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大选将见分晓 中国应当及早应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1:3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大选将见分晓 中国应当及早应对
本报记者 袁华杰
  
   “美国的选举已经成为标准的剧场政治,候选人的竞选成了站在舞台中央的表演,候选人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候选人的政治观点也不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在于他们饰演的角色能否打动人。

    奥巴马的诀窍就在于他的竞选口号:“改变”。提出“改变”口号刚开始是出于无奈,恰如奥巴马所言:“我知道我不是竞逐这个(总统)办公室的最有可能的候选人。我不符合典型的血统,我还没有在华盛顿殿堂里的职业生涯。”因此,只有“改变”。

    如果不出意外,奥巴马很快就将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会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

    不管谁出任美国下届总统,中国都希望与美国保持和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



距离11月4日越来越近,美国大选的硝烟味也越来越浓。
    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内心窃喜的同时,还在提醒支持者再接再厉:“我们必须努力争取每一张选票,我们必须冲刺直到跨过终点线。这场选举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他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民调数字太高而降低支持者投票的积极性。
    而麦凯恩仍在利用最后的机会疯狂攻击奥巴马。10月18日,麦凯恩指责奥巴马希望将美国国税局变成大型的福利机构,重新分配大量财产。但麦凯恩的指责很快被担任布什政府四年国务卿的鲍威尔消解,鲍威尔称,他会不考虑政党效忠问题而将选票投给奥巴马,非关种族,而是肯定奥巴马能够以冷静、耐心、智慧及稳重的方式因应美国面临的问题。
    美国大选,宛如一部高潮迭起的电视剧,候选人乐此不疲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整个美国的民众都是群众演员,而这幕大戏的高潮也将很快到来。

“咖啡杯效应”,
抑或“布拉德利效应”?

    欧盟国家外长9月6日设下“赌局”,赌谁将当选下任美国总统。提出“赌局”建议的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说,每位外长都在纸上写下自己的预测,11月4日将真相大白。
    但“米利班德们”不用再等到11月4日了,遍及全美各地的“7-Eleven”便利店已经给出了答案:奥巴马将大胜麦凯恩。
    每到总统选举年,“7-Eleven”便利店都会推出一项“7-Election”活动,在供顾客自己取用的咖啡杯印上总统候选人的名单,然后统计哪位候选人的咖啡杯使用量大,那么,这位候选人就会当选当年的美国总统。
    “7-Eleven”便利店在美国每天就卖出超过100万杯咖啡,从“7-Election”的咖啡杯“选举”结果看,过去八年对美国大选的预测非常准确。2000年,“布什杯”赢了“戈尔杯”一个百分点;四年前,“布什杯”以大比分击败“克里杯”。
    今年“7-Eleven”便利店同样开展了这项活动,咖啡杯分别印上奥巴马与麦凯恩的名字,供咖啡爱好人士自由选用。最新统计显示,被取用的“奥巴马杯”领先“麦凯恩杯”18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对麦凯恩阵营的确不吉利,但他们也不用完全失望,因为还有另一个效应——“布拉德利效应”预示着麦凯恩似乎还有翻盘机会。
    “布拉德利效应”以非裔前洛杉矶市长布拉德利命名。1982年,他竞逐加州州长,选前民调显示民主党籍的他领先共和党白人对手7个百分点,但结果却输了。专家怀疑,部分白人选民为了避免显得有种族偏见,而向民调员撒谎,掩盖了种族歧视的因素。 
    考虑到美国独特的选举制度,在每个州单独计票,胜者全得。即使奥巴马有着两位数的领先优势,但“布拉德利效应”仍可能会让奥巴马在一些关键州和摇摆州落败,造成最后选民票数多,选举人票数少的局面。2000年戈尔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便利店买杯咖啡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也不存在避免种族偏见的问题,或许这个数据比那些多如牛毛的民调数据更真实反映了个人的好恶,更能反映11月4日的选举结果。但“布拉德利效应”必须计算在内,即使奥巴马的民调遥遥领先麦凯恩,有可能赢得选举,但绝对不会像数据反映的那样,赢得那么轻松,那么悬殊。  
“佩林旋风”难敌“金融风暴”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应该说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可惜生不逢时,他的竞选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不足的脉象。
    他首先背负着布什总统这个沉重的包袱。布什的共和党政府执政八年,“9·11”的阴影挥之不去,“伊战深渊”不能自拔,“金融大厦”又轰然倒塌,各种丑闻不断曝光,执政能力大幅衰退。美国很多民众和媒体对布什政府充满了厌恶,求新求变心理不断滋长,“没有布什并不一定好,但有了布什一定不好”。他们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中已经抛弃了共和党,在接下来的选举中,他们会不会抛弃麦凯恩?
    麦凯恩阵营对自己的软肋一清二楚,也试图摆脱与布什“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在10月15日的辩论中,麦凯恩一开场就对奥巴马说:“我不是布什总统。如果你想挑战布什总统,你四年前应该竞选,而不是现在。”
    麦凯恩阵营的另一个选择是在副总统候选人上大胆求变,选择了一个只与他在半年多前见过一面、出身偏远阿拉斯加小镇的“美女”州长为竞选搭档,这样的选择如此吊诡:高举“改变”大旗的奥巴马选择了一个和麦凯恩一样资历深厚的参议员,而麦凯恩则选择了被称为共和党的“奥巴马”的佩林。麦凯恩作了一个一石二鸟的选择,一方面预示着他也选择了大胆变革,与过去决裂,彰显自己要给华盛顿带来新鲜空气的决心;另一方面,年轻的佩林还可以弥补麦凯恩年龄上的劣势,他现在已经72岁高龄。
    在9月初刚刚宣布这个决定时,佩林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的确起到了奇兵效果。佩林像一股旋风,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和封面。一部分倾向奥巴马的媒体,开始重新检讨报道的立场,可能返回中立的位置。《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的民调显示,在很短的时间内,麦凯恩的民调就和奥巴马的民调持平,甚至在金融危机出现之前,还曾领先奥巴马5个百分点。
    但一场金融风暴,把麦凯恩依靠“佩林旋风”积累起来的一点民调优势吹得无影无踪。金融领域充满动荡,公众沉浸在前景日益悲观的情绪之中,人心思变的心理更强,这给麦凯恩的选战带来了难以摆脱的困扰。而奥巴马则因祸得福,获得了意外的大选助力。
    美国大选有“十月惊奇”之说。在10 月份这个新总统“临盆”前的最后一个月里,总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松动甚至彻底扭转选战行情。四年前,拉登“恰到好处”地在10 月份现身,他制造的恐怖威胁氛围为布什大大加分。而今年被布什称之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的金融危机,则为高举“改变”旗帜的奥巴马增光添彩了许多。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金融危机改变大选格局

