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伦敦奥组委CEO保罗·戴顿
南方周末
作者:平客 万静
伦敦奥组委CEO保罗·戴顿
英国演员在为“伦敦八分钟”进行彩排,他们想让全世界看到不一样的、动感、现代的伦敦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特约撰稿平客本报记者万静发自北京
“读完登在《经济学人》上的那份工作描述,我的妻子说:‘亲爱的,他们要的那个人不就是你吗?’那也是惟一可以让我离开高盛集团的工作。”现年52岁的保罗·戴顿(PaulDeighton)这样描述他成为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的缘起。
高盛集团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保罗·戴顿为这个集团工作已达22年,2005年12月,他从来自全球各地的三百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出任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保罗·戴顿被英国媒体认为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他过去的身份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心,使他能筹到必要的资金,同时也能在英国,甚至在国际上找到最适合的人才。”
9月5日,保罗·戴顿为观摩残奥会再次来到北京,这是他担任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后第四次抵京。前三次的使命分别是拜访北京奥组委、参与奥运检测事务及观摩北京奥运会。
9月6日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令保罗·戴顿最为感动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幸失去左腿的芭蕾女孩李月。“那天晚上,这位11岁的女孩不仅吸引了鸟巢里的观众,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她永不放弃成为舞蹈演员的信念。通过攀爬绳索点燃残奥会主火炬的侯斌让我肃然起敬,也感到了振奋。对于我们来说,北京残奥会的11天,是又一次观摩与学习。”进入8月,伦敦奥组委为了在北京“观摩和学习”,在北京西单金融街上一家酒店的七楼租了两间办公室,作为“伦敦2012北京办公室”。一出电梯,就可以看到明显的伦敦奥运会会徽,两间办公室布局简洁明快,只有一些简单的办公桌椅及橱柜。伦敦从北京手中接过奥运接力棒后,这间办公室也将完成它的使命。9月8日上午,保罗·戴顿在这里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独家专访。
进门时,戴顿脖子上还挂着残奥会证件。他讲话时偶尔会有力地挥动手臂。
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但保罗·戴顿还牢记着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鸟巢的“热度”:“开幕式本身很激动人心,但那天也的确很热。”那天他被安排在贵宾区,坐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左后侧。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伦敦八分钟”是这位上任即将三年的首席执行官为伦敦奥运会向全世界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只是大家被批评的地方不同
在北京奥运期间,保罗·戴顿认识了两个中国人,一位是他的助理,一位是他的司机,他们都是志愿者。戴顿说,奥运会结束后他去机场时,两个人都哭了:“他们告诉我希望奥运会永远都不要结束。”
南方周末:闭幕式上“伦敦八分钟”的设想是怎么产生的?
保罗·戴顿:18个月前,我们向一些从事创意的专业人士征集方案,从中选出了最有潜力的想法,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与北京奥组委配合,我们选择巴士作为整个表演的场景设置。因为我们可以开车进来表演,这样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制作单元,可以在体育馆外自行排练。因为鸟巢要用来比赛,我们不可能有机会在里面排练。所以巴士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案。八分钟其实很短,要让人在短时间里认出伦敦的符号———红色的巴士、摇滚乐、足球明星等等,我们想告诉大家什么是伦敦,伦敦奥运会将会很有趣。
南方周末:但中国人一般对伦敦的印象还停留在“绅士”上。
保罗·戴顿:伦敦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化都市。似乎全世界每个人都跟伦敦有关系,也许是因为旅游,也许是父母或祖父母来自伦敦,也许是来上学,也许是教科书里的一张图片。
我们希望让伦敦奥运延续人们对于这座城市文化传统的认知,也许是英国绅士,也许是工业化的烟雾。同时,我们也想介绍伦敦不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现代的伦敦。它是各种青年流行文化的源头,比如摇滚乐、时尚、戏剧。我们也是许多流行运动的重要一环,这对于奥运会本身意义非常大,比如足球及贝克汉姆等等。
我们希望全世界每个人提到伦敦时,就马上把能联想到的东西放到演出中去———那就是音乐!我们觉得把摇滚和流行结合起来会很棒。吉米·佩齐(JimmyPage)是摇滚界的传奇人物,毋庸置疑,他是一位伟大的吉他手。我们还希望有一个代表流行文化的人物,而里昂娜·刘易斯(LeonaLewis)正是天后级人物,她的音乐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就传递出一种伦敦的气质。《爱的希望》这首歌很有情感,听上去还能让人振奋,如果听录音版的话,你会发现里昂娜的演唱是那样美。所以在艺术上,这也是一首很好的作品。
南方周末:为什么不用更有名的U2或酷玩乐队(Coldplay)、绿洲乐队(Oasis)或
电台司令(Radiohead)?
保罗·戴顿: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组合。选择里昂娜还有一个原因,她出生在伦敦东区,我们将在那儿建立奥林匹克公园,这是每个伦敦人都将受益终身的项目,也象征奥运精神给伦敦带来的改变。
南方周末:从伦敦奥运会会徽公布之后,直到这八分钟,英国媒体的批评一直没断过,你如何看待这些批评?
