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了从风光繁荣到折戟沉沙之后,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保险)不得不在2009年提出从理财险回归传统财险和学贷险。在内部人才调整和运营管理方面,一如2007年初的转型时期,华安保险正在遭受短暂阵痛。
过去三年,华安保险的保费收入分别是28.3亿元、8.3亿元和7.5亿元,在理财险一路高歌的同时,华安的保险主业却损伤颇大,已经被同时期的保险公司远远抛在后面。
2009年,华安的保费收入目标初定为15亿元。此时,外界更为关心的是,以投资出身的华安保险董事长李光荣,在把华安打造成金融混业平台的梦想暂时受挫之后,能否带领华安做实主业重塑辉煌。
投资压力
理财险停售后华安投资压力骤增
2007年年初华安保险全面转型做理财险时,坊间传闻中国平安(601318.SH)董事长马明哲曾经颇为欣赏华安的投资能力。
确实,华安保险的控股股东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李光荣)早在2000年就在北京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其规模一度比深交所都大,积聚了国内学院派和经济领域的大批人才,这在国内保险同业还比较少见。另外,在债券市场上,华安保险也一直比较活跃。
2007年初,在入主华安近5年后,李光荣开始全面“割毒瘤”,放弃车险等亏损和不赚钱业务,主营理财险和学贷险。“李光荣曾经是苦孩子,对贫困学生贷款上学一直有种情结。”一位熟悉李光荣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做理财投资型保险是李光荣的擅长。
记者了解到,正是这次转型华安流失了大量业务人员,员工人数也一度从8000多人减少到4000多人。不过,依托2007年资本市场的繁荣,理财险给华安带来了大量现金收入,2006年理财险销售额仅67亿元,而2007年年底累计达到218亿元,2008年再新增130亿元。
华安理财险是非寿险投资型险种,仅有收入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能进入风险保费收入,理财险的热卖对华安的保费规模并没有多大贡献。不过,通过做理财险,华安保险的偿付能力也一度空前提高到1000%。知情人士透露,2007年华安的净利润更超过了10亿元。
而这样的好日子在2008年股Shi调整时也发生变化。华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2008年以来,华安的投资收益受到极大挑战。2008年8月,华安理财险停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保监会对华安理财险有300亿元的存量规模限制外,该理财险承诺2.8%的保底收益,在熊市期间,华安的投资压力很大。
此外,李光荣是海通证券(600837.SH)的独立董事,2007年华安出资近40亿元认购1亿股海通证券增发股份,至今仍然损失近10亿元。
艰难回归
华安重拾几年前缩减的主业,如同建立新公司一样有难度
“华安现有的保费收入水平,只相当于一般保险公司几个分公司的水平,回归保险主业,如同建立一个新公司那样有难度。”上海一家财险公司的高层告诉记者。
该高层认为,以车险为例,现在像天平、永安等保险公司都在控制内部成本,降低外部价格等提高竞争力,华安曾经因为缩减车险业务,市场份额大为减少。华安重新回归保险常规业务,如果在产品和资源上没有足够竞争力,就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比如提高手续费等。目前,保监会对一般车险的手续费比例是不能超过15%,交强险不能超过4%。
记者了解到,华安广西分公司的保费收入情况一直较好,每年都有盈利,而其他的分公司则多数没有达到广西分公司的业绩,特别是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做大主业规模还有不确定性。
不过,华安原总裁蔡山2008年年底重新归位,被很多华安内部人士认为是专业化的回归,由专业化的人才做传统财险。华安一位经理告诉记者,传统车险、家财险、学贷险重新成为了华安业务的推广重点,由于现有保费规模不大,暂时的人员安排基本能满足业务需要。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门店计划仍然是华安坚持的方向。2007年年底,华安推出了万家营销服务门店计划,目前已经运营的有800多家。但在模式方面,门店已经和直销、银行、汽车4S店等渠道一样,成为了华安保险并行渠道的一种,而不是像过去两年那样,放在突出位置。
其实,由于不做理财险,华安现在面临着最大偿付能力的问题。据了解,华安现在每年有50多亿元规模需要给付,今明两年估计还将更高,在投资收益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传统财险能否迅速做大,提供现金流成为关键。
在华安新推出的一些产品中,已经进行了部分创新。比如其中一款产品,把一般保险公司列为除外责任的“地震责任保险”也纳入保险保障范畴,销售形势就颇为看好。另外,华安现有的注册资本是8亿元,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华安增资扩股的谈判也在加速。
金融混业蓝图
投资出身的李光荣曾梦想把华安打造成金融混业平台
虽然华安的投资能力还有争议,不过回望李光荣一路的足迹,从华安保险借壳华盛达(600687.SH),建立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等事件看,李光荣的金融混业战略十分明显。
特华投资公司1998年成立于广州,以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为主。2003年,特华投资接过华侨城、三九集团等企业持有的华安保险70%的股份,使华安成为国内首家民营控股的保险公司。
2004年,华安正式开始销售收益联动的“华安金龙理财险”,“李光荣的保险管理经验并不多,从熟悉的理财险做起很明智。”上述熟悉李光荣的人士说。
2007年年初,公司转型之时,华安也开始了与华盛达的借壳上市谈判,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业内曾一度预期,华安会是继太保集团之后下一个上市的保险股。2007年6月,双方未达成一致,借壳上市终止。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门店发展顺利,李光荣甚至考虑过参股银行等金融机构,把华安保险建成金融混业平台。
“这些门店都不简单是销售保险,未来如果政策允许,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服务功能,是一个金融门店的概念。”华安内部人士表示。
据了解,李光荣曾经担任过民生银行(600016.SH)的顾问,双方也曾经就此洽谈过,不过由于政策未完全放开而没有深入进展。
华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李光荣曾经在内部会议上提出过增资扩股、上市、金融混业等发展方向,华安也和一些外资机构进行过入股等的谈判。
“在其中的一个谈判中,外资认为保险主业能够提供现金流,但如果主业过度萎缩,未来金融混业的门店发展模式也会受到影响,因而最终没有入股。”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华安回归主业,除了是响应保监会的号召和在环境变化下调整策略外,也是在为未来上市等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牟修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