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紫云古法造纸术濒临失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5 10:5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讯 从清朝一直到建国初期,紫云板当的古法造纸名噪一时。但如今,在板当镇上,只残留着10余口用于蒸料用的石砌古甑,板当古法造纸技术却面临失传,令人惋惜。
  据介绍,清光绪年间,造纸技术传入紫云板当,到了民国时期,板当翠河流域便有10户人家专门从事造纸,主要生产白纸,当时板当年产白纸2000余捆(每捆10刀,每刀50张)。因为板当的水质、造纸原料较好,加上匠人掌握的造纸技术精细,因此板当的白纸以其质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土纸有白纸、草纸两种,白纸出郎岱、营盘与紫云板当等处,就中以紫云板当所出者为最优”。

  解放后,板当的民间造纸业达到了顶峰,从人员近300人,并成立了板当白纸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名为板当纸厂,当时年产土纸15吨。1982年,板当纸厂因亏损,转产白酒,由此当地企业化手工造纸时代结束,造纸业仅由10家私人作坊维系。2003年,当地最后一家造纸作坊熄火挂帘,板当造纸业由此搁浅。如今,只能在板当镇看见10余个残存的、一次能蒸煮数万斤竹和构皮等造纸原料的石砌古甑。
  据了解,目前,在板当镇,仅有雷孔珍等4位古稀老人掌握手工造纸技术。
  4月12日,中国科技大学王祥副教授、陈彪博士一行专程赶到板当镇考察了当地的古法造纸,看到目前的现状后,两位学者表示惋惜。王副教授说,板当古法造纸工序的沿袭、工具的保存应予重视,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同时又可以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图为专家学者在考察板当镇残留下来的蒸料用的石砌甑子。  □ 张光平 本报记者 徐荣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9 02:4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