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 19:40:03
|
只看该作者
二、中日两国媒体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是位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个权力机关”,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其信息源主要是来自新闻媒体。据日本方面20 世纪80
年代初的统计,日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信息来源国”和“涉及到的国家”的次数是:美国最多,
中国次之,
然后是英国、苏联和FaGuo。④笔者没有查到中国方面的类似统计,但根据平日的感受,在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中,除某一时期的热点问题之外,美国和日本出现的频率应该是最高的。另据2002
年9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朝日新闻的联合调查显示,当问到“对对方国家的信息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得到?”时,中日两国均认为是“电视节目”和“报纸”,中方的比例是7496
和5596 ,日方的比例是8396 和6996
。可见,新闻媒体向本国民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对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极为重要。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新闻工作者及时报道了对方国家的许多情况,为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也不容否认,在宣传报道中也存在着诸如宣传不够、一些信息不客观或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以中方为例,在20
世纪70 、80
年代,报刊和电视节目中有关日本的报道几乎是“清一色”的宣传,除了大量的中日友好的事迹外,主要集中在日本科学技术先进、国民生活富裕、家用电器、家用轿车、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等“物化”方面,而对日本人的勤俭习惯、敬业精神、长时间劳动产生的“过劳”问题、以及日本社会同样存在的抢劫、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却很少报道。至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战争的认识、历史观方面的报道更是少得可怜。留日学生回国后,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西装革履和带回来的“几大件”,而对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如何刻苦学习,艰辛生活,他们要比在国内付出多少倍的努力却知之甚少。这样就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一种误导:一些人认为,日本是一个不用费力气就可以赚到大钱的地方,日本人个个都是出手阔气、善待国人的“友好人士”。于是,一些人想尽办法去日本,从而在80
年代末形成了一个迅速高涨并且持续多年的留日热潮。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人甚至孤注一掷,不惜铤而走险。然而,当这些人到达日本后,便深深地感受到理想中的日本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距。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中日关系现状的影响,中国媒体在宣传日本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巨额的政府开发援助,援助项目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四化建设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3
年春天中国爆发“非典”期间,日本是外国政府中第一个向中国提供医疗设备和用品的国家。而且,日本还派出专门的医疗小组来华协助工作。在中国各地发生地震、洪水等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日本政府都及时地提供了援助。然而,类似的情况媒体中报道的并不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的媒体管理体制和报道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一元化管理和垄断性经营模式被彻底打破,出现了百花齐放、相互竞争、新闻越来越贴近百姓、越来越贴近生活的新局面。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客观公正地报道,而是利用中日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很正常的问题进行情绪化的渲染和吵作,以此来吸引读者,扩大市场份额。
那么,日本方面做得如何呢?
日本是传媒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素有“信息大国”之称。据统计,日本报纸发行量为世界第一,平均每户1.
13
份,每两个人就有一份报纸。在广播电视方面,除官方的NHK系统外,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六大报业集团都拥有各自控股的广播公司和电视台。日本许多媒体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设有记者站,驻华记者达70
多人(中国驻日记者不到30 人)
。日本依靠其充足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在宣传中国方面表现出快速、大量和全方位的优势。随意翻开当天的报纸或者打开电视机的某一频道,都可以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实事求是地讲,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知晓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了解。那么,据此是否可以认为日本在宣传方面做得尽善尽美了呢?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本同样存在着上面提到的与中国相类似的问题。
由于立场和经营方针不同,有些日本媒体在宣传中国时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倾向;说中国好者,似乎中国样样都好,一俊遮百丑;说中国不好者,似乎中国什么都不行,简直就是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在“日中友好热”的年代,日本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尽是赞美褒誉之词,说中国在各方面如何如何的好,环境卫生如何如何的干净,甚至“连一只苍蝇都没有”。
进入90