    金融危机一夕之间改变了总统竞选格局,首先是佩林的魅力开始退色,金融危机议题开始铺天盖地袭来;其次,美国经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执政的共和党难辞其咎,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麦凯恩难以完全切割。另外,华尔街的金融灾难使选战的焦点发生转移,经济政策成为美国大选的主导议题并日益突出。
    麦凯恩与奥巴马9月26日的第一场辩论的原定主题是外交政策,结果大半的辩论时间用到了经济上面。这是麦凯恩不熟悉的领域,对外政策才是麦凯恩的王牌,他本来准备在这个领域痛击奥巴马。奥巴马则正好相反,他在经济上虽然并不专长,但预选中碰到了希拉里,两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世纪预选战,奥巴马从对经济问题非常精熟的希拉里身上学到很多,在经济问题上磨炼得日益成熟。如果辩论经济,麦凯恩比希拉里要容易对付得多。
    这此消彼长之间,无疑让麦凯恩丧失了不少支持度。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获得52%的支持率,高于麦凯恩所获43%的支持率。而在9月初,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数天后,两人的竞选活动还旗鼓相当,当时麦凯恩和奥巴马分别获得49%和47%的支持率。
    麦凯恩在这场博弈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麦凯恩虽然尽全力与布什的经济政策进行有效切割,说服百姓自己有能力实现变革,但效果如何,还需观察。以弗吉尼亚州为例,这里是美军的全球最大海军陆战队基地所在,照理应是麦凯恩的票仓,但正如其他州份一样,当地因忧虑经济问题,对这名越战英雄的支持度似乎有所减退。   
    在多数美国选民的印象里,民主党更善于管理经济。尽管民众对民主党的期待不必然转化为对奥巴马的信任,但金融危机无疑为奥巴马的选战带来了更好的靶子。他把这次金融危机与共和党政府的经济政策挂钩,并预言麦凯恩未来四年仍会如出一辙。他竭力使人们相信,只有他才可能使美国实现真正的改变,带领美国走出危机。
    金融危机既是对奥巴马和麦凯恩的现实考验,也为两人提供了从白热选战中胜出的绝佳机会。这场危机将不仅影响到总统大选的结果,还可能决定下任总统的施政纲领。

