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盛顿观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3 19:0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美国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争夺(在非洲)影响力的游戏正在改变,影响力竞争的环境在改变。非洲面临更多的选择,更多替代品(alternative)。在我们(美国)追求诸如安全、民主和好的政府等对我们重要的东西时,我们也需要鼓励和支持非洲人,而不是动辄威胁使用制裁。”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非洲政策项目主任、前驻南非大使普林斯顿·莱曼(Princeton Lyman)说。“无论如何,(非洲)现在面对西方的压力时有了另一条出路:中国。” <p></p><p>2006年1月9日爆出的新闻所点指的正是中国大趋势的一个现实:中国的地缘政治游戏将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范围展开,而非洲正是这一游戏取得全球外延的重要试验场。9日,中海油与尼日利亚南大西洋石油有限公司签署最终协议,将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 </p><p>“我们可以非常容易,但是将是非常错误地,把中国在非洲不断增长的影响力解释为对美国新的威胁,或者是对美国在非洲利益的威胁,由此将中国制造为‘敌人’。但是我们在这里必须意识到中国经济的崛起,还有其他亚洲国家包括印度的崛起,改变了非洲经济和战略的竞技场。而这一趋势不仅正在非洲发生,也同样在改变着拉美,”莱曼大使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专访时说。 </p><p>中国如何赢得非洲? </p><p>中国同非洲的接触有很长的历史。早在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就鼓励非洲国家追求独立自主之路,中国那时参与非洲事务更多的是通过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技术培训和帮助非洲学生留学中国上,至今中国仍有900多名医生在非洲国家工作。中国当时援助非洲的目的更多的是意识形态或政治性的,同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没有太大联系。中国当时希望影响非洲,首先是遏制台湾在国际上得到外交承认;中国1971年最终在联合国取得合法席位,同非洲国家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当时中国在非洲的另一个目标是同西方以及前苏联的势力影响抗衡。比如在当时的津巴布韦政治中,中国全力支持穆加贝的独立解放运动,而前苏联却支持乔舒亚·恩科莫(Joshua Nkomo)。后来穆加贝取得全面的选举胜利,从此奠定了中国同津巴布韦的密切关系, </p><p>“中国过去(改革开放前对非洲)援助的多是代表政治辉煌的体育馆、展览大厅。几乎每一个西非国家都有一个由中国建造的奥林匹克标准的体育馆。那时,政治驾驭一切,中国人并不太注重帮助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国(同其他国家)在东非国家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中国曾经资助并建造坦赞铁路,西方则几乎是建立一条几乎是平行的铁路线,”莱曼说。 </p><p>上一世纪的80年代,中国在非洲的卷入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一方面中国同实力雄厚的西方援助项目无法竞争,另外,中国本身面对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而中美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中国对台湾取得世界承认的担心逐渐消失。九十年代的中国外交重点放在睦邻友好和大国外交,非洲于是对于中国真的变得遥远起来。 </p><p>进入21世纪,“中国的世界”开始浮现。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一度“走出非洲”的中国重新回到非洲大陆。而此一时彼一时,2005年的中国不再是60-70年代的中国,而非洲也不再是过去的非洲。 </p><p>重现“卷入”非洲的中国已然是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重要的一员,而在非洲的卷入程度和意图同50年前相比大相径庭。西非目前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区,为美国提供15%的石油进口,而在未来十年,这一进口将增长20-25%。中国渴望从非洲得到资源供给渠道和市场准入,于是经济实力日渐雄厚的中国,在非洲开始敢同西方国家竞争叫板,比拼影响力。 </p><p>莱曼大使认为中国正在赢得非洲的原因之一是西方对自己的公司进入非洲施行种种限制。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视角看,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没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个国家的根本稳定将迟早是一个问题,那么企业最终不可能正常运转,因而在那里的投资早晚会遇到很多危险。