年代以后,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日本各界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日本媒体大量报道中国的情况。详细研读这些报道,反映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日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的报道,总的来说比较客观真实,无数的受众者因此增加了对中国的良好印象。另一种倾向是,有些日本媒体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现状的报道无视主流,一叶障目,很不客观。在政治民主化、人权、军费支出、核试验等问题上对中国一贯持批判态度。对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收入差距、城乡差别、社会管理方面的交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以及在日中国人犯罪等问题过度宣传,严重影响了日本人的对华印象。
近年来,日本媒体在政治方面大规模地负面报道中国,笔者至少可以举出两次。
第一次是1998 年11
月国家主席江**访日时,中方希望日本能彻底放下历史包袱,真正实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转变。但小渊首相只是以口头形式对日本侵华表示道歉,却无论如何不肯在中日联合宣言中明确写上“道歉”的字样。日方认为江主席总是强调历史问题,
“甚至有些过分了”。《产经新闻》的文章说,日本国民已经对中国不停地要求就历史问题道歉一事感到厌烦,并且质问道:“我们要一再道歉到什么时候?”一时间,对中方强调历史问题不满的报道连篇累牍,有的竟成为许多日本媒体的头条内容。更有甚者,有的报道还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说江主席穿中山装出席天皇的宫中晚宴是表示“中方的不满”和对天皇的“蔑视”。
另一次是2002 年5
月发生的所谓“沈阳领事馆事件”。该事件本来是中国武警履行职责阻止朝鲜非法人员闯馆,保护日本外交人员的工作和安全的正常行为。但是,事情发生后,一些日本媒体无视中方的善意和基本事实,反复播出精心选取的部分影像资料,组织人员座谈批评中国,连续刊载批评中国的文章。说中国“践踏国际公约”,“侵犯了日本主权”,
“在以往就等于向日本宣战”等等,整个传媒界被批判中国的气氛所笼罩,好像此时谁不报道沈阳领事馆事件、不批评中国,谁就是日本人中的“另类”。一些政界人士也加入其中。当外务省调查组奔赴沈阳查清了事情的原委后,日本舆论的批判锋芒又转向外务省,说日本驻沈阳领馆人员是“窝囊废”,
“是向中国献媚”,甚至称外务省内负责中国事务的官员是“屈服中国压力并为其服务的中国帮”。日本媒体不尊重基本事实的猛烈报道,对日本民众认识中国必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002 年8
月,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三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关中日关系方面的社会调查。一位学生选择了广岛市内比较大的四家书店,对正在销售的有关中国和中日关系内容的图书状况与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写出了题为“从书店正在销售的图书看日中关系”的调查报告。她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在这几家书店销售的有关外国内容的书籍,中国的数量是最多的,它反映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关心程度。关于中国内容的书籍,以中国历史或者现代中国为多,而历史问题、日中摩擦等日中关系方面的书很少,其中赞同中方立场的书就更少了。日中关系方面的图书,负面宣传中国和正面宣传中国的比例约为9
:1 。⑤
人民日报国际部资深记者孙东民,长期担任驻日记者,对日本媒体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认为,
“从报道量上看,涉华报道在日本各大报的国际报道中占第一位”。其中,“既有客观求实的报道,也有无端猜测的新闻,甚至还有恶意中伤的言论。总的来看,涉华报道中负面报道相对较多,猜测性报道时有所见。日本媒体虽然标榜‘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但实际上不时背离这一原则。”⑥笔者在日本做客座教授时,常听到中国留学生这样说:“只要电视新闻节目中有中国内容的,很少有好事!”此话或许有些极端,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状况。
一位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的日本学者在研究中日两国的媒体现状后指出,两国在对对方国家的报道上都存在“偏向性”问题。他认为,中国方面的问题是:
(1)
政府对政治、外交方面的报道控制严格。平时有关日本的报道不多,但是一旦出现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或者摩擦时,报道数量便急剧增加,而且是完完全全地站在政府的立场上。(2)
面向普通民众的报纸越来越商业化、市场化,批美批日的情绪化文章经常出现,具有非常明显的煽动性效果。(3)
对于日本的宣传,依然突出过去的军国主义内容,而关于日本现状与未来、日本社会多样化的报道很少。日本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1)
受欧美等国关于中国报道的影响,无视中国国情,以批判的态度报道人权、民主化滞后、少数民族等问题,宣传中国体制落后。(2)
热衷于报道与台湾问题相关的军事题材和内容,大肆宣传来自中国的威胁。(3)
轻视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改善与变化,而主要报道问题方面。⑦
诚然,笔者对其指出的某些问题的说法并不是完全赞同的,但是并不否认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我们存在着共识。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地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职责。在推进中国两国民众相互认识、改善中日关系的过程中,两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否忠于职守、有效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注释:
①参见冯昭奎:《再论对日关系新思维》,载《战略与管理》,2003 年第5 期。
②2005 年9 月3 日《人民日报》。
③笔者收集的舆论调查总计28 件,其中中国方面的调查7 件,日本方面13 件,中日联合调查8
件。详细内容请参见拙著《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世界知识出版社近期出版。
④(日) NHK舆论调查部编: 《舆论调查资料集第5 集》,1989 年,第1099 页。
⑤引自岛根县立大学综合政策学部鹿锡俊研究班编:《从日本媒体看日中关系》,2002 年9 月。
⑥孙东民:《“中国威胁”挂嘴上解析日本媒体涉华报道》,载《环球时报》2003 年9 月1 日。
⑦高井洁司:
《东亚的政治摩擦与媒体构造》。引自岛根县立大学《东北亚合作中的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论文,2001年10
月。
本站所收集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和刊物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