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3|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中日关系(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0 18: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几十年来,双边关系的起起伏伏影响了国际政治的形势。而另一方面,双边关系的起伏也是由于受到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七八十年代的中日接近,直接地对苏联起到了阻遏作用。而苏联的解体,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从前的主要次要矛盾,由于主要的共同敌人苏联的解体,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对中日近十几年的龃龉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研究中日关系,首先应该先从中日的文化和政治思想层次上着手。因为中日文化系出同门,而又有诸多分歧,以致能生出对对方的许多误解和错误认知,所以,分析中日双方的文化和政治思想,对正确了解对方的行为和意图都是十分有益的。下面我就试图对中日文化和政治思想做比较分析,利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分析。
1中国与日本都是儒学作为基本哲学的国家,但就历史而言,双方对儒学的理解有差距,体现在,中国的儒学是孔子,孟子,荀子,其后有程朱理学,再者就是阳明学,至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儒学已经僵化,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步伐。在中国,儒学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影响的思想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到唐太宗时已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有史以来,中国朝代更替之频,世之罕见。而反观日本,天皇制从始至终,未有更改,只是天皇从未掌握实权而已,另外,孟子的民本思想,在日本的古代哲学中是绝对找不到,日本的儒家思想只是强调忠君体国,而从不提对统治阶级的合法性有根本性质疑的民本思想。所以说,其对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学习是有其片面性的一面。
2做为大陆国家和岛国的典型代表,中国和日本在系出同源的文化却形成迥然相异的特点。(1)
日本的服饰和饮食文化,基本是千年前甚至是更久前的大陆文化传播过去的。此后千年不变,而中国大陆则不同,在千年的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服饰经汉服的宽大(颇似和服)到唐代时的李世民喜穿胡服(因胡服衣袖窄而便骑射)再至清代时的马褂,服饰的实用及方便得以成改制的目的。再谈饮食,日本的寿司及生鱼片等,在我国历史上也可找得痕迹,而日本的一人一份的就餐习惯更是在唐代时仍为大陆所共有的就餐习惯。而大陆之后的合餐习惯,则是与少数民族大融合后的产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坐姿,从席地而坐,到坐椅子,成为第一个改变坐习的民族。这说明大陆的特点就是各种民族文化和习惯的快速而普遍的融合。这才形成了如今中华民族的特点。如今被称为国乐的演奏乐器大半都是外来之物。而日本文明之所以能独立于中华文明之外,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限制了他与外界的交流,导致千年来日本的外来文明已与大陆文明十分地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点是狭隘性的,十分精细(稻作文明的特点,此特点中国南方各地亦有,如南方各地的方言较北方各地为多且重,保留古代语言特点也较北方方言更多。另外南方人做事偏精细,与北方的粗放不同,更不易融于他乡生活。)而缺乏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
儒家的天下一统思想,和日本的狭隘性文化特点,结合在一起就是日本政治思想的缺陷所在。
1日本的政治思想缺陷
儒家思想的家天下思想,是典型的大陆文化的体现,而做为岛国文化变异的日本儒家文化,本身就已经把儒家思想最精华的容,给替换掉了,到如今,如《菊与刀》作者所提的日本文化的根本是耻感文化,这一点本身就已不容于中华儒家正统价值中。儒家价值讲求的中庸,是有容,这各耻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
日本的政治思想的缺陷还在于它本身的不完全所造成的再生性造血不足,清初三大儒时代,中国儒家哲学已见穷途,而在日本,阳明哲学则是中华儒学的最后一丝光热东传。至清末,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儒学受到西方启蒙哲学的冲击,而无法使自身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国家上下对如何应对西方冲击的一次大的彷徨与失误。总的说来,西方哲学的古典部分在当时对儒家思想的威胁不大,西方哲学最致使的打击来源于挟携于科技革命之中的启蒙思想,对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都有革命性的影响,对于已僵化的东方社会及其主导的儒家思想而言,这是一次摧枯拉朽的打击。中国的体制要比日本更为僵化和庞大,所以当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儒家哲学问题 。而日本做为一个小国,船小好调头,且有当时一代大学者福泽喻吉倡导的脱亚论见 《文明论概略》主张日本彻底抛弃儒家文化,转而学习西方文化科技。