麦凯恩前路艰险

    在10月15日第三次电视辩论前,麦凯恩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此时需要一个斗士,媒体已判定我将输掉大选,但他们忘记了只有你们能决定谁赢谁输。”麦凯恩充满了无奈,但不肯轻易认输,又抱着一丝侥幸。
    尽管这场辩论是麦凯恩表现最好的一次,但并不能逆转奥巴马的巨大优势。麦凯恩前顾问迈克·墨菲表示:“麦凯恩的表现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他能否说服美国人,并在接下来的两周中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还不好说。”
    近来一连串的民调已经成为麦凯恩阵营的“毒药”,对选情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是麦凯恩和佩林之间出现分歧,麦凯恩不主张对奥巴马做过多的人身攻击,但佩林显然不吃这一套,她不断攻击奥巴马与前激进分子“地下天文台”成员艾尔斯的关系,称奥巴马是“恐怖分子”。分析认为,佩林是在选情无望的情况下,利用激烈的语言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其目标甚至着眼于2012年的总统选举。
    共和党内部似乎早就对麦凯恩不抱期望。不少共和党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指责麦凯恩不但无法赢得总统大选,更有可能导致共和党在国会选举中失利。一些有意寻求国会议员席位的共和党人也开始与麦凯恩划清界限。一位名叫特里的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众议员在报纸上为自己刊登了一则竞选广告,其中出现了一名同时支持特里和奥巴马的女性支持者,该广告有意表明特里与奥巴马站在同一战线。调查显示,在2004年大选中支持共和党的“布什州份”中,奥、麦二人的支持率日渐拉紧,在布什2004年胜出的佛罗里达、弗吉尼亚、艾奥瓦、内华达和科罗拉多等州,麦凯恩现时亦落后奥巴马。可以说,这场大选胜负已定。
    麦凯恩还能够做的文章是削弱民调结果的可信度。最近被广泛引用的《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出台的民调可信度值得质疑,因为众所周知《纽约时报》一向旗帜鲜明地支持民主党,而且该民调采样范围较小,只有1000人左右。但在媒体一边倒的情况下,麦凯恩要想再次团结共和党,聚拢人气,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选战还要继续。麦凯恩会组织更猛烈的进攻吗,还是会转而回避奥巴马?他还会告诉选民们他仍是一个合格的挑战者吗?麦凯恩在大选的关键时刻如何抉择,不仅关系着他自己的命运,还关系着共和党的未来。

奥巴马稳操胜券?

