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呼声越来越高,欧洲货币联盟遭受的巨大考验开始引发人们重新审视其模式。
胡志浩指出,欧元区之所以能成立单一货币区,是因为欧洲一体化程度、政治趋同性等方面强于亚洲,所以亚洲要形成统一货币如亚元,没有十几年、二十年不太可能。
胡志浩认为,亚洲难以货币一体化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日两国属经济大国,其经济总量在东亚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在经济总量上与之相差悬殊。从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看,除日本为发达国家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和欧盟国家相比,亚洲各国人均GDP不仅居于不同层次,而且各层次相差较大。亚洲各国发展状况的悬殊差异,会使经济目标和政策不一致,最终阻碍货币一体化进程。
区域内经济结构类似。“10+3”(东盟十国及中日韩)区域内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在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胡志浩认为,这必然导致国家间在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且这类问题很难协调处理,极易产生矛盾,成为一体化进程障碍。
要形成类似欧洲单一货币的区域货币联盟,短期内不太可能。胡志浩指出,货币联盟可以采取多重货币联盟,即不放弃主权货币,日元、人民币、港元、韩元都可以存在,但货币汇率、外汇储备体制之间都可开展合作。
“货币互换、亚洲货币基金、亚洲货币合作组织,都算是区域联盟的模式。”胡志浩表示,这种松散的联盟形式已经出现。联盟有很多形式,比较松散的、比较紧密的、高度一体化的,亚洲统一货币肯定是高度一体化的。“我们可以采取比较松散一点的。从松到紧,这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有专家认为,亚洲一体化进程可借鉴欧元模式。即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道路,建立单一货币联盟前以多重货币联盟作过渡:先进行相关程度更高的次区域货币一体化,时机成熟时整合各次区域,最终实现整个亚洲的货币一体化。
胡志浩认为,可先从基础开始,如货币互换、货币跨境结算等资本项目开放;提高区域主要货币在区域内的可接受程度,如日元、人民币、港元;主要货币汇率浮动和汇率稳定、汇率互换、国际储备实行一揽子安排等问题均可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