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世纪以来, 近现代国际体系及其多数成员国所曾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在于如何对
待力图、并近乎能够占有在整个体系中的压倒性优势的霸权觊觎国, 如何对待此类国家欲使
国际体系政治全局由水平性单元分立结构转变为等级制一统结构的称霸努力。就近现代反
霸斗争而言, 其主要的思想理论结果之一, 是均势论, 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主要由重大的反霸
斗争所提示、并且由其反复重演再三确认的传统的或流行的均势论。这种均势论的核心内
容, 首先在于均势的定义及其功能。均势指国际体系内国家(或国家集团) 间权势的一种分
布, 它大致足以有效地阻止一个特别强大并意欲支配或统治国际体系的国家(或其控制下的
国家集团) 实现这种支配或统治。均势的功能几乎是这一定义的同义反复, 它们首先在于确
保国际体系内各成员国(特别是各强国) 的独立生存, 亦即确保其作为主权国家的诸项根本
属性。正如最早的欧洲国际体系史家希伦在19 世纪初所言, 均势“依靠防止一国的压倒性优
势和篡夺来共同保存自由和独立。”①在此基础上, 均势具有两项或许可谓是次级的功能: 一
是保持以各自分立的主权国家为基本单元、以国家间互相承认主权和独立为根本原则的近
现代国际体系, 即维持这一体系的根本稳定; 二是前两项功能的“无情的逻辑延伸”, 即阻止
霸权, 用19 世纪初一流外交家根茨的话说就是,“如果欧洲国家体系要存在并依靠共同努力
来维持, 它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就决不可强大到能够强迫全体其余成员国的地步。”②
然而, 传统或流行的均势论还有另一项核心内容, 那是关于均势的生成机制的。它由来
远久, 世代沿袭, 以致因其表面上的不说自明而很少遭到怀疑, 甚至象所有下意识地被认作
当然的东西那样很少受到注意。这一似乎自成公理的观念便是均势自动生成论: 一国优势及
其霸权追求必然地(自动地) 招致其他国家单独和联合的制衡努力, 均势格局由此得以恢复。
17 世纪初, 英国大思想家培根在谈论英王亨利八世、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
帝查理五世相互间的关系时提到, 一迄这三位君主中有一人赢得一掌之地, 其余两人就会立
即通过结盟或战争来恢复均势。① 18 世纪英国大哲学家和历史家休谟是系统论说均势的先
驱之一, 他在著名的《论均势》一文中将近代思想“读进”古代史, ②断言在古希腊世界“每一
个占优势的国家都必定会遭到一个常常由它先前的盟友组成的联盟反对它”, 均势原则“在
对外政治中自然地自我发现, 并且马上将敌人招到头号国家面前, 不管该国行使其权威时如
何有节制。”③与休谟同代的FaGuo政治作家德库尔邦则写道: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一直在警觉
这个或那个强国的“哪怕是最小的野心迹象”, 各国总是一面试图超过别国, 一面“关注维持
一定的均势”。④反拿破仑战争的辉煌胜利无疑进一步加固了均势自动生成观念在均势论中
的位置。“科学的历史学”之父兰克对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及其机理予以高度重视并有相当
深切的理解, 对他来说,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连同此前哈布斯堡家族和路易十四霸权图谋的相
继破产, 表明均势是欧洲国际体系的最基本运作机制, 是其自在的一大秩序由来。他在著名
的论文《论列强》中就此强调:“世界的激流诚然不时破坏这一规范和秩序体制, 但潮退浪缓
后它又得以重建, 所有冲击只是使之一次次变得更加完善。”⑤他还认为, 所以如此的一个根
本原因, 在于“一个强国决不会让自己臣属于另一个强国的意向”。⑥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即抗击近现代最大规模和最野蛮的军事征服之后, 均势自动
生成论便更象是不言自明和顺理成章的了。战后德国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迪希
沃在纵观15 世纪后整个西方国际关系史时写道, 这部历史如同在统一和分立两端之间来回
的钟摆运动, 分立倾向总是使钟摆在朝统一方向摆动时永远达不到端点。他以此图示了传统
的均势生成机理及其阻止霸权的功能。⑦新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头号代表肯尼思·沃
尔兹在80 年代末更干脆地说:“力量过强会促使其他国家加强军备或联合起来反对占优势
的国家。”⑧几年后, 另一位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杰维斯也近乎不经意地说:“一国
国力的增长如果大得足以威胁其他强国, 那就将是自拆台脚, 至少部分地是如此: 统治国际
体系的企图将招致一个会制约该国的制衡性联盟。”⑨总之, 从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初生时期
直至当今, 几乎所有均势论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均势自动生成: 在单元层次上, 谋霸必
然招致各国(至少各强国) 的反霸努力, 直至霸权图谋破产; 在体系层次上, 权势分布的集中
趋势必然引起反向的分散趋势, 直至均势得以重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