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不消失的电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16 19:3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处:天津日报报业集团  作者:夏洛  
<br>
<br>亮点
<br>
<br>  ■ 英国权威调查机构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主流媒介广告收入大幅缩水的情形下,商业电台的广告收入却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重新打开收音机,将钱投入了这个一度被忽视的领域。  
<br>
<br>  ■ 广播的回潮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带来了传媒的成本反思。以拥有35名员工的北京交通台为例,2001年这家电台的广告收入为6000多万元,人均年生产竟高达170余万元。1
<br>
<br>  ■2002年11月,《北京青年报》开辟广播专版,每两周以整版篇幅介绍全国的广播节目动态。\r<br>
<br>  ■ 近日公布的中国广告业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私家车的普及,中国内地的广告客户越来越多地把目光集中在成本低、回报高的广播领域。\r<br> 
<br>  ■2002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将全面开播,这个在原第三套节目的基础上重新定位的新频率,未来将覆盖中国50多个城市,并以清晰的调频广播发射。这个电台将引进海外盛行的广播理念,全天播出大量流行音乐作品,并实行全面直播。  
<br>
<br>深入
<br>
<br>和电波一起成长\r<br>
<br>  年纪稍大的人一定还记得李侠,战争年代,他用电波为那个年代的天空描摹出一种色彩,那部叫《永不消失的电波》的电影也因此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r<br>
<br>  也许是因为画面的印记无比深刻,也许正是因为电波独有的空间感和无穷想象,70年代,我们捧着红波牌收音机听齐越、夏青的声音,就把他们想象成李侠——我们心中的电波英雄。\r<br>
<br>  80年代,街上的色彩丰富起来,人们手中的收音机也变得绚丽起来。中午,《每周一歌》是每个学生中午狂奔回家后要抢时间听的节目,那小小的“电匣子”里,程琳、李谷一、王洁实、谢莉斯在准时等着我们,就像今天的孩子们中午一定要回去看《流星花园》。那个年代,胡同口,各家各户吃午饭的人们集中起来,一定有人会拿出收音机,大家一起听那些悦耳的旋律,有心者甚至还会准备一个漂亮的本子,记下歌谱或歌词。当然,《每周一歌》过后,一定是追着不同的台,听刘兰芳或者王刚。那个年代成长的人,有谁会忘记那些幸福的午间时光呢。\r<br>
<br>  忽如一夜春风来,电视一下子就普及到家家户户。开始的时候,广播还顽强地和电视抗衡着。点歌节目成为当年的最大热门,有谁能在电台里被念出名字,那一定是值得炫耀的事情。\r<br>
<br>  我们身边的变化太快了,我们还来不及品味每个变化的细枝末节,就被一种强劲的外力推向又一轮新的浪潮。90年代的某一天,人们发现,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少了,就是老年人消磨时光的工具,或者学生族们躲在象牙塔的“防身武器”。那些日子,连曾经辉煌的电台主持人也多少有些没落,像遗老遗少般,有的人就忙不迭“改嫁”给电视了。\r<br>
<br>  有人总结时尚的流行是50年一轮回,可我们这个眨眼就是一次“轮回”的时代,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广播又成了大众趋之若鹜的热门。\r<br>
<br>  电视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是一方面,现在这时候,大家都奔忙在路上,有谁会没事儿老在家呆着拿着遥控器?当然,电视自己也不争气,好不容易在家呆会儿,打开电视,拿着遥控器拼了老命搜台,也看不到好台,真不如听听广播,至少还可以一边听,一边做些杂事。\r<br>
<br>  当然,最重要的是车,第一次,中国的广播和汽车轮子紧密地连接。出租车、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城市车水马龙的塞车时光,给广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r<br>
<br>  还有全新的办公室文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学习了海外的轻松办公提高效率的管理,办公室里永远开着的收音机也成为广播新浪潮的又一佐证。\r<br>
<br>  还有城市里的小资青年,上班下班的时光,外出游走的旅途,带上一个立体声微型收音机,跟随着电台DJ的音乐最新潮流或个性选择,实在是一种惬意的生活。\r<br>