    在一年前,奥巴马的崛起似乎非常不可能。奥巴马有很多软肋,包括他的肤色,美国人真的做好准备迎接一位黑人总统了吗?还有他的姓氏Obama ,与本·拉登的姓氏Osama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就在最近,美国纽约州发出了一批供选民邮寄使用的选票,上面奥巴马的姓氏居然是Osama——头号恐怖分子的姓氏。
    宗教问题同样难以逾越。肯尼迪竞选时因为天主教背景,民众怀疑他死抱着天主教那套不顾美国利益,他做了一个奇特的承诺:如果他的良心和美国利益相矛盾,他就辞职。而奥巴马总是隐隐约约指责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原罪,选他就是赎罪,这个说法能不能纾解白人的心结呢?
    但即使在这么多不利因素下,奥巴马居然能杀出重围,在与希拉里的世纪预选中脱颖而出,与麦凯恩竞选中又一路领先,几乎压垮整个麦凯恩阵营,的确有他的独到之处。
    奥巴马的诀窍就在于他的竞选口号:“改变”。提出“改变”口号刚开始是出于无奈,恰如奥巴马所言:“我知道我不是竞逐这个(总统)办公室的最有可能的候选人。我不符合典型的血统,我还没有在华盛顿殿堂里的职业生涯。”因此,只有“改变”——改变总统只能是白人的偏见,改变麦凯恩对自身肤色的偏见,他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一个更大的助力是美国主流政治反布什,与布什切割。奥巴马的“改变”口号适应了这个潮流,后来就连麦凯恩也沉不住气了,开始把“改变”这个政治口号挂在嘴上,与奥巴马争夺专利权。麦凯恩尽力与布什的立场拉开距离,以此模糊美国选民的视线,但他仍不可避免的被称为“布什的第三个任期”。他的经济政策几乎是布什政府的延续,一旦他当选总统,毫无疑问,会再次启用使美国陷入金融、经济危机泥潭的决策者。
    奥巴马的新书《无畏的希望》正在美国热销,但这本书显示了奥巴马政治经验一贯不足的缺陷。你很难知道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国防政策是什么,外交政策又是什么?看来看去就几个关键词:希望、勇敢、相信、改变。美国的选举已经成为标准的剧场政治,候选人的竞选成了站在舞台中央的表演,候选人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候选人的政治观点也不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在于他们饰演的角色能否打动人。
    但无论怎么说,美国的大选仍具有世界意义,最近的迹象显示奥巴马已经胜券在握,美国的奥巴马时代即将来临。首先,它意味着对布什政策的评估与修正,隐含着美国内政政策改变的巨大可能性,它很可能会带来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美国。其次,奥巴马与现行政策最大的偏离在于伊拉克,他坚持美国军队按确定时间表撤出伊拉克,而未来10年会终止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更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变暖等全球问题的解决中来。另外,它也可能会成为大国关系调整的契机。奥巴马承诺,为应付21世纪的挑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及贫穷等,美国需要新的国家合作关系,这对饱受布什牛仔风格困扰的世界,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这场大选改变的将不再局限于政策层面,它甚至会涉及美国的思维方式。曾宣称西方自由主义永霸天下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日撰文指出,里根—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革命最终迷失了自我,变成一种不容指责的意识形态。美国式民主成了为伊战合法性辩护的工具,“民主”其实是军事干预和政权更替的代名词。
    可以预见,美国或将到来的“奥巴马时代”,不但面临着美国的巨大变革,而且将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反思,这场反思甚至可以和30年前的“里根—撒切尔革命”相提并论。

中国应当及早应对

    如果不出意外,奥巴马很快就将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会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
    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基本延续了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后期对华友好政策,并且在很多论述上更进一步倾向中国。美商会刊的《中国动态》不久前发表了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奥巴马明确支持延续对华“接触”政策,表示虽然美国在亚太有军事盟国,但乐见中美合作。他的外交顾问甚至指出,台海两岸正在改善关系,所以美国不能出售F-16C/D战机和潜艇给台湾。而属于共和党的麦凯恩却对现政府的对华政策提出了很多批评。
    但是,在经济方面,奥巴马则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他把贸易当作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希望实现中美之间的“均衡贸易”。很显然,奥巴马的“均衡贸易”包含着限制美国对中国进口,促使中国市场更加开放的意思。这里面隐藏了很多贸易摩擦的火种。而麦凯恩在经济上是令人尊敬的,他非常直接地支持“自由贸易”,批评保护主义,甚至不惜“中国制造”背书。他承认,一些美国劳工阶层的确会因为中国产品的大举进口而失业,但这不应该归罪于中国,他说让失业者获得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帮助他们再就业的责任在于美国政府。
    因此,对比二人的对华政策,可以预见,奥巴马一旦上台,中美之间的政治氛围将愈加宽松,而中美经济间的摩擦将有加剧的趋势。
    对中国的一个新的挑战是奥巴马的全球战略。奥巴马更多的强调在国际问题上与西方国家及美国盟友的协调,这与布什前期的单边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与麦凯恩对俄罗斯的强烈厌恶形成了反差。无疑,奥巴马的这个姿态更能获得西方国家的民心,英国《卫报》最近在欧洲八国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八国一致支持奥巴马。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支持率在瑞士是83%和7%、英国是64%和15%、FaGuo是69%和5%。日后,中国如何与一个更团结的西方打交道,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无论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中美之间既合作又对抗的大局不会改变,中美关系整体走向良好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恰如温Jiabao总理不久前在纽约所说:“不管谁出任美国下届总统,中国都希望与美国保持和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张国庆研究员,他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本文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有关媒体的民调数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07:0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