作为对西方文明的接受方法来说,中国是渐进式的,而日本是革命式的。日本的成功与中国的失败形成的反差之大,让日本对中华儒家文化更加的蔑视,完成了日本近代史中对华观的从仰视到平视再到蔑视的过程。(此点见于《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此一过程结果意义深远:1对于日本形成亚细亚主义,直至后来发展出大东亚共荣理论,军国主义和近时的雁行理论,有直接的促成作用。2由于宗教和人种的关系,西方不接受日本进入核心圈,导致日本在20世纪前20年形成泛亚主义,以北一辉和内村鑬三为代表,想把西方势力从东亚驱逐出去解放黄色人种,并延伸至学术领域,想确立一种新的哲学,既见别于传统儒家,又不同于西方启蒙。而日本的儒家本身既不足,西方思想又未稳固。其政治思想的成熟性可想而知,举一例子,日语以前是用汉字,取表意主义,在东亚范围内有共通性。接触西方后,改为表音主义文字,具体上讲就是大量采用平假名片假名代替汉字,结果造成泛亚主义的无所作为。而1990年代出的畅销书《日本可以说不》更是说明日本对东西方文明的态度。日本的政治思想的缺陷,一言以敝之,怀天下一统之雄心,行市贾小贩之手段。内村说过倘使日本世界化,日本必兴,但教世界日本化,日本必亡。加之如今世界民族主义仍盛而不衰,日本之国粹主义,已无多少老本可吃。再说一句,日本的语言,现在也已出现转向,重新倾向于表意主义,使用汉字日益频繁。
2中日关系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做为一个岛国,日本的夜郎情结不是一天两天,在隋代时即有“日出处天子问日落处天子,汝无恙乎?”这样的侮辱性国书。而至唐代,日本则系统地引进大陆的文化和技术。至明代时,倭患不断。实质上,因这两朝,都发生过日本干涉朝鲜地区事务并引发战争的事情,只不过最后都被中国击退。其中以丰臣秀吉的征韩最为著名,丰臣的理想很大,其想征服朝鲜进而征服大陆,迁都北京,师从蒙古成就一代霸业。平心而论,一旦得手,中日两民族必然会类似于汉满两民族一样,日融于中之广大海洋之中。从历史来看,中日的冲突,是系统内部争夺领导权的冲突。近代日本的侵略,部分是受西方征服殖民地理论的影响,主张瓜分中国,但到大东亚共荣理论一出,日本想接替中国而成为东亚新的地区性霸主之心已很明显。但中国在东亚的传统地位是靠影响力而非西方式的武力征服与殖民地政策,这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日本的外交政策在同时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其泛亚政策既不为西方所接受,也不为东亚各国所认同,而其视东亚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做法更是招致两边的强烈反抗。如今此种影响仍然存在,而且民族主义的因素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的右翼势力在日国内如跳梁小丑般的行为,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十分恶劣,使得日本战后几十年靠福田主义,宫泽主义和铃木主义树立起来的亚洲经济盟主地位,在军国主义的阴影下,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本能的的利己行为,折损的差不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的经济早晚要被中国超过,而在失去东亚最大经济体地位的同时,日本在其盟友美国的眼里,经济上的重要性也会一落千丈。中日关系中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最主要问题,实际上没什么变化,我认为有以下几个,1朝鲜问题,凡是中日交战,历来都是在朝鲜,这自然是因为朝鲜的地理原因。首先,朝鲜和日本仅隔一个对马海峡,无论是日本入侵大陆还是大陆征服日本,此地是最为便利之地,类似于比利时和荷兰等低地国家之于英国与大陆国家的重要性。二战后,朝战的爆发就是美国看到了此中要害,而今天朝鲜的***也大半因此。其次,就战略战术而言,朝鲜距大陆中央较远,却具日本较近,从作战角度讲,于日本十分有利。相反的,如果在朝鲜就遭遇到阻碍,日本对于大陆的繁荣地区能造成的威胁是十分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在建国初期决然参战朝鲜的原因。再有朝鲜人的性格十分偏激,易受外来影响左右,无论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的混战,还是甲午之前的东学党人,都是日本人参与其中,促成乱局。2台湾问题,在日本人心中包括库页岛和台湾在内的外线岛屿都是日本的天然属地,台湾有日本流民作乱从明代便有,而库页岛虽说是日俄战争之后才从俄国手中抢了一半过来,可现今日本依然很想要回那部分曾经属于过他们的利益。前几天的日本G8会议中日本对日本地图的修改,(把北方四岛和库页岛都标识为日本颜色)就很说明问题。可以说在中日之间,台湾问题必然是一个核心问题 ,目前有美国在台前撑着,日本不会围着台湾和中国闹不愉快,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毕竟还是要日本来分担责任并牵制中国,所以日美新安保防卫方针明确把台海列为可出兵的周边事态范围。台湾对于现在的日本来说已不仅是领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海上生命线的关键之处,台湾地理之重要在于台湾回归中国,日本失去了封锁中国出海,及进攻中国南部的中转基地。而且台湾在中国手里,会有日海上运输线有被切断之虞。4领导权问题 ,从历史上说,日本从未绝过入主中原之念,即便是其他大陆少数民族,有此心的也不在少数。从现在看,日本的此种雄心也是很有影响的,军国主义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并能为害东亚50年,就能看出来,在日本人心中的大国渴望。如今的雁行模式,争做政治大国的口号,到极力争取入常,最近又反对FaGuo提出的中国加入G8的建议,就可看出日本的大国情结和对东亚地区领导权的觊觎。
3中日关系中美国的因素
