统。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展、范围和方向都缺乏透明度,将继续受到我国和中国邻国的关注。中国于1月份进行反卫星武器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事态。事后中国强调,中国进行的试验不针对其他任何国家,也不对其他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但中国应该回应国际社会要求对这次试验及其意图给予全面解释的呼声,包括说明中国发展反卫星武器如何符合中国声称的反对外空武器化的立场。

根据布什总统与胡主席主席关于增强双边军事联系的承诺,我们继续要求中国对其军事预算、原则和战略更开诚布公,以增进互信,改善美中军事关系。我们寻求与中国军方接触,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原则和战略目标。根据布什总统和胡主席主席于2006年4月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晤期间达成的共识,我们一直在试图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和美国战略司令部(United States Strategic Command)军事指挥员举行会晤的日期。我们要求中国同意早日举行这样的会晤。

我们继续深切关注以台湾为目标的导弹部署和其他军事系统的部署不断增强的情况,我们还注意到北京拒绝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我们根据《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规定我方承担的义务对扩充军备的情况做出反应,并坦率地向北京表明,我们高度重视台湾的安全,我们坚持认为海峡两岸的分歧必须以两岸人民都可接受的方式和平解决。我们继续强烈要求北京减少对台威胁,增进两岸对话,包括与台湾合法的民选领导人举行直接会谈。


防扩散。这是美中两国应该拥有共同目标和可以相互合作的领域。但是,中国在合作制止武器扩散方面的记录,特别是有关制止导弹相关技术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记录使我们喜忧参半。我相信,中国从战略高度对这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正在加深,但是中国需要进一步制止本国公司的扩散活动。美国将继续向中国明确指出,不制止这类扩散活动将威胁到全球的安全,也威胁到中国本身的安全,我们期待中国进一步遵守国际不扩散准则。我们相信,中国在北韩和伊朗导弹和核武器问题上参与联合国安理会有关事务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国进一步认识到在这些问题上与我们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国在联合国提供合作对我们争取解决这些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关系。现在我准备简略地从经济方面谈谈双方的关系。考虑到其他人将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证词,我不想多涉及详情。我想指出的是,我们继续有几方面的关注,我方的贸易逆差日益扩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提出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美国对华出口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增长速度几乎高5倍。截至2006年11月,2006年美国对华出口的总价值已达500亿美元,比2001年几乎增加了2倍。我们预期我国这方面的出口将继续增长。这个例子很能说明与中国外交接触的效果。这个例子还说明,对美国有利的,对中国也有利。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公民摆脱极度贫困,使中国经济引进高质量的美国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培养和激励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工程师和官员,与此同时美国一系列消费品和美国生产材料的价格降低,有利于美国保持低通货膨胀。

但是,双方的经济关系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已成为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我们对中国在贸易、投资和货币方面助长双边和全球不平衡的政策继续有多方面的关注。中国履行WTO义务的情况也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美国企业,特别是服务部门的企业在很多方面处于不利境地,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极不充份也是问题的症结之一。我们将通过与中国的双边对话,继续就我们关注的问题寻求相互合作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但在对话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毫不迟疑地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财政部长保尔森(Paulson)曾在北京指出,我们也对我国最密切的盟友和贸易夥伴使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这并不表示对当事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实际上,这往往表明美国及其贸易夥伴之间的整体经济关系正在加深。此外,通过进一步开放贸易解决争端显然不仅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而且符合其贸易夥伴的长远利益。

战略经济对话。考虑到美中两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增长,布什总统和胡主席主席一致同意进行战略经济对话,将双方的经济对话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财政部长保尔森为首的跨机构行动正努力与中国进行广泛接触,讨论双方全面的经济关系以及两国各自的政策对全球整体经济产生的影响。由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城乡差别逐步扩大,缺乏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和教育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等。战略经济对话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我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继续发展,达到促进两国共同增长和繁荣的结果。我们希望美国工商业获得更多的机会,也希望中国继续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在战略经济对话的过程中努力解决中国人口的需要,同时要求经济增长不再继续危害环境。首次战略经济对话已于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来自华盛顿的7位内阁级官员与中国副总理吴仪等有关官员相互讨论了范围广泛的各类经济问题。我有幸与助理国务卿丹•沙利文(Dan Sullivan)一起出席了首次战略经济对话,讨论的问题包括建立开放和竞争性市场的重要性、能源合作、能源效率,以及进一步认识到能源领域的不同行为方式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等。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对话。国务院继续主导我国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持续进行的对话,与战略经济对话、美国贸易代表/商务部主导的联合商贸委员会(JCCT)和财政部主导的联合经济委员会(JEC)互为补充。去年12月,我参加了最近一轮的对话,美国方面由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乔塞特•希兰(Josette Sheeran)担任共同主席。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身为中国政府的中央计划委员会,在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我们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年度对话提供了一个渠道,我方可利用这个渠道介绍我国的经验和对开放和竞争性市场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一些建议,有益于中国纠正国民经济的某些不平衡现像。例如,我们在12月份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中国需要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安全网,特别是在农村经济领域。缺乏可靠的医疗或养老金保障会导致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造成中国依赖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而不是需求为动力的增长。因此,这方面的改革不仅可加强中国本身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性,而且也有助于解决我方关注的很多涉及贸易逆差等不平衡现象的更广泛的系统性问题。

