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 17:59:31
|
只看该作者
制衡的困难还来自国家层次, 即在理论和实践中被期望起制衡作用的国家的国内状况。
鉴于有关的因果联系较为易解, 加上篇幅所限, 此处只作相当概要的说明。罗兹克兰斯及其
助手曾草草谈及这个一般被关于均势的理论考察所忽略的问题, 说“国内政治常常出来干扰
(制衡) , 阻碍国际行动或将其导入特定的意识形态渠道。若有国内支持传统朋友和反对宿敌
的情况, 国家政策就受到束缚。一国或许能易如反掌地同朋友结盟, 但同宿敌结盟就不那么
容易了。如果一国谋求增强军备, 就可能损害国内优先事项, 即使这有助于军火制造商。征
兵既给自由政权、也给专制政权带来麻烦; 为国防支出资源也可能在多元化社会内部国内群
体中间引起反对。”①可以将一国的制衡努力看成是就外部霸权威胁而对国际体系内既存权
势分布所作的一种干预, 如此便可借鉴我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参与决定对外干预之可行性
和成败的诸项国内因素, 它们主要同一国的干预能力和干预意愿有关。② 在制衡(即我们现
在谈论的那种干预) 能力方面, 首先涉及的是制衡的实有能力和潜力。若将本国的潜力误认
为实有能力, 就难免导致制衡努力失利; 若只看重实有能力而低估甚或忽视潜力, 则可能减
弱甚或缺乏制衡的决心。其次还有一国的总体能力和该国在具体的制衡中实际可用的能力,
后者必然只占前者的一部分, 并且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因而,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这
种比例越小, 该国面对的制衡困难就越大。最后, 一国的制衡能力问题还涉及短期能力同长
期能力的区别, 它关系到该国制衡能力的耐久性, 亦即能在多长期间承受所需的经济、财政、
军事、政治和外交代价。制衡的困难常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制衡能力不够经久。至于制衡的意
愿, 则既包括一国政府的制衡意愿, 也包括该国公众的制衡意愿。它既可以指奋起制衡的意
愿, 也可以指在制衡过程中坚持下去甚至将制衡努力升级的意愿。它涉及许多虚实相兼、非
常复杂的问题。倘若存在下述任一种常见的情况(实际上当然远不止这些) , 一国都会减弱甚
或缺乏制衡意愿: 政府和公众不很愿意或根本无意承担制衡的风险和代价; 他们过高估计这
代价或对制衡的必要认识不足; 他们过低估计本国或友国的制衡能力; 他们在制衡的道义和
法理依据方面思想混乱, 缺乏信心; ③公众情绪或舆论显著影响较大的国家; 国内经济衰退或萧条, 政局严重不稳, 或社会矛盾相对激化; 一国有关对外
事务的重要思想传统或历史经验倾向于规避、容忍或者“搭车”, 而非制衡。
关于国家层次上的因素可助成制衡困难的历史佐证比比皆是, 仅考察美国一国的历史,
就至少可以从1914 至1916 和1933 至1940 这两段时间里看到众多国内事态和状况, 它们
大有助于解释当时美国对欧洲乃至世界均势趋于倾覆所持的那种少有作为或几乎完全消极
无为的态势。在此, 我们仍然只浏览同前面已较多谈论的史例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
拿破仑战争中普奥俄三国制衡能力和意愿有重大影响的财政状况, 二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基
本国内根源。自18 世纪中叶腓特烈大帝执政时起, 普鲁士的国力虽然大得益于集权努力和
王室专营为特征的财政改革, 但打起大规模战争来, 仍非依靠铸造劣币、劫掠弱邻和索求英
国补贴不可。对效率更低、权力更分散的奥地利来说,“支付战费之难, 难于上青天”。在俄国,
除进一步索取贫困的小农和欠发育的城镇中产阶级外,“筹款的希望无可乐观”。因此, 在拿
破仑战争中, 每当它们不是规避、屈从和支持FaGuo时, 它们便向英国索要巨额战费补贴, 以至
英国有时实在无力支付。①普奥俄三国财政如此拮据, 无疑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制衡能力以及
制衡意愿。至于英国绥靖政策的基本国内根源, 则大致有三项: (1) 英国工商业相对衰落, 使
之越来越难以承担维护国际现状的经济和军事负担; (2) 和平至上、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国际关系理念盛行于英国社会,“现实政治”(Realpo lit ik) 和均势传统一落千丈; (3) 政治体
制民主化大大增进了一般将国内经济、社会福利问题远置于外交、防务问题之上的公众舆论
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并且同前一项根源一起, 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客们的取向。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的20 年里, 所有这些都发展到空前程度, 其中第二项更臻至绝后地步。②张伯
伦对德绥靖的首要原因就在于此。然而, 据保罗·肯尼迪的一项杰出研究③ 揭示, 广义的绥
靖(即“通过理性的谈判和妥协来承认和清除不满, 以此解决国际争执, 从而避免诉诸将是耗
费巨大、伤亡严重并可能非常危险的武力冲突。”④) 并非张伯伦英相任内所独有, 并非仅存
于一战后20 年, 而是19 世纪60 年代至二战爆发的70 余年内英国对外政策的一大传统, 甚
或主导模式。所以如此, 除大英帝国伸展过度, 根本无法抗拒其余新老列强的所有冲击外, 正
是主要由于上述三项国内因素。到本世纪30 年代, 特别是张伯伦执政后, 怯斗畏战达到登峰
造极地步, 一隅和平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由此, 英国出演了现代史上丑恶的一幕: 牺牲均
势, 出卖弱国, 以求满足实则急欲征服欧洲的霸权觊觎者希特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