中日关系狭义上讲是两国关系,但要是从广义上讲,则是东亚最重要的多边关系利益的体现。东亚地区历来为各国所重视,从近代的英日联盟得美暗助以制俄,到中美英联手以制日,再到日美联盟对抗苏联,直到今天日本以自由繁荣之弧,组建遏制中国的防线。历史的主线说明,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只要他们想要在东亚地区保持既得利益,都必须要使东亚地区各国间的关系,尤其的中日关系敌对化,以便分而治之。他们不会允许东亚地区出现地区性霸权,从而丧失掉他们在东亚的利益。就美国而言,一旦从东亚撤退,他的海上交通线就会面临切断的威胁,而失掉日本和台湾,美在关岛的第二岛链就会成为一线而不再是现在的中转基地。而失掉东亚的最坏结果,还在于中东的力量会大大因此而减小,从而失掉对欧影响的一个重要砝码。对中亚的影响也将减小,从而削弱了对俄的遏制力量。所以,美在现今的中日关系中会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单单谈及中日关系而忽视美国因素对日本的影响是十分不智的。这一方面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的离岸平衡手,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论述。
美国在东亚的政策历来都是防止出现一个地区性霸权,以避免形成又一个区域门罗主义。19世纪末在看到俄国有在东亚坐大的危险,美国支持日本挑战俄国,而在之后又强加门户开放政策于日本的势力范围,相当于让日本人流血来为美国拓展利益。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在东亚的地位日趋稳固,加紧排挤西方在华势力,美国先拆英日同盟在前,后逼日本加入华盛顿体系,把日本的扩张行为限制在九国条约的框架之下,此举造成了日本国内二十年代的第一次反美浪潮,国内被脱亚入欧论压制已久已近衰落的泛亚论再次抬头,只不过和北一辉与内村不同的是,此次的泛亚论加入了狭隘性民族主义的成分,在中国大陆也不再有上世纪末的众多信徒了。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加紧向华北渗透,向英美在华的传统势力范围进逼,而美国则加强了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以期给日本制造称霸亚洲的障碍。而早在美日开战之前英美所定之ABC-1的计划就是美宁愿选择战争也不愿承认日本在东亚霸权地位的明证。而美国之所以在二战中支持中国抗战,原因是不想失去在中国被日本剥夺的权益,而非是因为正义而战。中国在前清时代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都是在43年废除,原因是日本在43年宣布废除中国及菲律宾等国的不平等条约,而英美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同样宣布之,而在战争刚刚结束的46年,美国就同民国政府签定《中美航空协定》等条约,把战中被迫放弃的特权一一再次强加于中国,同样的,在菲律宾,也翻脸否认曾经许诺的允许菲律宾独立。这些充分说明了美国在中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与它的真实目的,而战后独占日本,支持旧金山对日和约以及对吉田书简的迫不急待之情,也正印证了它在东亚的真实利益所在:维持东亚的均势,不让东亚地区产生一个有害于美在此地区既得利益的门罗主义国家。在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的潜在霸主是苏联,而中苏的***,给美日的外交以更大的回旋余地。当美国改变对中国大陆的政策时,日本才真正转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日关系才真正有了一个新开端,而这又是因为美国的一次越顶外交所造成的现实冲击(因为一个盟国的外交政策而导致本国政府的倒台,这在外交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而在三木的等距离外交时期,美国的不满又造成了日外交政策的又一次转向,而在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签署前,福田这个以右翼著称的首相特地飞往美国征求意见,在得到美预祝签约成功的允诺之下,中日关系才得以又上一台阶。而这一切都是在有苏联这个地区性潜在霸权的共同威胁之下所取得的,足以说明美国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和中日两国关系的微妙。说回中国,在蒋介石时代的中国,日本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侵略者那么简单。《中苏解决悬案大纲》中,对外蒙古的地位,和对中东铁路的地位,远远不是列宁所说的那么高尚,基本上还是维护着以前俄国的势力范围。对于此,日本在东北的地位,起到了间接平衡苏俄的作用,无论是张鼓峰,还是诺门坎,两次的冲突都可算作是侵略者之间的互相争斗而已。而在战争中的中日,双方都有要停上战争的需求,而日本的过高要求,彻底葬送了双方的和解之路,从而让美国经此一战达到了战前半个世纪都没达到的目标。据冈村宁次的回忆录透露,中日在战中曾几次接触,日本的底限是撤出山海关,保有东北,而蒋的要求是日本撤至釜山一线。冈村的意见是认为蒋的要求合理,此可避免日本陷入对华战争的泥潭,且可和苏联保持关系(东北已成缓冲地)然后中日联手对付美国。此正是蒋为人诟病不抵抗的真实原因,如中日力战则两败俱伤,美固不会坐视中国投降,而消灭日本后的美国对中国而言无异于前门驱虎后门进狼,46年的中美诸约恢复已废除的在华特权就是很好的证明。
4台湾问题在中日中的地位和美国的影响及前途