于是,这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那些在被认为是“高度不稳定的国家”运作的美国公司施加压力,要他们撤回。 </p><p>“中国的援助经常没有任何明言的政治附带条件(no strings attached)。虽然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认为非洲社会制度的不公正和社会不稳定将紧密相连,但是中国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视角不同。比如塞拉里昂和津巴布韦,这是美国人眼中高度危险的两个角落,中国人却在其中如鱼得水。”莱曼大使说,“中国人似乎对由于社会不安定长远来讲所引起的反爆发力(blowback)不是那么担心。中国投资人有时甚至进入正处于内战中心的非洲国家本身就是冒险行动(adventure),他们也不忌讳在领土有争议的产油区投资开发。中国人(在非洲)所做的的确带给非洲国家很多安全,但是自己也冒了很大风险。” </p><p>三个核心政策帮助中国在非洲扩展影响:其一,中国一向反对国际社会使用经济制裁和禁运来对主权国施压;其次,“政经分野”政策。另外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想获取的是对广大资源直接供给渠道的保障。 </p><p>“虽然中国在非洲的兴趣首先是经济意义上的,不完全是石油,也有比如木材等其他自然资源的供给渠道,但这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兴趣。中国在非洲的生产能力上进行了很多直接投资。你会发现中国在拉丁美洲追求的同样的战略,”莱曼大使说。 </p><p>中国同非洲的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100亿美元迅速攀升至2004年的200亿美元。 </p><p>“中国对非洲最具吸引力之处是能够提供免遭国际制裁的政治保护,而对于非洲国家的投资和援助不设诸如政府管理、财政监督等政治条件。这些都是在非洲的西方国家公司所不能比的。”莱曼大使说。“中国向苏丹提供的便是‘全包裹协议(complete package)’,包括资金、技术援助,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这样的国际机构中所具有的影响。” </p><p>尼日利亚和安哥拉是西非主要的产油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西方国家一直施加压力,敦促安哥拉加强石油工业管理的透明性以及推行其他改革措施,以此作为西方对安哥拉进行援助和投资的条件。然而,中国为了赢得对安哥拉一片产油区的竞标,打败竞争劲敌印度,对安哥拉许诺了20亿美金的长期援助。中国最终赢得竞标。安哥拉随后对IMF和西方国家逼“改” 的反应冷淡,无疑中国对安哥拉的贷款和援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安哥拉。 </p><p>中国在争夺建筑工程项目时竞标公司、银行和政府对所在国政治影响协调一致,使得中国公司在非洲极具竞争力。 </p><p>“在竞标建筑工程时,中国人总是一下子拿出供给信贷、银行担保、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等一套东西。在非洲,中国人经常通过这样的协调运作在竞标中打败美国人,”莱曼大使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p><p>中国在非洲对美国造成挑战 </p><p>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渗透无疑将中美的结构性竞争关系带入了一个新的层面。 </p><p>“在诸如拉美、中东和非洲这样的地区,美国还只是在观察中国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如何发展。中国参与世界更多的地区无疑是不可避免的,而美国欢迎这一参与。中国是全球繁荣的发动机。在拉美、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中美之间并不存在全球竞争的零和游戏,美国也并不把中国的活动看作是挖美国的墙角。对于很多美国的战略家来讲,关键问题是中国如何使用他在这些地区新发现的影响力,”美国智库蓝德公司的中国问题专家麦艾文(Evan Medeiros)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p><p>麦艾文认为美国对中国在非洲的行为尤其关注,因为中国在非洲的外交政策“并不依照全球公认的标准”。他举出美国眼中中国的几大“挑战”,包括保护人权有问题的国家,另外对一些国家的经济援助抵消了西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施压能力。 </p><p>从美国商业角度,越来越强大的政治“噪音”开始将矛头指向中国对非洲通过政府投资和援助而使得中国公司在竞标中形成对西方企业不利的所谓“不平等竞争”。 中国公司在海外发展经常依赖“捆绑”所有资源而形成强势竞争力。 </p><p>然而莱曼大使则指出,美国政府对自己的企业在非洲某些地区的发展也提供政治支持,来压倒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p><p>“美国政府不做的是,对非洲政府说,你如果让美国公司A建造这个大坝,那就可以从我们手中拿走这五百万美元的长期贷款。