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忆童年三部曲之“土房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7 03:0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游离者 于 2009-1-7 03:05 编辑

回忆童年三部曲之“土房子”     (2009-01-06 09:06:06)  

    如果让我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我的童年的话,我会选择暗黄色,就是那种让人看上去,有点红的黄色,因为童年夏天的傍晚,太阳快要下山时,阳光跃过山尖,直射在我们家的“土房子”的墙上,就是这种颜色,它让我感觉到温暖,靠在墙边,闭上眼睛,感觉眼前通红一片,皮肤被太阳照的暧暧的,时间也仿佛停滞了,直到现在,我还忘不了当时那种美妙的感觉。这种回忆,常常可以温暖如初,“土房子”,是我回忆童年时出现的最多的影象。
    记忆中,那时的村庄,土房子是很普遍的,只有村东头的一户姓董的人家,是砖房,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盖的,只记得不是新房子,他们家之所以住砖房,是因为他们家在村里开磨房,我小的时候,还很少有人去村里卖面,交通也不发达,没有办法去外面购买,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村里人都是自己种麦子,然后拉到他们家去磨,给一定量的费用,所以,在当时的村里,他们家,算是有有钱人了。
    虽然大家住的都是土房子,但是土房子,还是可以分出三六九等的,新旧不一,北方土房子的建筑结构一般是木质的房顶,中间一根柁,然后房子上面用手腕粗的木头钉好,最上面苫上一层草,到现在在,我也不知道这种草的学名叫什么,我们当地管它叫“杨草”,房子的四个角有四根碗口粗的大柱子
    四周的墙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制作土坯的过程,我们叫“拖坯”,土坯是用当地粘性很强的黄土,拌上用铡刀铡碎的“杨草”,然后用水活成泥,最后把长方形的模具放在地上,往上面填泥,压平,最后一块一块的泥坯就成形了,凉干后待用。一般两间房,用的泥坯的数量,是三千块左右,一间房,就少得多。
    如果是两间房,前后会留出四个窗户,如果是一间房,前后就只留两个窗户,在土坯的外面再抹上几层泥,一间房子就算完工了,一般新完工的房子第一年都是空着,说是为了空空潮气,第二年才住,听大人们说,像这样的房子,安全使用年限只有二十五年左右,而从我记事起,我家的土房子,就已经很破了,墙体已经开始变形,我记得我曾经问过爸,房子多少年了,爸告诉我说,房子是二大爷家给的,二十多年了。
    就是这样一幢土房子,留给了我太多的欢乐,我们姐弟四人,再加上爸妈、人最多的时候,还有爷爷和舅舅,一大家子的人住在里面,虽然挤了点,但年少无知的我,根本不知道穷困为何物,每天只知道四处疯玩,饿了就回家,所以我的童年,除了快乐,还是快乐,土房子的破,并没有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恰恰相反的是,土房子对于我来说,是妈妈的呼唤,是一家人的欢乐,是童年的家,它就像爸爸的肩膀一样,让我感觉到踏实。
    有过住土房子经历的人都知道,土房子每年都要有两次维修,这是必须的,现在的人,可能会时髦一点叫“保养”,分别是“苫房”和“抹墙”,这两次“保养”,让童年的我又喜又忧。喜庆的是前者也就是“苫房”,房顶上的“杨草”经过一年的雨打,会风干,经过一年的风吹,会少一些,所以隔雨性就不好,所以每年,都要把房顶上的旧草拿下来,再放一些新草上去,在农村,这样的活,一般都会请几个同村的男人来帮忙,这种帮忙,靠的都是邻里的情义,所以每到这时候,家里都会做点好吃的饭菜请帮忙的人吃饭,而当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相当窘迫,平时就是粗茶淡饭,做好吃饭菜的时候很少,而且我是家里的老四,最小,所以一到这时候,我就可以小小地满足一下自己的口福,这就是我喜的原因。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基本都可以买到,但是再也找不到童年时的味道了,最让我回忆得起的就是当时妈做的炒花生,感觉真是香啊,可是那种味道,如今找不到了。
    忧的是后者,也就是“抹墙”,同样是经历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墙上的泥土多多少少会脱落一些,所以需要再抹上去一些泥,这种“保养”因为不用登高爬墙,所以每年,爸自己就可以搞定了,这种“保养”的工作程序和“拖坯”的前半过程有点像,也是用当地粘性很高的黄土拌上铡碎的“杨草”,用水和成泥,然后往墙上抹。让我痛苦的不只只是不请外人,没有好饭菜吃,而且我还要参加劳动,就是用铁锹把泥一锹一锹地端到墙根,让爸爸往墙上抹,经常是一天下来,累的我腰酸背痛,记忆中,我还有过几次累到逃跑的经历,但现在回忆起来,即使是当时所谓的“痛苦”,如今也变得非常“奢侈”了,因为我现在和父亲远隔万里,即使是过年,也不能回家,每每想到此处,内疚之情不由而生。我的家在中国的最东北,冬天的气温通常都是零下三十几度,所以土房子,每个冬天都要经常严峻的考验,每年刚要入冬的时候,爸都会在土房子的窗户上钉上一层厚厚塑料布,是那种蓝色的,质量相对较差的塑料布,当时我还不懂什么叫温室效应,但当时,可能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吧。外面有塑料布,屋里面烧火炉、火炕,所以东北的冬天,根本没有外地人想象的那么冷,相反的是,土房子里会让人感觉暧融融的。
    土房子留给我的另外的一个记忆就是它的门框,这个记忆还是和好吃的饭菜有关,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家家都会贴对联,用一点面,打一点桨糊,通常的情况下是我拿着桨糊,姐姐们拿着对联,爸往门上贴,虽然很冻手,但站在门前,看着红红的对联贴在自家的门上,我还是感觉到非常的开心,而且紧接着,就有好吃的饭菜上桌喽,现在每年过年,我都会想起和家人一起贴对联的情景,我永远也不会忘掉这一切,它会温暖我的一生。
    前年过年回家结婚,因为要给爷爷上坟,所以要回村里一趟,不但看到了我童年玩耍过的“大犁”,也看到了我们家的“土房子”。房子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看上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我们家搬离村子的时候,因为欠村长家点钱,而且又和他家住邻居,所以就把房子给他家抵了债,土房子被当成了仓库,我们叫“夏屋”。里面乱七八糟的堆了好多东西,土房子的门还是那个门,只是破旧了许多,我甚至还能看到已经到当年贴过春联留下的痕迹。我从门外往房子里面望去,黑黑的一片,似乎很难找到当年的影子了,我站在曾经的我家的院子里,给媳妇讲我的童年,讲这里发生过的故事,讲土房子带给我的快乐,我不知道媳妇能否理解我对土房子的感情,因为它对于我来说,是童年永远难以抹去的记忆。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土房子是不是被扒掉了,但我坚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土房子,永远会伫立在我的心中,永不倒!       (转载于新浪博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9 12:54:02 | 只看该作者
土房子住着也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6:17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