<br>  这些年,从英国、美国回来的人都会在聊天时和我说到广播,无论在加利福尼亚的公路上,还是在伦敦某间办公室的房间里,都会看到人们在旋转收音机的按钮。\r<br>
<br>从“电匣子”开始\r<br>
<br>  “电匣子”这个词绝对是特殊年代的民间语汇,我有时就会因为这个词由衷折服于中文的智慧。带电的可以出声音的匣子,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r<br>
<br>  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旧上海或者老天津的大家族,一个硕大无比的老式收音机会摆在客厅的显眼处,那个时候国民党电台嗲声嗲气的女播音员在里面有气无力地播报着最新战况。\r<br>
<br>  哪怕是在六七十年代,收音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奢侈品。谁家要是有一台当时紧俏的红波收音机,那简直就会引来周围邻居的艳羡目光。我的童年时光就是这样一台红波收音机陪伴长大的,父母是教师,他们上班的时候,就会把我锁在家里,收音机里的样板戏会伴随我整整一天。\r<br>
<br>  80年代,集合收音、录音功能的日本产收录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们大小如板儿砖,可让我兴奋不已的是,我竟然可以把那些喜欢的声音录下来,上译厂配音的外国电影、北京人艺董行佶朗诵的海燕,当然还有大批的校园歌曲,都曾变成我的“板儿砖”珍藏。\r<br>
<br>  可现在,你站在电器城的收音机柜台前,你准会犯晕。专业的全波段收音机保持着旧式收音机的体态,可功能确实今非昔比。而微小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也会发出同样动听的立体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还有什么远红外功能、午夜定时关闭、晨间自动叫醒,实在让人目不暇接。\r<br>
<br>  几天前,我还在朋友那里看到了一台笔筒一般的收音机,数字搜索选台,非常质感的音频输出,自动设置时间开关,让我羡慕得直流口水。\r<br>
<br>  我有收音机收藏爱好,尽管还没到痴迷的地步,可到现在却也搜罗了各式各样的收音机20多种。\r<br>
<br>  而在我的电脑里又多了一种收音机——龙卷风网络收音机。这其实是一个软件,但是外观做成了收音机的样子,它为你预设了100多家世界各地的电台,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你就可以驰骋在世界各地的电波世界里。好在我的办公室宽带上网,而且管理人性化,我就在上班时间,在英国Virgin Radio的不间断的音乐中或者刚刚改版的山东文艺广播My FM里任意驰骋。\r<br>
<br>像找情人一样去听广播\r<br>
<br>  我必须首先声明的是,这里说的情人和一夜情之类的绝无关联,应该是那种真有来电感觉的,就像梁家辉和那个FaGuo女孩之类的。\r<br>
<br>  之所以广播会像情人一般,说到底,还是那种神秘感。电波那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你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对主持人、对播音员、对他们说的文字播的歌,你尽可以挥洒自如去想象。\r<br>
<br>  有一回,我和钟爱广播的旅美作家张辛欣聊到广播,她就说到我心里去了,她说,电视就是太满了,没一点想象余地,可广播就不会,它可以让你个性化随着自己的心思定义。听广播久了的人都会有情人般的感觉,神秘感之后是天天尝试去了解,最后,也说不清为什么,就离不开了。\r<br>
<br>  华北的电波天空,这样的“情人般”的世界颇为广阔。\r<br>
<br>  国际台的王璐和Rick在每天晚上的《欢乐调频》中就展现了这样的魅力,一句亲切的“你好 How are you”,似乎就是只属于你和他们之间的秘语。最厉害的是王璐的开场白,一年365天,天天不重样儿,天天都会让你顿时暂时忘了一天的烦恼。当然,还有他们的双语播出,王璐纯正的英文,Rick夹杂其间的老外中文,话语简短,音乐无限,播出的那些歌曲绝对都是晚间心情的最好注解。\r<br>
<br>  天津本地的电波资源一直是这个城市引以为豪的象征之一,许多在天津读书的莘莘学子离开天津后对天津的广播怀恋不已。\r<br>
<br>  2002年11月25日,会有一个全新的电波世界打开前所未有的广播视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新的“音乐之声”频道将每天十几小时连续不断播出好音乐。这个新频道将引进海外全新的广播理念和管理模式,为都市电波天空打造新色彩。\r<br>
<br>  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出版的讲述电台DJ历史的书,书的名字很煽情,叫《昨夜,一个电台DJ救了我的生命》(Last Night A DJ Saved My Life)。对照这些年或感性或理性的电波世界,你会真的感觉到,有时,听广播,真的就像找情人。\r<br>