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的规则是不允许西方捐款者(western donors)将捐款和商业利益混淆在一起。游戏规则是美国只能够总体上游说非洲当地政府将合同给美国公司,但是不能具体地推这个或那个公司。”莱曼大使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当然规则不是完美地被执行。” </p><p>中国近年来在西非海岸产油区,尤其是尼日利亚和安哥拉,都极为活跃。在同尼日利亚签订的22亿美元现金合同之前,中尼已签订8亿美金的原油合同,使得中国在五年中每天从尼日利亚保证进口3万桶原油。中国也取得在尼日利亚的四个油田的活动权,并且接管尼日利亚一座私有化后的石化厂。中国总共在尼日利亚的投资据报道将达到7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成为苏丹石油工业、运输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的投资者。 </p><p>“中美对津巴布韦这样的非洲国家态度不同,是同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差距有关。中国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资源紧缺。‘利益互惠’原则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在加强。中国为了石油和战略资源,同一些产油国发展和深化关系……作为‘利益互惠’原则的一部分,中国不可能对接近它自己制度的合作国家提出批评。在有些人眼中,同人权‘有问题’的国家发展关系,是中国软实力的下降。”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员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说,“美国不可能通过与中国的对话,保障中国在非洲获得资源,也不可能在资源上补贴中国。” </p><p>中美对在非洲同谁发展关系,如何发展关系,分歧深刻。虽然,随着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力度加大,眼光也必须放在长远,这使得美国的一些批评对中国有可借鉴之处。 </p><p>“中国商品在非洲市场随处可见,尤其中国的纺织品严重打击了(非洲)当地工业。另外,中国在非洲投资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同自然资源运输渠道有关的,比如道路、港口建设。因为中国的建筑工程总是用自己带来的劳力,以发展建筑和劳力方面的国际业务,而不是使用当地的劳动力,这难免让当地国家有些反感。”莱曼大使在谈到中国在非洲发展的问题时 说道,“他们在非洲的活动违反了不少商业规则,比如在西非过度砍伐森林木材。在短期内,中国人可以不用考虑现在行为的后果(get away with it),但长此以往,中国同当地国家和人民的矛盾会增加。” </p><p>在非洲,是东风压倒西风? </p><p>“我不认为中国准备(从美国)接手掌管非洲大陆,代替西方的投资力量。中国的目标没有那么宏大。”莱曼大使说,“我认为在非洲问题上,(美国)同中国人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对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也有自己的利益,只是(中美)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我们更喜欢指指点点,觉得别人该是这样不是那样,比如会看重一个国家是否有民主制度。但是中国人也会希望他们投资的非洲国家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而不是反复无常。” </p><p>在莱曼大使看来,美国在非洲大陆面对上扬的中国影响力应该采取温和的应对战略,那就是允许中国人对国际石油项目进行共同投资(coinvest)。 </p><p>“我们没有将中国人看做是竞争者,而是潜在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共同分享在非洲的机遇。我们可以依照缓和的一条路前进,在非洲寻找共同利益,而不把非洲作为竞技场。至少这是我理解的美国政府公开的政策姿态。”莱曼大使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我们自己应该考虑支持(非洲)更多纯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人不应当单枪匹马的对非洲进行建设援助。” </p><p>莱曼承认中美在非洲有主要的政治分歧,比如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大规模的饥饿和混乱,美国将其打上了“种族清洗”的标签,而中国在国际制裁问题上“拖了美国的后腿”。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p><p>“我们可以超越(get over)津巴布韦和苏丹。(中美)在非洲求同的希望是存在的。我们不会把中国看作民主化和自由世界的标兵(champion),但是也不会因为这种看法挡住(同中国合作的)道路。我们刚刚开始同中国就非洲进行对话。中美的目标是通过公开对话,确定什么是不公平竞争,如何解决分歧,制定在非洲的游戏规则,”莱曼说/<br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0 08:50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