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 梁兴旺)昨天,解放军307医院急诊部一楼的6张病床上,挤了12个孩子。这12名小学生都来自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不久前,当地5到9年级的所有学生共300多人在学校的组织下乡参加社会实践,为榆树上药,结果200多个孩子当天就出现了中毒症状。由于对当地医院治疗结果不满,,并想讨个说法。中广网记者第一时间前往采访。
在北京市解放军307医院一间病房,记者看到小学生张睿正躺在病床上,脸色通红。张睿是所有孩子中,症状最为严重的。
记者:什么症状?
家长:高烧。
记者:还有什么?
家长:咳嗽?
记者:高烧多少度?
家长:高烧39度多,高烧三四天了。
同样连续几天高烧咳嗽的重症患者还有两名学生。在307医院的急诊部,有12名学生症状稍轻,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但由于不断出现反复,此时他们正在留院观察。其余的200多名学生,由于暂时没有明显的症状,被安排在了北京的远东饭店等三家宾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这些学生目前一切正常,但是家长们仍然很焦虑,担心孩子可能留下后遗症。
据学生家长介绍,4月8号上午,吉林白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学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为保护区的榆树上药,参与的学生包括5年纪到9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1岁到15岁。据一位姓郑的学生说,他们每一个学生都带着小桶,桶里装的药气味特别难闻。
据另一位姓沙的同学告诉记者,当时一位老师在闻到农药的气味后,便出现了不良反应:“一个老师第一感觉是臭,接着就去吐去了。老师吐了,女老师,但是我们没吐。”
据了解,一些学生不小心把农药溅到了脸上、手上,脸上立刻开始起小疙瘩,而且特别的痒:“可痒了! 眼看着疙瘩就起来了。 起红色的小疙瘩,一起一片,我这发现早,发现晚的胳膊上全是疙瘩。特别痒,但是不敢挠,怕感染。
当天下午,便陆续有学生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脸红和恶心。而在学生们的劳动过程中,一位配药的技术员却在现场表示,这种药没有毒性。
学生告诉记者:“这个技术员说,这个药没毒,即使喝了都没事,完了就有人说那你喝了吧。”
中毒的学生被送进县医院治疗。生病的孩子越来越多,陆续200多人住满了乡卫生院和县医院。随后的8天,吉林省林业厅、通榆县政府介入调查,并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检查,但结果始终是“没有中毒,不会有影响。”
对此结果,家长们并不认同。他们表示,孩子们的不良反应反复出现,久医未愈,肯定和那天为榆树上药有关。他们认为,一定是中毒了。于是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长春治疗。家长们表示:“在长春根本化验不出来,到北京都是家长自费来的,长春用的药跟通榆县是一样的,症状也没有消除。”
截止到昨天,陆续有240多名学生在县政府的组织下来到北京307医院接受治疗。一名学生家长出示的报告显示,他的孩子送检血液中检测到溴氰菊酯和苯甲酸。据了解,溴氰菊酯又名凯素灵、敌杀死。是目前菊酯类杀虫剂中毒力最高的一种,属于中毒毒类。皮肤接触可引起刺激症状,出现红色丘疹。急性中毒时,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重者还可出现肌束颤抖和抽搐。
通榆县一位副县长则告诉记者,目前学生情况良好:“今天我们给孩子做毒检查,除了30多,其余的都没有了。307专家说现在都没问题,可能当时是症状有一些,现在结果都没出来,只能说是接触性反应。”
昨天晚上9点,记者看到,通榆县政府、县教委的有关负责人正组织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返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天我们全回去,周一就全复课了。”不过,307医院中仍有不少学生家长不愿意回老家,希望得到更为明确的诊断。
中国广播网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