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调查:有的小语种几年就消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7 14: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月19日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大约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这一数目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强势文明有形无形地对其他文明进行压制,威胁文明的多元共存和发展,使文明的多样性日益削弱,导致人类政治、文化资源无可挽回地流失。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席卷之势,和部分少数民族加速走向濒危的现状,从民间到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保护已然不够,抢救刻不容缓。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月19日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大约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这一数目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那么,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又是一种怎样的状况?中国政府又在少数民族语言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濒危语言,一个全球性问题

    马恩岛的马恩语、土耳其的尤比克语已经灭绝,去年美国阿拉斯加最后一个会说埃雅克语的人———玛丽·史密斯过世,宣布这一语言的消亡。

    全世界199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2人。过去约90年间,已经有200多种语言消失。

    今年2月21日是第十个“国际母语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系列数据触目惊心。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识之士就在奔走呼吁抢救世界濒危语言。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倡导设定了“国际母语日”,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语文化的现状,推动语言及文化的多元发展。而直到现在,世界各地濒危语言保护的现状还不容乐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等级量表显示,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

    是什么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部分语言灭绝?19世纪中叶,马克思已经开始思考我们今天面临的困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这里,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并认为这会带来一系列变化。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在当代,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这不能不说是迅猛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包括资本、金融、生产、贸易的全球化,而在当代,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便捷的交通运输手段、信息传播手段已经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市场”、“全球市场”正在真正地建立起来,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想,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除了看到跨国性的科技图景,超越民族界限的媒体图景,国际间更多的文化交流机会之外,也应该看到,现代世界政治、文化的民族化、多样性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强势文明有形无形地对其他文明进行压制,威胁文明的多元共存和发展,使文明的多样性日益削弱,导致人类政治、文化资源无可挽回地流失。

    弱势族群的语言就是受到冲击最早、流失最快的一环。落后地区要融入全球化,首先就要开放,要与外界沟通。语言是沟通的最便利、最主要的工具。因此,学习并掌握通用语言就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要。随着通用语言传播力度的加强,特别是以通用语为依托的新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日益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土著语言的交流功能将陆续减弱,甚至在同族群中出现了通用语替代母语的结果,从而加速了母语的消亡。

    据统计,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近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介绍,上述千人以内的语言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即使使用人口超过一千的语言,也并不说明他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数百万人口,但满语仅仅有少数老人使用;畲族虽有数十万人口,但会使用畲语的不足一千,都是处在消亡边缘的语言。


    语言消亡过程本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冲击,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有的刚刚被发现的小语种,几年之后,我们再去考察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这让孙宏开等学者倍感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学习英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

    为什么要保护濒危语言?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部分少数民族语言走向濒危,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客观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行先生曾这样断言。

    既然濒危语言的衰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为什么还要保护?

    马克思虽然做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论断,并未因此否定文化的民族性,相反,他认为所谓“世界文学”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的。而越来越多的语言的濒危和消亡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初衷,也违背了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人类的文明发展至今,与生物界一样,构成一种多样化、差别性生态。文化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生态的宝贵财富。多样化让人类文明呈现出千姿百态,勃勃生机。而且,文明的发展是以多样性为前提的。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就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文化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才能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从而导致创新。

    所以,有人质疑,文明的过度同质化、单一化会不会是另一种封闭?这样的质疑振聋发聩。

    文化是各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绝不能被经济全球化的强势磨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艺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中还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无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他们千百年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和自然界作斗争的知识和经验,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并依赖语言(口头传递和文字记载)代代相传,并得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加以传播。因此,语言作为一种载体,蕴藏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共同体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的总和。那么,语言的衰亡对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或民族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语言学者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以一种语言表达和记载的天文、地理、几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包含着该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这个体系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这个体系随着族群的进化而不断精密化。因此,他们担心,一种语言的消失,会使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独特体系、独有角度随之消失,长此以往,语言的高度单一化,可能会使人类思维方式退化和绝对化。

    所以,孙宏开等学者强调,濒危语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抢救。刻不容缓,是他们着重强调、频繁使用的语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6 07:2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