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力学均衡是均势生成的巨大驱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 17: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均势在客观安排和现实政策层面上都与均衡、
平衡等词汇是同义语, 这恰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客观景象, 突出表现为一个若干自主力
量组成的体系内部的稳定性, 一旦某种外部力量或
内部因素变化导致失衡便出现秩序的重建。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许多现象经常呈现出平衡———失衡———
平衡———再失衡⋯⋯如此循环地演化。这种基于力
学视角的基本认识, 说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是一
个巨大的力场, 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
的作用点来形成合力效应或变换力的运行轨迹。最
直接的比喻是把均势比作是“天平”, 意味着均势
是权力政治机器的最佳构造原理。均势的维持就如
天平一样有两个秤盘, 为了保持平衡, 要么设法减
轻较重一侧的分量, 要么增加较轻一侧的重量, 这
就需要在两个秤盘上加诸第三种力量即平衡的“支
配者”或“平衡者”, 以防止“天平上的任何一端
倾斜”。均势的支配者有时会把自己的重量加在这
一端, 有时加在那一端, 它唯一关注的是两个秤盘
的相对高低, 而往往会把自己的分量加在较轻的一
端, 防止另一端由于过重而上翘。人们可以从对伊
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的描述中看到这种比喻的运
用, “西班牙和FaGuo宛如欧洲天平的两端, 英国则
是天平的指针或支架。”〔7〕力学形式的均势理念由此
得到了最简单亦可谓最经典的图解, 可见当时人们
已经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平衡思想用来
考量和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严格地说, 作为现代西方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均
势概念是与牛顿关于宇宙平衡状态的认识有密切联
系的。伴随着欧洲均势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与此相
关的均势理论变得如此时髦, 以致支配了几乎整个
西方外交思想, 并且被1713 年的《乌得勒支和约》
抬到国际社会宪法性原则的地位, 于是国际政治中
的均势生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逻辑。卢梭把欧洲
的均势称为力学的奇迹: “欧洲的体制的确十分坚
固, 只要不加以干扰, 它就能在永恒的运行状态中
维持下去。在形形色色的欧洲社会成员中保持的均
势, 更多地来自于自然的造化, 而不是人为的努
力。它不用费力就能维持自身, 其方式是: 若一边
发生倾斜, 另一边马上就会重新组合确立新的平
衡。”〔8〕所以, 基辛格认为均势观念反映着所有启蒙
运动时期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想法, “他们认为整个
宇宙, 包括政治领域, 均是依据理性原则运作, 且
这些原则会相互平衡。”〔9〕摩根索对均势与宇宙观的
关系阐述的更加明了、更加系统, “在若干国家之
间维持均衡, 以阻止任何一国强大到足以威胁其他
国家的独立, 这种观念是借用机械学中的原理。这
是符合16~18 世纪期间人们的思维方式的, 这种
思维方式把社会和整个宇宙看成类似一台机器或一
套钟表装置的庞大的机械体系, 神圣的造物主造就
了它并使它不停地运行。人们相信, 在这个机械体
系和在组成它的更小的机械体系中, 各个零件的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7:42:01 | 只看该作者
互关系可以通过力学计算予以精确地确定, 它们的
作用与反作用均可以精确地预知。一架天平可以用
同等的重量分置两端来维持平衡, 国际舞台上的稳
定和秩序也可以如法炮制, 这一类比起源于机械论
哲学, 基于这种哲学的精神, 权力均衡只是机械学
原理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实际应用。”〔10〕
到19 世纪时期, 力学式的均势生成早已成为
根深蒂固的老生常谈, 改变了的只是力量单元由民
族君主国变为民族国家。1814 年的维也纳会议使
得因拿破仑战争被破坏的欧洲均势得以恢复和重
建, 欧洲各国不仅在权力上而且在道德上都处在了
均衡状态, 基于正统、补偿、协调原则基础的维也
纳多极均势体系建构可谓空前绝后。基辛格认为这
个体系“反映着十八世纪的宇宙观, 认为宇宙有如
一座庞大的时钟, 其内部的每一个齿轮均复杂而密
切地咬合着, 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其他部分
的互动就会受影响。”〔11〕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德国大
历史学家兰克的真知灼见更能印证宇宙观对当时欧
洲均势政治与理论的深刻影响, 在兰克眼中, 欧洲
列强的均势就好似天体运动,“它们从不聚为一体;
它们总是自主运行, 遵循自己的内在冲动力, 亦即
作为强国的根本原则。一个强国可以暂时同另一个
强国结盟⋯⋯在双方都寻求结盟的时候; 然而一个
强国决不会让自己臣属另一个强国的意向。”〔12〕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些学者仍然使用机械学原
理来诠释均势的生成, 战后德国史学家路德维希·
迪希沃就把15 世纪以来的整个西方国际关系史,
比作在统一和分立两端之间来回的钟摆运动, 分立
倾向总是使得钟摆在朝统一方向摆动时永远达不到
端点。〔13〕爱德华·古利克在60 年代末更干脆地说:
“在欧洲, 国家体系长期得到认同以致西方人倾向
于认为, 这是不可避免的、必需的, 甚至是生活的
理想状态———就像人呼吸一样正常以及像税收一样
不可避免。人们常常忘记了欧洲国家体系的总体设
置, 它有精心设计的主权、独立、民族主义以及法
律平等等概念, 所有这些编织得比瑞士钟表组件更
复杂, 而不仅仅是共同的历史背景。”〔14〕纵观亨利
八世的均势图景与前面所引用的若干国际政治学家
的言论, 很难说四个多世纪来对均势生成的力学式
理解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19:5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