全球问题论坛。我们还在传统的安全和经济框架以外,就一系列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与中国积极接触。我们与中国举行的全球问题论坛(Global Issues Forum)每年会晤一次。最近一次的会晤于2006年8月在北京举行,由负责民主和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葆拉•多布里扬斯基(Paula Dobriansky)任美国代表团团长,与中国讨论了能源安全和清洁能源、公共卫生、人道援助、制止人口贩运、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及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

其他方面的对话。去年12月,恰逢战略经济对话进行之际,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和主持的5国能源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表明中国与美国和国际社会接触的愿望增强。这次会议有5个最大的地区能源消费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的代表参加,为今后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模版。在能源部长会议期间,我们讨论了在能源投资方面关注的问题、有关能源保护和能源效率的倡议、替代能源的发展和清洁及高效能源技术的利用、石油储备的建立等。我们通过亚太清洁发展夥伴(the 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计划,正与中国就各有关领域的问题进行接触,其中包括高效能源建筑和设备、化石燃料清洁加工、减少对利用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源技术构成的障碍等。亚太清洁发展夥伴计划汇聚了政府、工业界、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促进参加国的清洁发展。

人权和宗教自由。我在发言开始时已经谈到,我们继续在能与中国共同努力的领域取得进展,但我们也承认我们在一些领域将继续存在巨大的分歧。我们将毫不迟疑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倡导人道价值,敦促中国按照国际准则改善其人权行为。我们高度关注最近在关键人权领域出现的负面情况,例如中国对要求按中国和国际法行使自己权利的新闻记者、因特网作者、辩护律师、宗教和社会活动人士和人权卫士加强采取监控、骚扰、恐吓和逮捕行动。我们将继续利用一切机会,不仅提出关注的事项和政治犯的案例,而且通过我们的法治和公民社会项目支持中国实行体制改革。在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临近之际,这一点尤为重要。中国如不建立更开放、更透明和更自由的社会,从而发挥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就不能被视为充份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也不可能具有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中国对新闻自由和因特网传播的控制及其对基本人权的限制,违反了有关的国际人权条约,同时对中国本身的进步造成损害,这也正是我今天阐述的主题。中国对本国人民实行限制,只能限制其本身的崛起,无法充份发挥自己的潜力。中国以法治为基础进一步开放国内体系,不仅可在国内获得明显的益处,在国际方面获得的益处也显而易见。中国的"和平崛起"已大量见诸于言论和文字。如果没有更开放、更透明和因此更具有可预见性的政治环境,中国将更难以实现和维护国内稳定,更难以取得周边国家的信任,而这些正是向大国地位顺利过渡的必要条件。

结论。毫无疑问,我们正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的高层次对话,就一系列极为广泛的问题与中国接触,要求促进美国的利益,鼓励中国与我们为建设和加强全球体系共同承担责任。我们进行接触的全过程体现了我们一贯的观点:中国在全球体系内获得成功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符合中国的利益,符合美国的利益,符合东亚地区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中国作为这个体系内一个主要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已经并继续从这个体系中获得巨大的益处。

我们必须继续在双方已经建立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合作。同时,我们认为中国某些方面的政策或行为正在削弱双方在本地区和全世界维护和平、安全和繁荣的共同目标,我们将以坦率和开诚布公的态度就这些方面的问题与中国进行接触。我对美中关系抱既现实又乐观的态度,并期待着继续进行我们的努力,促使中国朝着成为全球真正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很高兴地准备回答诸位的提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6-22 01:24:51 | 只看该作者
h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 22:4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