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十分的微妙,在中日建交时也只是措词模糊地表述了一下日本的立场,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日本乐得躲在美国身后让美国唱主角,而自己则含糊应付中国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一个根本观点。而在苏联解体后东亚国际形势发生逆转,中日之间的一些矛盾转向尖锐,而中国的日渐强大,让日本不得不有所表示,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地位,扩充日本国防实力,并修订日美防卫新指针,明确台海为日美同盟可协作作战的周边事态范围。就算在今天中日关系转暖的时节下,日首相还是很模糊地表示日本不支持,而不是反对台湾独立,这就说明了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的利益所在和日本的基本态度。首先,日本认为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强的时代,台湾的回归中国只能是加深日本在东亚的边缘化危机,几年前的大中华概念时就已经让日本的雁行模式受到冲击,而这种经济能力上的此消彼涨,以致于日本在东亚的经济领导地位受到损害,是日本不想台湾回归中国的一个原因。其次,台湾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让日本无法放心它在中国手里,而不被中国利用作为进攻或威胁日本的工具。毕竟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台湾在美的控制范围之内,可以保证台湾不会成为日本之威胁。而美要维持东亚之均势以从中渔利就必须保持中日之间的不和与两国之相持局面,而在美心中,显然现阶段中国的破坏均势威胁要大于日本,而台湾问题的前途在于中国的实力至少要超过日本才会有化解日美同盟的可能性,而实力的发展需要有时间,有和平的外部环境来保证发展的进行。所以未来的台海局势仍会呈和平局势,尽管可能会出现些问题,但不会发生大的冲突。因为,在美国看来,台海引发大的冲突不利于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保持,基于民族国家大计的关系,中国在台湾独立问题上的立场不会退让,而且一打起来必然会是你死我活的两败俱伤,如中胜,则美退出东亚则成必然,如美胜,中美必成死敌,美要维持在东亚地位只能依靠日本,而日本则成渔翁之势 ,无论哪种结局,日本都将再次成为美在东亚的头号威胁。而美国的如意算盘则是利用日美联盟,借日本重新武装之军事力量,作为台海冲突时的主力,使日中矛盾激化,两败俱伤,自己坐享其成,而战后无论谁胜,美在东亚之存在仍可维持。日本在此上的利害关系是,使中美两败俱伤,而使自己身处其外,有韩战的例子在前,可知日本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之玄机,但如此因与美利益不合,可能性很小。美会千方百计拉日入战场,或引诱中国攻日之基地,以造成中日冲突之局势。如若只有参战,日本会力求处于次要地位,尽量让中美处于冲突的主角地位,以求得更加灵活的地位。就目前来看,美国会竭力阻止台海发生冲突,而日本则因为是冲突中的潜在得利方而没有美国那样的坚决的阻遏台湾的独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0-21 02:41:08 | 只看该作者
见解一般,没有点明终日关系的实质,你说的这些给越南还差不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但是眼下却不是最其紧迫的问题,不要把台湾看的过高,不要吧台湾看的很重,一切还不是在大陆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6:40:43 | 只看该作者
那我倒想请教一下,你对中日关系实质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1-8 14:03:56 | 只看该作者
嗯,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1-16 22:15:3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我觉得lz说的很有道理

[ 本帖最后由 william557 于 2008-11-16 22: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1-18 15:14:2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新手,帮忙顶一顶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1-21 18:48:52 | 只看该作者
中日都不想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2-13 00:34: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与日本都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两国之间的确有许多的矛盾,但是对抗不符合两国的利益,对于东亚局势也无益。我们为什么不能向FaGuo和德国一样建立经济上的联盟,将两国的经济绑在同一辆马车上,一劳永逸的解开两国关系上的死结。到那时我想不仅可以把美国从亚洲赶出去,恐怕世界也得听我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2-13 02:06:38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问题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在里面,不是简单地说就清楚的,其中那就是国家之间各种利益相互依赖和打击的发展变化的必然性结果,现象的问题终归于表面的,所以要思考就必须要围绕着这些来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2-21 17:34:51 | 只看该作者
8# 乌玛


美国也在马车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8 00: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