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立报:世界并未记取30年代大萧条的教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8 11: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正在经历一段悲剧性的金融史。相比一年前的顶点,目前美国股价的跌幅已大大超过40%,在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股Shi大跌中已居于第五位,仅次于1929年华尔街股灾(及其后的30年代大萧条)、2000年高技术股崩盘、1973年赎罪日战争及油价翻两番之后的股灾、以及1937-1938年间全欧洲卷入战争时的股Shi暴跌。

乐观者会指出,2000年的股Shi大跌中,虽然经济低迷一度看似迫在眉睫,但世界经济大体上还是安然度过了股灾。当时,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确实出现了轻度衰退,但从未出现与30年代和70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相似的丝毫迹象。由此来看,我们或许已经学会了怎样让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钩。
然而,本次金融危机远比2000年严重。从很多方面来看,当前的股价大跌都只是危机的附属品。信贷市场上的死亡之舞已经开始,而这与近年来房价和居民负债的迅速增长存在密切关联。事实上,近年来债务的激增与上世纪2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人们也在像没有明天一样挥霍。
过去12个月之中,人们曾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期待决策者能够找到对策,扭转危局。面对住房市场的下滑,美国官方接连下调政策利率,希望制止其跌势,但随后出现的却是更大幅度的房市下跌。银行普遍担心同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充满了曾被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有毒废弃物,因而停止了相互之间的贷款。这种情况下,央行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但银行间借贷的停滞却没有改观。
政府以各种方式拯救了一家又一家金融机构,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却无法制止整个系统的崩溃。
美国财政部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旨在完全消除金融体系中的危险资产,希望此后银行能够恢复相互间的借贷,但却未见成效。
上周,英国政府采取了进一步举措,提出向本国银行业注入巨额资本。这项举措非常明智:其目的不在于国有化(虽然也相差不远),而是因为意识到,必须结束有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崩溃的银行股暴跌。但结果如何?英国股Shi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单周跌幅之一。
当然,恐慌也有可能很快结束。前一分钟,我们才开始堕入深渊,后一分钟,似乎一切已经转危为安。我们只能希望如此。然而,要结束危机还需要克服一些重大障碍。首先,与过去的多次银行危机不同,本次危机是国际性的。毫无疑问,瑞典和日本的银行危机和美国的储贷协会危机的教训都值得吸取,但这些危机都局限于单个国家。而今,面对遍布整个全球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各国政府对策的成功与否也是一场较量。如果英国的注资取得成功,这是否意味着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失败?如果爱尔兰政府向银行存款提供担保,那么其他国家是否应该采取同样的政策?或者说,只有未采取此政策的国家面临更糟糕的局面,才能证明此政策的成功?

其次,迄今为止,几乎所有讨论过的政府对策都基于一个相同的假设:要么银行体系仍在正常运转,降息的依据就在于此;要么TARP、注资或全盘国有化等措施能够令银行恢复正常运转。然而,如果因为银行体系负债水平过高、以至于上述种种救援措施无一成功,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到那时,决策者只能考虑动用“核武器”。这就是说,政府可以向央行出售国债,从而直接“印钞”,并以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的方式将其注入经济,后一种方式更为有效,公路、铁路、机场、医院等等都可成为政府投资对象。这样,无需通过银行体系即可向经济注入货币。这意味着,政府分配资本,央行失去独立性,自由市场理念被抛弃。但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各国政府归根结底要对本国选民和纳税人负责。这或许意味着,德国政府能够接受的政策将是美国政府无法接受的。在世界各国丝毫没有能力进行政策协调的情况下,就每一个政府而言,闭关自守的推动力会越来越强大。这种情况对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体系将意味着什么?长远来看,我们是否会面临保护主义倾向大为增强的经济环境?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充分显现。现在所有人都在谈论经济衰退。这不足为奇。然而,金融市场的危机越严重,实体经济陷入持续多年的漫长低迷期的风险就会越大。例如,日本银行业危机的严重性就远远超出了预期,其部分原因就在于,那些派生出大量贷款的资产(尤其是土地)一直在贬值。根据最新统计,日本地价的下跌已持续了15年以上。
金融危机发展到当前的阶段,仍然难以判断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抑制作用。我们知道,很多银行将被迫收缩放贷能力,无论这些银行近年来的贷款增长主要依赖大额融资还是资产证券化。除非其他金融机构能够填补其空白,否则这很可能引发存贷比的大幅下降。事实上,除政府之外,没有哪种机构明显具备填补空白的能力。这意味着信贷成本将上升,而信贷质量将面临严格的限制。
上世纪30年代初就曾出现这样的信贷崩溃。当时,美国银行体系的存贷比由85%降至60%左右。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和家庭被推到了破产的境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任何坏事或傻事,而是因为银行体系的大规模去杠杆化令他们甚至无法得到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贷款。
没有人愿意加入金融死亡之舞。很多人安慰自己说,世界已经吸取了上世纪30年代的教训,大萧条不可能再次出现。确实,大萧条重演的可能性仍然很小。然而,人们却常常忘记大萧条的三项教训。第一,必须向银行体系供应充足的货币。第二,各国政府必须协调各自的政策。第三,首先必须防止债务和杠杆比率上升过快。看起来,人们仅仅记住了第一项教训。(翻译:叶子)



胡Jintao:应全面均衡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胡Jintao在G20峰会上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指出应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全面均衡改革 ……[详细] [滚动]

布什称金融危机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
布什称对领导人重申坚持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感到高兴,并警告危机中一些人可能实施保护主义……[详细]


金融危机暗袭中国 年关未至返乡潮提前来临
4成亚洲企业拟减年终奖 5%企业考虑大量裁员
美国调拨240亿美元保护次贷购房者赎回权
中国成外资机构避风港 基金募集难度上升
巴基斯坦获IMF76亿美元“救命钱”
奥巴马反对 G20会议上金本位制度难以回归
北电股票目标价被下调至零 2011年前或破产
·评论分析

G20峰会难撼美元地位

奥巴马救市蓝图受期待

·要清醒对待“中国责任论”
·政府与市场:中国如何平衡?
·须防金融危机演变成人道危机
·各有盘算 G20峰会难开救市良方

>>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04:3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