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云家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30 19:3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 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陈云家风--于若木及陈云子女访谈录》近日出版发行。 <br />  《陈云家风》收入陈云夫人及五个子女的回忆和记述,配有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有不少首次公开发表。 <br />  陈云夫人于若木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撰写了长篇回忆文章《我心中的陈云》。陈云的子女陈伟力、陈元、陈伟华、陈伟兰、陈方分别撰写了《长女的情思》《父亲教给我那么多》等回忆文章。全书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陈云同志光辉的革命业绩、丰富的经济建设思想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彰显出陈云同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感人;亲情友情天下情,情系苍生"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格。中央文献研究室有关同志进行了相关的文字整理和编辑工作。</p><div align="center"></div><p><font color="#ff0000" size="2">[书摘]</font></p><p align="center"><b><font color="#cc0000">我们心中永远的陈云</font></b></p><p><b>于若木-陈云夫人</b></p><p><font color="#cc0000">不收礼,不吃请。不请不到。不居功,不自恃。这是陈云同志的“规矩”。</font></p><p><b><font color="#ff0000">一块钱的热闹婚礼</font></b></p><p>  1938年初,我们结婚了。晚上,陈云同志拿出一块钱,买了花生、瓜子、糖果,在中央组织部的一间平房里,举行了一个热闹而简单的婚礼。<br />  那天晚上也是麻油灯,灯光非常红亮的。事后,消息传开,有些同志见到陈云同志,就说你得请客啊!他当时虽然手里有点钱,还有一点美金呢,请得起客,但他不愿意摆场面,所以没有请。一段时间后,周总理从重庆回来看陈云同志,他跟李富春同志举行了一次宴席,那次宴席上喝了葡萄酒,很尽兴,我还喝醉了。这也算是婚礼的一个补充吧。<br />  我跟陈云同志结婚之后不久,小平同志从太行山回到延安,他知道陈云同志结婚了,马上就做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千里姻缘一线牵”是有根据的,我跟陈云同志相距非常遥远,但是共产党,还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把我们联在一起。还有就是我们的婚姻是由党组织来牵线的。因为陈云同志有病,组织上需要找一个人来照顾他,两个人就结合了。“鼻痛带来美姻缘”,就是鼻子流鼻血带来这么一段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孙中山跟宋庆龄的结合最初是一个秘书的关系,陈云同志找我是做看护工作。先生就是指陈云同志。</p><p><b>陈伟力-陈云长女</b></p><p><font color="#cc0000">陈云不希望儿女参与他的工作,不该听的、不该看的文件,不该听的事情,他不希望他们多问多说。</font></p><p><b><font color="#ff0000">这是国家机密,我怎可以在家里讲</font></b></p><p>  大概是六二年六三年的时候,他主管国家经济工作,为了回笼货币,国家实行了高价商品,市场上销售一些高级点心、高级糖和其他高价商品。那年夏天,妈妈买的一床毛巾被,就是高价商品,买完以后还挺高兴的。等到第二天报纸登出来,因为我国经济已经恢复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价商品了,从这天起,所有的商品都降为平价。我母亲就有点抱怨他,怎么不说一声。爸爸说,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随便讲。我要绝对遵守党的纪律。<br />  在江西的时候,正好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我们最初并不知道北京出些什么事。国庆节前,听说北京不游*了,但不知道是为什么。10月份以后,这个事情开始从中央向地方逐级传达。有一天,父亲得到通知,到省里听传达文件,就是关于林彪事件的中央文件。他走后我就一直担心,不知什么事,怕他回不来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下午去的,天快黑了还没回来,我在路口上看了好多次。他回来后,我就急着问,我说什么事什么事?都说了些什么?我爸说,现在还不能告诉你,这个事情会传达,但是要等到文件规定传达到你这一级的时候,我才能跟你讲。这之后我又催问了好几次,他说还不可以,没到时间。我记得我还抱怨过,我说人家的爸爸都跟孩子讲好多事。他说我就不可以,我不是那样的人。</p><p><b>陈元-陈云长子</b></p><p><font color="#cc0000">陈云觉得共产党就要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建立起群众对你的信任。</font></p><p><b><font color="#ff0000">你要是揭发我,早晚要和你算账</font></b></p><p>  陈云多次遇到过危险情况。