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结构问题到总量问题
―――对2008年经济走势的回顾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
在我国经济基本面健康良好的状态下,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陡然下滑的情况。综合分析统计数据,其关键原因不能不指向存货的急剧调整。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历史为我国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增强信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乘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展望2009年,随着存货调整的完成,国民经济可望进入逐步提速状态,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下,全年GDP实现8%的增长具有坚实基础。
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陡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存货的急剧调整
从2003年开始,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而且增长速度的离差度,不管是从年度看还是从月度看都是很小的。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确实呈现出了经济增长较快,结构调整有效,物价涨幅回稳,民生显著改善的良好势头。
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出现了增长速度陡然下降的异常情况。当季GDP增速只有6.8%,比第三季度减低了2.2个百分点,比第二季度减低了3.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减低了3.8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增速大幅下滑使国民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迅速从年初的经济过热转变为如何遏制经济增速急速下行。
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失速的原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原因分析不清,很容易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正确性作出误读。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第四季度我国经济陡然失速的原因不能不主要归结为存货的急剧调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季度统计数据表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是提高的,投资的实际增长速度也是提高的,贸易顺差的增长幅度更是大幅度提高的。如果存货没有大的变化,那第四季度GDP的增长速度应该是加快的。因此,从支出数据看,第四季度GDP失速的原因,只能主要解释成社会存货的急速调整。从生产的角度看,第四季度农业的增速是大大加快的,建筑业的增长速度是提高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长速度是上升的,金融业的增长速度也是有所加快的。因此,从生产的角度看,引起GDP增长速度陡然下降的问题主要出在工业上,而工业的突然失速可以从存货调整中得到基本解释。
有关统计数据和经济运行的情况表明,在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工业的存货出现了急剧调整,这种调整足以对工业的增长形成巨大影响。
从2007年开始,国际原材料和基础产品的价格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开始上涨,并且在2008年迅速达到历史高点。例如,国际原油价格在很短的时间里飙升至2008年7月中旬的147美元/桶以上,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甚至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粮荒进而引起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国内部分产业出现过热趋势,价格出现结构性大幅度上涨。在价格上涨预期和景气逐月攀升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形成了叠峰效应。这种情况,特别在食品、化工、钢铁、矿产资源领域,其价格上涨的情况即使用疯涨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例如,98%的浓硫酸,其正常价格一般在400-500元/吨,但从2007年开始上涨以后,一直追涨到2008年上半年的2200元/吨以上;硫磺价格由1300元/吨上涨到6000元/吨以上;甘草磷价格从2007年中期的26000元/吨上涨到2008年一季度的100000元/吨,不到半年翻了两番还多;煤炭价格2008年1月末为570元/吨,到7月份竟然达到1000多元/吨。生产者在赢利的驱使下迅速扩张产能,社会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尽力增加库存,加上投机炒作的因素,商品的社会存货从2007年开始迅速增加,到2007年末,我国商业库存比年初增加的数量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两倍还多,尽管2008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出来,但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这种库存增加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从生产企业来看,2008年10月末,产成品库存普遍增长30%以上,库存增加的数量比正常年份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尤以钢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农副食品的增加量为最,个别产品的库存量甚至增长了26倍多。然而,进入第四季度以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泡沫破裂,原材料和基础产品的价格以及资本市场的价格急剧下降。受此影响,国内相关的产品价格随之应声向下。例如,浓硫酸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份以后出现大幅度回落,到2009年2月份很快从2200元/吨降到400元/吨,甘草磷的价格在2008年8月中旬从100000元/吨下降到6500元/吨,煤炭价格也从7月份的1000多元/吨下降到12月份的570元/吨左右。而国际原油价格则从147美元/桶下降至30多美元/桶。由于价格出现急剧下跌,多数商品的供求关系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从供应十分紧张的状况一下变成了供过于求,整个社会的预期发生了180度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以至全社会都必须对庞大的存货进行处理和消化。商业企业为了消化存货,不再向生产企业购进;生产企业为了消化存货,缩减生产,同时减少对外采购;投机炒作者更是急于将存货出手而达到止损目的。这种情况,即使全社会最终消费的商品购买还在加速增长,但从生产环节看,最终表现的必然是生产活动的强力调整。同时,这种调整还必然地会从价格大幅度上涨时的暴利状况调整到价格急剧下降时的少利、无利甚至赔本状况。
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第四季度在社会最终消费加速增长,投资加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GDP增长速度却掉头向下,以及为什么在农业、建筑、商业和金融等产业高速增长,惟独工业急剧失速的主要原因。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我们创造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得机遇
