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析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方向博士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的统计分析,考察了其在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实践研究中的多元发展趋势。并在对此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王逸舟教授所言“看看‘**’期间和此前的状况,看看现在的众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以及招生情况,看看学术界渴望进一步发展、渴望独树一帜的强烈自我意识,就知道这种进步有多大”。甚至有学者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讨论构建宏观理论,孕育各种学派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借用各种分析路径和理论资源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发展、基本现状、主要特色乃至利弊优劣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有关反思与前瞻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专项研讨也明显增多。就此而论,对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博士生不仅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而且他们的博士论文是他们在攻读博士期间最高的学术成果,其写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透析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以国际关系专业的名义招收博士生始于2001年,但在此前的若干年里即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就开始在“科社与共运”、“政治学原理”和“世界经济”的学科点内招收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受资料所限,本文仅以1997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相关专业内以国际关系为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为研究样本,进行初步分析,以发现其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某些不足。
一、相关变量设定
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范围,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美国学者霍尔斯( K. Holsti)曾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明国际关系研究范畴的不断变化,他以厨师比喻国际关系学者,以菜单比喻国际关系研究。他指出,20 世纪20—30 年代,厨师只对烹饪的目的有不同意见;50—60 年代,他们争论烹调的方法;现在,他们似乎对烹饪的任何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结果造成菜单的大幅扩充。摩根索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处于权力之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昆西?赖特曾经列举了20多种国际关系的定义,但他最后认为最贴切的定义应该是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而我国学者则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分为史、论、现状三大部分” “应该包括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归结于政治关系”,还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综合以上认识,且为了分析的便利,笔者对相关分析变量加以界定,其具体指标为:
一、具体研究方向。
二、研究议题,即对国际关系研究议题的分类。按照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成果”和“国际关系研究主题”(或“文章类型”)两大类。在对“理论成果”的统计分析上,本文把它分为三类:1、基础理论,指整个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理论,可以认为是整个国际关系学科的“哲学”;2、学科理论,指纯粹就某一具体领域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3、应用理论,指仅仅被当作分析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
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分类标准主要采纳王缉思教授提交给福特基金会的报告中所用的标准,即把它分为“大国关系/国际战略、国家/国际安全、地区研究、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权/人权(人道主义干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同时根据笔者选题的实际情况,把“民族/宗教、政党研究、外交决策研究”也加入其中。此外,为了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笔者在研究主题方面的偏好,特把“关键词”作为一个分析的变量。与此同时,为了关注具体研究主题在切入点的相关情况,故把学生的选题视角也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析变量。
三、研究方法。不同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也综合采用各种互不相同的研究方法,这样就使得“研究方法”这个变量在数目上显得太多、过于分散。为了显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使用偏好,本文仅对有两人以上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四、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一般地,社会科学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与文献法(又叫文件法或历史法)。本文根据这四种方法来对论文的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五、引用文献相关情况。很显然,论文文献引用的相关情况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情况。为便于操作,本文从“引用文献分布篇平均量”、“有无外文引用文献”以及“中外文引用文献的比例”等三个方面对文献引用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六、学术规范性问题。结合以上变量的分析,最后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可以控制的变量来考察文章的整体规范性问题,这些变量是:“是否有文献综述”、“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交代”、“是否对应用的理论进行了说明”,“是否有引文”。
二、对变量的统计分析
(一)具体研究方向情况
表1 具体研究方向情况统计表 n=38
说明:①有些文章虽然在属性上为同类,如“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虽然也属于“国际政治”,但为了较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研究方向,就不再细分。
②有些作者的研究方向,例如“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因为是包括两个不同的属性,因此就在“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国际政治实践”中各计一次。
③本表格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根据笔者在毕业论文上所填写的“具体研究方向”,与论文的实际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在表格中仅仅有一个人填写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为“政党问题”,但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对政党进行研究的共有三人。
通过上表统计可以看出,23.7%的学生选择“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为其具体研究方向;选“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战略思想”做自己研究方向的占到13.2% ;把“中国对外关系”与“东欧中亚研究”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占到10.5%;把“当代共运/当代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笼统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作为自己具体研究方向的占到7.9%;同时,分别有5.3%的学生选择“国际制度/政治制度”、“俄罗斯问题”、“世界经济”作为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而把“东亚安全”与“政党问题”作为自己具体研究方向的则分别仅占2.6%。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为学生比较倾向于选择的具体研究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