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3-19 08:04:32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3名江苏大学的毕业生,出于不同的原因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的经历或许能给当下处于就业“寒流”中的大学生些许启示——
只要想做,机会永远是有的
胡明富 不安分的实在人
“很好的卖家,服务很到位!”“掌柜的是个实在人,买东西其实就是找对人!”……在淘宝网的一家名为“大胡子科技”的店铺里,不少网友都写下了这样的留言。的确,店如其人。店主,胡明富,一个来自皖西的小伙子,生活中就是这么一个实在人。
憨厚朴实的小胡特别能吃苦。大学暑假,家境贫苦的他都留在学校勤工助学,为了能挣到15元的工资,每天顶着烈日、冒着高温在室外锄几个小时草。
2005年从江苏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南京的一家公司上班,后来被外派到湖南耒阳的分公司搞销售。可是,骨子里不安分的小胡一年后却辞掉了工作,回到了母校。学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他深知,容纳了近4万名师生的这方土地上蕴含了无限的商机。
回来后,他先在朋友的店里做帮手,后又去了扬中、芜湖等地,一直都在跟数码产品打交道。慢慢地小胡萌生了自己做的念头。2007年3月,小胡同另外一个朋友花了15000元接手了江苏大学后门口的一个数码店。
在经营数码店的同时,小胡发现学校邮件量特别大,而且网购在校园里渐渐流行,校园的快递业务有不小的市场,而且大有前景。于是,2007年夏天,经过一番努力,小胡以每月700元的费用承包了圆通公司所有在江大的快递业务。一年中,他亲手送出的快递至少2万件。
当小胡被问及做快递的感觉时,他说:“真的很累!”的确,每天都得收货、送货,赶时间,还不能出错。“当然也有开心事。”他说,“有时,顾客的一个笑脸、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自己回味很久。当然,最开心的肯定是争取到更多的业务了!”去年毕业生离校前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他一下子做了2万多元的业务。
颇有生意头脑的小胡,在做快递业务的同时,还开了两家网店,专门做大学生的生意,一个经营数码产品、手机配件等生活科技类用品,一个卖考研、考公务员等考试考证类书籍。“这同我的快递相得益彰。”小胡不无得意地说,“每天网上基本能卖二三十件,从我自己的快递发,每件邮费8元!”
去年9月,小胡又转做了天天快递业务,今年初又涉足中通公司……不安分的小胡业务越做越广,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的工作用车也从最初的电动车,变为后来的摩托车,今年又买了辆面包车。“很多事情没做的时候担心害怕,做了也就那么回事。”回首这几年走过的路,小胡说,“其实,只要想做、愿做,机会永远是有的。”
刘春生 由创新明星到创业新秀
一年前还是江苏大学的研究生,如今已是昊源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生,一个由“小想法”成就了“大作为”的青年人,在江苏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先后申请了40多项专利,现已授权20多项,曾先后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青春风云创业人物”等荣誉,人称“发明大王”。
“创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刘春生说。这几年他一直矢志不渝走在创业的道路上。读书期间,富有远见的他,将眼光锁定在利用农村的秸秆生物质能、研制生物质汽化炉这一目标上,并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创建了镇江海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之旅。
尽管浙江的一个民营企业老板许以高薪、车子、房子聘请他去研究所,甚至在毕业典礼那一天,爱才的江大袁寿其校长也专门找到他,让他留校继续读博搞研究,但“一意孤行”的刘春生坚决要自己先干干再说。“一方面是这个项目自己搞了几年了,想真正能推广利用;另一方面,确实也是想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刘春生毫不讳言自己创业的动机。
去年8月,他先回家乡创办了徐州昊源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之后又在扬州成立公司。为了筹集资金他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会同几个合伙的朋友凑了30多万元。“现在我可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刘春生说,“人也许只有万不得已了,才会迸发出更大的潜能。”
不过,刘春生心里还有点底。他的这个项目将使农村秸秆材料利用又迈入新阶段,在麦收季节因燃秸秆而导致的数十天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他欣喜地介绍说,公司的主打产品“高效节能新型秸秆汽化炉”去年获得了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在江苏省第十届农业合作洽谈会上备受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今年该产品被纳入江苏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和中央、省级财政计划补贴项目,昊源公司同盐城的另一家公司作为中标单位,获得了5000台的生产指标,每台将获得400元的政府补贴。
如今,刘春生的公司集聚了8名与他“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创业者。最近,他计划回母校招聘几名毕业生。尽管现在要操心的事情很多,也很累,但刘春生感觉很充实。“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干自己能干的事情,就是快乐的。”他说,“一步到位的工作是没有的,因为进入社会后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许磊 带领村民干,干给村民看
许磊,现任沭阳县青伊湖镇马场村村委会副主任。2007年7月,从江苏大学热能与动力专业毕业后,作为江苏省首批1011名大学生村官之一,许磊来到了苏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村官,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创业,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刚来时曾感到很茫然的许磊,已经经历了“二次创业”的历程。
去年6月,本着给村民“当示范,做试验”的想法,他前后投入了8万多元,租了40亩地,搞起了杭白菊花卉种植。买苗,施药,养护……起初一窍不通的许磊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终迎来了花卉的丰收,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收获的杭白菊少人问津,价格只有往年的一半,最后亏了1万多元。
初试身手就遭遇不顺的许磊并未气馁。经过认真分析,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去年11月,他把目光锁定在了蛋鸡养殖上。他先是苦口婆心地说服了村里原来两位有过蛋鸡养殖经验的农户,然后又向家里“求援”筹集了10万元,三人联手出资40多万元成立了齐峰养鸡合作社。
目前,养鸡场占地30亩,鸡舍12个,共饲养了蛋鸡3万只、草鸡1万只。“现在每天产普通蛋3500多斤,草鸡蛋800多斤呢!”许磊开心地说,“刨去饲料、人员工资等,每天有近万元的进账。”现在养鸡场已经基本迈上正轨,他主要负责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事情,一周去场里看上一两次,每月请扬州大学的畜牧专家来做一两次指导。
当了“鸡倌”的许磊没忘记自己是一名村官。现在养鸡场雇用了15户农民,每月工资1300元,他们都是马场村的贫困户。许磊说,接下来,他一方面打算利用宿迁市的好政策,进一步扩大养鸡场的规模,准备投入100万元,增加绿皮蛋鸡等新品种;另一方面就是想怎样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考虑是否可实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