搞地下工作时,他曾经从四川回上海,当时苏州河上有十几个桥,每个桥头都有国民党特5,很多都是叛徒,认识他,而且很多地方都挂着通缉他的像。那一次,他不幸碰见一个特5,立即对特5说,我警告你,如果你敢揭发我,共产党饶不了你,早晚一天要找你算账!陈云做那么多年地下工作,特别能掌握叛徒的心理,果然那个特5被吓住了,把帽子往下一压,一扭头,就装作没看见过去了。因为当时共产党的特科在上海已经名声大振,谁要跟共产党作对,过不了几天就被教训了,所以这些特5一个个都胆战心惊的。 <br /></p><p><b>陈伟华-陈云次女</b></p><p><font color="#cc0000">“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font></p><p><b><font color="#ff0000">核桃和评弹伴随父亲生命的最后历程</font></b></p><p>  父亲70多岁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生建议他多活动活动关节。当时,我还在辛营公社工作,那里盛产核桃,我每年放假回家都带一些核桃。后来父亲就说,能不能从农村找两个核桃,用来活动手部关节。我回去跟我们公社的老乡说了,他们就从核桃里一挑再挑,选出两个特别匀的、个大的核桃送给父亲。父亲看了特别高兴,他说这两个核桃可以活动我的手指,也可以给我表演。 <br />  以后这对核桃就放在他的沙发旁边,听评弹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有秘书给他读文件、读报纸的时候,他手里都拿着核桃,最后都磨得发亮了。父亲也越来越喜欢它们,常常对家人讲,“这就是我的健身球”。<br />  党的十四大以后,父亲过着退休的安静生活。在这段时间里,评弹和书法成了他最好的“伙伴”。父亲病重住院期间,那台老式的录音机一直放在他的床边。每当我去医院看他,听到病房里传出一声声婉转轻舒的琵琶声,就知道他是安详的,舒服的。 <br /></p><p><b>陈伟兰-陈云三女</b></p><p><font color="#cc0000">陈云说只要跟这个人谈三分钟,就大概知道他是哪种类型的人,适合搞什么工作。</font></p><p><b><font color="#ff0000">父亲很关心干部培养</font></b></p><p>  1983年春节,父亲接见烈士子弟,气氛很热烈。大家散了以后,我陪他走回办公室,他情绪很激动,脸涨得红红的。他跟我讲,中国革命特别艰难,牺牲的人太多了,成千成万的人都牺牲了。这些人有些是我的上级,文化水平、工作能力都比我高,资历也比我老。中国有一大批老干部还在世,他们很多人对党有很大贡献,对这些老干部我们没有宣传过他们,当时也还没有这个条件。 <br />  父亲在延安做了七年组织部长,他能记住的干部名字大概有将近三千人。他说,做组织工作要熟悉干部,了解干部,要体会干部的思想和心情。父亲反复提出干部“四化”这个问题,他和小平同志讨论的也很多。小平同志已经讲过很多关于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的话,但是我父亲提出这个问题以后,他就马上呼应,说应该注意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要求在党的会议上正式地提出,要发文件。他们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国家的长远的发展来考虑的。 </p><p><b>陈方-陈云次子</b></p><p><font color="#cc0000">陈云给家人定下“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子女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font></p><p><b><font color="#ff0000">为父亲而自豪</font></b></p><p>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绝不会束缚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从不刻意让我们按照什么标准去生活,或是按照他设定的想法去工作,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br />  父亲常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怎样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做一个普通人,不能以革命功臣的子女自居。他常给我们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的涵义。他讲了在什么条件下,是哪些事情促使他产生、总结和归纳出这几句话的,他要求我们要努力践行这十五个字。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这十五字对我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br />  在我们记忆中,他从没有办过生日祝寿活动。1985年6月13日,是他老人家80寿辰。这之前,妈妈和他身边工作人员由于知道父亲除外事活动外,从来不参加也不设什么宴会,所以曾提议召集一些老同志在一起吃顿便饭,共同为他简单地庆祝一下。但即便是这个提议,父亲知道后也坚决不同意。经过协商,最后决定全家照张相,为父亲过了80岁生日。 <br />  (选自《陈云家风》)</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5:17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