由于存货调整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陡然下滑的事实,表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即使在2008年第四季度也始终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又为我们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上看,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继续蔓延,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正在陷入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负向影响的恶性循环。市场迅速萎缩,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价格普遍大幅度下降。这就为消除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引进高新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缓解由于紧缺产品形成的经济结构上的瓶颈制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国际经济普遍进入不景气状况,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消费结构势必向着有利于我国出口特别是一般贸易出口的方向发展。这些情况是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GDP快速增长的。
从国内看,我们拥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基本条件。一是我国仍然处在并长期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二是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健康良好;三是从微观层面看,资产负债的平衡状况比较健康;四是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具有明显的大国优势,回旋余地大,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地区、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五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体系比较健全,形成了巨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六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然地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防止和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的发生。
因此,新的形势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强有力推动生产增长和推动消费需求加快增长的历史机遇,而强有力的生产供给能力和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的结合,必然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历史机遇面前,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形势大局,坚定发展的信心,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要坚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在加强监管和确保总体安全的前提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应紧紧围绕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加以运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总量问题,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决不能放松,同时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要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要加强对流动性的管理
解决结构问题,说到底也是为了推动经济总量的可持续快速增长。在国际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过去所面临的某些经济结构上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了很大缓解,有的甚至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要抓紧形成一批战略产业,二是要抓紧形成一批软战略优势,三是要迅速形成一批战略物资的储备,四是要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和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方面尽快取得突破。
由于存货调整的短期因素影响,以及受金融危机冲击,加工贸易出口受影响较大等因素,使我国就业问题在短期内变得严峻和复杂起来。加工贸易出口减少,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其实有限,但对就业的影响却是实质性的,而且这种影响会通过就业减少进而从居民收入和社会需求方面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一定要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千万不能因为短期的就业矛盾而引发社会问题,使短期的不利因素演变成长期矛盾,进而影响经济总量扩张战略的推进。
为了形成尽快推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环境,一定要下决心提高居民收入的水平,防止由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导致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尽快解决,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得不到合理调整,我国通货紧缩的状况迟早会要发生。特别在当前输入型通胀可能性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更是要把这项工作尽快提上日程。要使收入的增长能够形成3%左右的物价上涨。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形成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扩张才有可能持久地推进。
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大规模使用降低利率和财政举债的政策的运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潜在风险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在进一步加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并没有解决。目前货币资金供应短缺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尽管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流动性过剩问题被暂时掩盖了起来。但对流动性过剩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货币政策要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做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综合平衡,使之在总体上和长期趋势上保持协调。
当前,要着力防止在货币资金紧缺的表象下,过多的流动性在部分行业和部分产品上可能形成的局部泛滥和投机炒作。特别是2009年,在粮食、石油等供给和需求弹性都比较小的重要资源性产品上和资本市场上,特别要防止投机资金在这些领域的过度炒作,引起价格大起大落。为了切实做好对流动性管理的工作,一定要警惕大量流动性由于多种原因滞留在银行和金融机构内部而不能及时落实到生产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地存在,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而且会使货币供求的信息失真,误导决策,并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埋下隐患。同时这种情况,容易形成一方面生产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大量流动性在部分领域和部分产品上的集中泛滥。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又促成了我国经济赢得加速发展的宝贵“中国机遇”。在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经济必将长期处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之中。展望2009年,随着存货调整的完成,国民经济可望重回快速增长状态,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以上的增长目标,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记者 朱新武 来源:中国信息报)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