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父亲母亲(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9 16:5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6:56:32 | 只看该作者
中文片名:《我的父亲母亲》
出  品: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广西电影制片厂
导  演:张艺谋
领衔主演: 章子怡  孙红雷  郑昊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而当生子的父亲已经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家传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

  终于,招梯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莫明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就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瞎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瞒珊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执拗的招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来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

  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儒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礼后,年迈的招娣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骆老师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教师里,她的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穿越时空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
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6:57:0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6:57:5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6:58:23 | 只看该作者
张艺谋起用新人章子怡,推出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之后,国内媒体一片叫好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边说边看》栏目,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该栏目的特邀嘉宾、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马军骧表示对章子怡的形象“微微有点失望”。

  《边说边看》从这里引出了很有意思的话题:张艺谋选择章子怡领衔主演,是不是选错人了?章子怡的表演能不能令人满意?她饰演的招娣怎么好像在巩俐主演的影片《秋菊打官司》里见过“面”?在马教授看来,章子怡扮演的招娣应该是个村姑,可是无论在形体的轮廓上,还是在气质上,看起来都是一副城市女孩的样子;章子怡的表演很少变化,影片中多数是章子怡笑的特写,剩下的就是跑的镜头:招娣的形象使人觉得很像影片《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

  这样的安排想必是张艺谋“老谋深算”的结果。他已经说过了,《我的父亲母亲》是他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他固执地坚持认为,电影除了娱乐大众以外,还要让大众去欣赏它。因此,他肯定不能选择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少女的形象。整个影片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的表现也很单调,难怪有人会对章子怡的表演感到不满。

  “老谋子”却说:“《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一个中国式家庭的故事,构图干干净净,追求传统美学中以小见大的意境。这是个很东方的题材和审美境界,把女孩的爱情痴迷简单地放大为‘等、追、找、看’4个字,这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

  观看《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饰演的招娣,人们禁不住会想起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秋菊打官司》,以及片中由巩俐扮演的秋菊。她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都是北方的劳动妇女;清一色的碎花布衣服;同样的“犟”脾气,认准了一份情、一个理,就“一根筋”一样走到底。张艺谋坦言:这种造型“跟我个人有关系。我自己是比较执著的人,这是陕西人的性格”。这种个性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并不一样。比如招娣让人觉得超凡脱俗,秋菊则显得俗里俗气。《我的父亲母亲》让人感觉到,章子怡的所有表演都没有偏离张艺谋的“预谋”。这么说来,张艺谋选用漂亮的城市女孩章子怡,就算是选“错”了,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6:58:4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父亲母亲》:王朔骂的好




  张艺谋又蒙了老外一把,捞了个银熊。于是惹恼流氓评论家王朔,骂他“臭大粪”,说他的获奖大作“极度虚假,假装单纯”。

  老实说我也觉得《我的父亲母亲》这活练得挺臭的,煽过头了。看完片我说:老谋子真是老谋深算,一部电影一大半时间就是章子怡在一条路上跑来跑去,既节约成本,又让小妞混了个脸熟。

  我的女友说,张艺谋不是拍过一部“摇啊摇”吗?这一部应该叫“跑啊跑”!

  一位刚从欧洲回来的朋友对我说,柏林电影节算个俅!他们自己的片子根本没人看,亏得一塌又糊涂,那帮人都快失业了。欧洲的大报根本就不理它,只有咱们这儿傻呵呵地整版整版地给人吹。

  于是大家觉得王朔还是骂得挺过瘾的。不过搞人身攻击也不对,而且颇有借骂人解除寂寞的嫌疑,因为寂寞的人或寂寞的杂志现在都用这办法,屡试不爽。其次是给人满嘴喷粪的感觉,不雅。

  但你不能跟王朔说雅字。朔爷的办法是自己先跳到粪坑里,从里到外弄成个粪蛋子,然后所向披靡。这种“我是大粪我怕谁”的办法,老实说我是不赞成的,因为我还是想要一个洁净的环境,不想满世界都臭哄哄的。所以朔爷还是做个流氓比较好,不要下粪坑。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6:59:28 | 只看该作者
理智与情感――驳《漫谈“我的父亲母亲”》




  恰好本人也都看过《我的父亲母亲》和《泰坦尼克号》两部影片,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理论需要阐述,但仍然要坚决反对作者的观点。

  看过此篇文章,我很替作者担心他的爱人可能会对他不满,因为他非常缺乏浪漫气质。作者数年之内只上过两次影院,的确是不多,可惜就这不多的两次作者也没有好好利用上,没有看明白张艺谋想要说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作者写到“从爱情本质来审视,只有深刻地悲剧性才是爱情的本质,爱情也不是偶然地跟死亡相联系。”由此我怀疑作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果作者观点正确,那么每一部爱情片都需要拍成悲剧,非要有人死去活来那才算是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真不明白,在看到“母亲”因为爱情而做出许多“傻”而可爱的举动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卯足了劲在其中找出严肃和辛酸?难道欢乐也成为了错误?按照作者逻辑,就是一句话,“快乐浅薄,痛苦深刻”。我不否认,悲剧的确也许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因为在欢乐时,人们常常忽略了思考,忽略了问“为什么”。而在痛苦面前,平时许多被掩盖住的东西都将因为矛盾而暴露出来,就象一条吐着红信的蛇,狰狞地摆在眼前,让人震惊和恐惧,最终因为内省而领悟,因为痛苦而成长。但是,相信我们许多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痛苦。如果因为痛苦而生活,那么生活将变为挣扎,如果因为痛苦而恋爱,那么恋爱将成为桎梏。相信我们没有人愿意找个让我们痛苦不堪的人成为伴侣。我们恋爱,是因为爱情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欢乐。我们可以因为爱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心动,为了爱人的一句温暖的话语而陶醉得彻夜不眠。这才是爱情真正的魅力。为了这种欢乐,我们情愿承受巨大痛苦而无怨无悔。朱丽叶为爱而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她需要痛苦做催化剂来成长,而是因为她得不到爱情的欢乐。因为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她宁可自杀。所以爱情的本质绝不是痛苦,不是作者所说的什么“深刻的悲剧性”。