<br>  
<br>
<br>指标
<br>
<br>华北电波不完全指南\r<br>
<br>  纷繁的电波天空,不同的人群,选择什么样的节目成了一个大问题,下面这份选单是我们精挑细选的一份不完全指南。\r<br>
<br>■ 的哥
<br>
<br>  所有交通台节目。您得注意路况啊,交通广播的滚动路况实在是不得不选择的节目。当然早上的《红绿灯》和下午、晚上的《打开晚报》是首选。在交通台广告太多的时候,您也可以稍稍换个频道,刚刚开台不久的天津滨海台每小时滚动天气、股市、新闻等资讯,还有大量的好歌滚动播出,就省了您自己买磁带了。\r<br>
<br>■ 学生
<br>
<br>  天津音乐台《99点播台》、《调频18点》、《流行都市》、《中国歌曲榜》、《环球音乐快递》、《校园音乐先锋》,天津文艺台《新音乐60分》、《流行音乐网》、《音乐在线》,天津滨海台全天滚动播出的《听听音乐》,还有即将开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r<br>
<br>■ 白领
<br>
<br>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欢乐调频》是都市白领的最佳广播选择,双语播出的新歌好歌实在是一个巨大的CD天然曲库,只可惜目前《欢乐调频》只在滨海台每晚转播1个小时。关心中国原创音乐的白领则可以锁定每天中午天津音乐台13:00的《中国歌曲榜》,如果您的办公室可以上网,建议使用龙卷风网络收音机,您的选择范围一下子就大了去了。关心时事资讯的朋友,千万别错过天津新闻台以及天津滨海台,他们每天滚动的资讯可以让你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球正在发生的新闻。\r<br>
<br>■ 商业人士
<br>
<br>  天津经济台的各类节目,特别是他们的股市行情非常及时、权威。\r<br>
<br>■ 驾车旅行人士
<br>
<br>  建议进入不同地带都选择以播放音乐为主的电台,比如天津最近热播的天津滨海台,每天滚动播出的除了滚动资讯就是连续不断的好歌。\r<br>
<br>  
<br>
<br>说说
<br>
<br>  我想起早年对于电台更深的迷恋,那是逝去的学生年代。那时资讯、娱乐工具极其匮乏,电台节目几乎是惟一的选择,它填满了整个的心灵空间。我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中感受20世纪40年代的东北,在刘兰芳的评书中进入摇摇欲坠的大宋王朝,又在《鸽子》悠扬的旋律中想象着加勒比海风情。就在那段日子里,我曾有缘来到了北京,当我经过复兴门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气势恢宏的苏式建筑时,我突然涌起了进去瞧一瞧的冲动……枕头边小小的收音机,就这样在我少年的脑海中沟通着故乡与异乡、远古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帮助我逐步完成了音乐与文化的启蒙。深夜的倾听,是我当时生存状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电台的广播,我少年时代那些寂寥的日子该是多么的黯淡无光。\r<br>
<br>——水工\r<br>
<br>  
<br>
<br>  我爱开着收音机过日子,有时候和看电视一起开着收音机。听着收音机的声音,很奇怪,我有一种安全自在的归属感。迟迟发现着自己,我是不是属于这样一代人——“收音机一代”。以我定义的这代人包括的范围:从广播发明的上世纪初跨到我如今的美式生活,可以说,是永远在路上。写烦了、画烦了的时候,我跳进车,沿着乡间小路,向任何无名的地方一直跑。 野树。倒塌的老屋。天上的云。景色借窗框飞快地自动剪接,车里收音机的声音给“影片”做着配乐和音响,变幻着眼前画面的情绪。漫无目的长途开车时,我可以听到大学生办的摇滚台,听到小镇居民自办的电台。有时候,我真想静静停在路边,独自猜一猜:在手机、呼机信号拥挤的空中,究竟正沉默地流动着多少人类喧嚣的精华?
<br>
<br>——赴美留学生Bookoo
<br>
<br>  很久没有听收音机了。在房间一角,曾陪伴自己度过很多孤独岁月的收音机,静静地躺着,就如躺在内心里的一段历史。万籁俱静的夜晚,看书累了,轻轻按下收音机的开关,暗红色的指示灯闪了一下,天籁之音就漂浮在房间里,一直深入到内心。也许只是一首《童年》,也许是一些民歌,收音机传来的音乐都会令你感动,令你刻骨铭心,因为那是一种神秘的天籁之音。\r<br>
<br>——月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4-4-17 11:06: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大一开始每天晚上都听收音机
<br>最多的是11:00的还有\r<br>感觉特别的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7 22:5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