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势在客观安排和现实政策层面上都与均衡、
平衡等词汇是同义语, 这恰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客观景象, 突出表现为一个若干自主力
量组成的体系内部的稳定性, 一旦某种外部力量或
内部因素变化导致失衡便出现秩序的重建。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许多现象经常呈现出平衡———失衡———
平衡———再失衡⋯⋯如此循环地演化。这种基于力
学视角的基本认识, 说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是一
个巨大的力场, 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
的作用点来形成合力效应或变换力的运行轨迹。最
直接的比喻是把均势比作是“天平”, 意味着均势
是权力政治机器的最佳构造原理。均势的维持就如
天平一样有两个秤盘, 为了保持平衡, 要么设法减
轻较重一侧的分量, 要么增加较轻一侧的重量, 这
就需要在两个秤盘上加诸第三种力量即平衡的“支
配者”或“平衡者”, 以防止“天平上的任何一端
倾斜”。均势的支配者有时会把自己的重量加在这
一端, 有时加在那一端, 它唯一关注的是两个秤盘
的相对高低, 而往往会把自己的分量加在较轻的一
端, 防止另一端由于过重而上翘。人们可以从对伊
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的描述中看到这种比喻的运
用, “西班牙和FaGuo宛如欧洲天平的两端, 英国则
是天平的指针或支架。”〔7〕力学形式的均势理念由此
得到了最简单亦可谓最经典的图解, 可见当时人们
已经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平衡思想用来
考量和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严格地说, 作为现代西方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均
势概念是与牛顿关于宇宙平衡状态的认识有密切联
系的。伴随着欧洲均势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与此相
关的均势理论变得如此时髦, 以致支配了几乎整个
西方外交思想, 并且被1713 年的《乌得勒支和约》
抬到国际社会宪法性原则的地位, 于是国际政治中
的均势生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逻辑。卢梭把欧洲
的均势称为力学的奇迹: “欧洲的体制的确十分坚
固, 只要不加以干扰, 它就能在永恒的运行状态中
维持下去。在形形色色的欧洲社会成员中保持的均
势, 更多地来自于自然的造化, 而不是人为的努
力。它不用费力就能维持自身, 其方式是: 若一边
发生倾斜, 另一边马上就会重新组合确立新的平
衡。”〔8〕所以, 基辛格认为均势观念反映着所有启蒙
运动时期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想法, “他们认为整个
宇宙, 包括政治领域, 均是依据理性原则运作, 且
这些原则会相互平衡。”〔9〕摩根索对均势与宇宙观的
关系阐述的更加明了、更加系统, “在若干国家之
间维持均衡, 以阻止任何一国强大到足以威胁其他
国家的独立, 这种观念是借用机械学中的原理。这
是符合16~18 世纪期间人们的思维方式的, 这种
思维方式把社会和整个宇宙看成类似一台机器或一
套钟表装置的庞大的机械体系, 神圣的造物主造就
了它并使它不停地运行。人们相信, 在这个机械体
系和在组成它的更小的机械体系中, 各个零件的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