  作者又写到“《我》……就如一桢民间的版画,还不足以体现生活中原本蕴藏的严肃的令人辛酸的美。”

  这句话已经明确地表示出了作者对《我》片的重大误解。在作者还没有看电影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生活的美是严肃而辛酸的,所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试图在寻找这样的“严肃和辛酸”。可惜《我》片本来就没有打算拍成一部“严肃的令人辛酸”的电影,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是要拍一部爱情的诗歌散文电影,他是想用一种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张艺谋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如果人们在看过之后流泪,那么这应该是因为感动于人间真情的温暖,在流泪过后在心里存留下来的,将是对生活的微笑,对爱情的微笑。这将是一种温暖的力量。体现生活辛酸严肃美的影片有的是,但用不着所有的爱情都要苦不堪言吧?你累不累啊?

  作者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说始终没有溶入到故事中去,始终都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冷静”地替电影分析生活基础,更煞费苦心地担心主角家庭的生活来源。按照这一逻辑,我们就应该质问安徒生,他的美人鱼到底是吃虾米还是啃水草?为什么没有交代清楚?

  张艺谋作为世界级大导演,已经人到中年,相信他的经历和才智都是丰富的,加上众多摄制组人员,肯定会想到类似作者提出的问题。但正如他本人所说,对于电影采用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故意留下了许多空间。也正如一句名言:并不是把所有能加的全部加上之后,而是所有留下的都不能再减少时,这才是真正的精品。

  作者对于电影中“我”所说的一句“我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的分析可真是细致而繁杂,精细到我都没有耐心去一句一句分析读完。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非常具有理智的人。理智的目的是什么?理智的目的是让人们更深刻地去认知自己,认知自然。所以我非常欣赏苏哥拉底的那句重于一切哲学的墓志铭:认识你自己!由情感的幼稚变为情感的理智,这通常都被认为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是人生中好的转变。但在这一过程当中,“梦想”与“纯真”常常被认为是“幼稚”的代名词而被抛弃了。于是,成熟的我们生活在了真正的“现实”中,不敢再有自己的童话,不敢再去追求什么纯真的情感。一个没有希望的心灵,该是何等地死寂和荒芜!更难过的是,一些“成熟”了的人们看见别人的童话,也会认为这是幼稚的表现,要用自己的 “理智”去替它分析是如何如何地不可能,让其他的人也同样失去想象,失去自己内心最深的梦。其实,理智和梦想绝对不是对立的。理智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明白我究竟是什么?究竟需要什么?究竟什么样的梦想对于我是合适的?究竟该如何尽力去实现这个梦想?这才是真正的认识自己,而不是要靠理智告戒自己:这不可能。真正成熟的理智是指导自己如何实现理想,而不是把理想打破,是情感的助手,而不是情感的天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过种种磨砺之后,不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可能而退缩,不因为成熟而放弃掉自己心中认定的梦想。绝不!都市人啊,或因为生活,或因为教育,竟然变得如此地吝啬,吝啬到不肯轻易让自己感动一回,带上了理智的冷面,把自己锁入了心灵的围墙。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一直在祈祷上苍一定要在世间保留如此的温暖和爱。但说实在话,替“母亲”考虑生活来源的问题也曾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但刹那间就感觉到了这是对这个美丽而饱含诗意的故事的唐突,这种感觉就好象当初看到王朔前后很不协调的那句话:青春就象一条河,一搅和就成了黄泥汤儿。在文章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逻辑功底,但其实电影中有一个根本用不着层层逻辑推理就可以轻易得出的巨大“错误”:章子仪根本就不象是一个农村姑娘,怎么看怎么都一个城市女孩。使用非专业演员是张艺谋的拿手戏,为什么这次没有象“一个也不能少”那样用正牌农村姑娘来演“母亲”?当魏敏之,而不是章子仪,在银幕上晃来晃去,纯情地跑在乡间路上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带着对父亲和母亲的爱,怀念着当初他们的爱情。在回忆中,母亲该是多么地美丽。作者是否也要逻辑推理一下,再用概率论得出农村姑娘绝对长不出这个样子呢?别再胡乱挥舞理智的大棒了!如果按照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份美丽的消失无疑就是一出悲剧,而作者就是美的谋杀者!

  当我们都市人面对夜空中的繁星和天际亮丽的彩虹却没有任何幻想的时候,当我们或许如作者一样难得地在繁忙中抽空走进影院的时候,为什么不暂时关闭理智的眼睛,打开感情的房门,跟随故事去寻找久违了的纯净、梦想和感动?让心中沉睡的希望、欢乐、爱情都苏醒过来吧,不要让情感这块龟裂的土地再拒绝泪水的湿润。当电影落幕,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我们有的是时间去摆弄金钱、生活和理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0:4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