保罗·戴顿:英国媒体很有批评意识。但我认为英国的大众对八分钟总体比较满意,也喜爱伦敦奥运会的会徽。以会徽为例,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化,让它能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在北京、伦敦的移交仪式上,刻着这个标志的徽章很多人都特别喜欢,但我们只会在初期使用它。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明智的想法,7年内我们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南方周末:这些批评会影响到奥组委的决策吗?
保罗·戴顿:在奥运会历史上,每一个国家的组委会都会面临同样的负面舆论与争议,甚至是批评。关于会徽,关于八分钟的展示,关于开幕式……都很正常。对伦敦奥组委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希望赋予奥运会一种什么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会慢慢站到你的立场上来。但对于一些个别事件,尤其是涉及个人观念的问题,总可能有人写一些引起争议的东西,那是他们的工作。
要组织奥运会,你就会经历这样一个被争议的阶段,北京奥运会也是一样,只是大家被批评的议题不一样。建造一次性场馆,就是对纳税人不公
担任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一职之前,保罗·戴顿的身价已达一亿英镑。据英国《独立报》报道,从高盛集团到伦敦奥组委,他的薪酬不升反降,而且大大低于他在高盛的收入。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保罗·戴顿这样说过:“2012、7、12这三个数字,已经像文身一样文在了我的大脑内外。”
保罗·戴顿超强的组织能力与丰富的资源被普遍看好。英国舆论评价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他更胜任这个职位了。”
南方周末:除了伦敦奥组委之外,英国目前还有哪些其他与奥运相关的机构组织?你们之间是如何协作分工的?
保罗·戴顿:伦敦和北京的体制不同。伦敦奥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奥运会成为发展伦敦落后地区的一个催化剂,这也是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我所负责的伦敦奥组委是为了举办奥运会而成立的,资金来源于私营企业赞助、电视转播权、奥运商品等。至于奥林匹克公园中新场馆的建立将由我们的姐妹组织“伦敦奥运交付管理局”(OlympicDeliveryAuthority)负责。他们为两个客户建造场馆,一个是伦敦奥组委,另一个是需要进行长期城市规划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伦敦市。伦敦奥运交付管理局和伦敦发展局负责伦敦部分区域的重建,共同提交购买奥林匹克公园土地的计划,在城市规划部门获得审批后开始动工。当然,这个过程较长,涉及很多公共事务。
南方周末:改造步骤是怎样的?
保罗·戴顿:整个奥运会举办程序是这样的:先提出奥林匹克公园的土地需求;获得政府批准;安置城市居民;整治土地河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们正在修建该地区的电网管道,然后修建河道以及基础路面,这是前三年的主要工作。目前,伦敦奥组委已经开始5个奥运场馆、奥运村、媒体中心等的建设工作。今年初,我们已经开始建造运动场馆,提前于计划2-3个月。伦敦奥组委提出建造场馆的计划,但是否继续长远利用这个项目则是政府决议。
奥组委有三个国家伙伴,英国政府、伦敦市政府和英国奥林匹克协会。我们所做的工作中也有一部分代表了英国政府和伦敦政府的利益。
主场馆“伦敦碗”的建设问题,由伦敦奥运交付管理局负责,他们和我们在一个大厦办公,他们会聘请建筑设计师和我们一起工作,按照我们提供的细节要求工作。此外,管理局还有一部分政府预算(三个来源:中央税收、彩票、伦敦议会纳税人),这也算是政府进行的市政投资。这是举办奥运会的经典融资案例。
南方周末:你所负责的伦敦奥组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机构?
保罗·戴顿:伦敦奥组委是独立的,而城市基础建设(用于长期城市规划的部分)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如果要建立新的项目,必须有长远使用的价值。否则,尽量使用现存的设施,或暂时性场馆。
这和北京有所不同。北京建造了很多新场馆,因为北京缺少运动设施,人口较多,经济也发展迅猛。伦敦是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城市,所以我们只新建有明确长期使用计划的场馆。我们强调“Nowhiteelephants”(不要累赘)的理念。过去许多城市建造了只能使用一次的场馆,这对于纳税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我们在投标时与国际奥委会签订了合同,因此,对于如何举办2012年奥运会,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计划。所以如果我们要改变计划,必须首先征求国际奥委会的同意。像其他所有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样,实施计划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比计划阶段更有效的方法。但我们不会因为政府的要求而改变我们与国际奥委会签订的方案。
南方周末:为什么将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在伦敦东区?
保罗·戴顿:一方面是希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这块土地开发使用率较低,我们需要拆迁和转移的城市人口会相对少一些。
南方周末:好像伦敦建设奥运场馆只拆迁了500户,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保罗·戴顿: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伦敦相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奥运场馆建设。首先,伦敦其他城区河流太多,无法提供奥运场馆需要的平坦土地;其次,东区只有大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遗留下的倒闭工厂,没有其他区域那么多城市居民。这也是为什么伦敦市市长那么希望举办奥运会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这可以让一个沉寂的地区恢复生机。
南方周末:恢复生机不会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吧?
保罗·戴顿:奥运会的确能促进发展伦敦东区计划的实施。伦敦尤其需要更多离市中心较近的居民区,而东区正是一个绝好的位置。像北京奥运会一样,伦敦奥运村也将在奥运结束后成为居住区。此外,伦敦东区在交通上也有很大的区位优势,到任何一个区域都很方便。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改建计划而言,住房都是不够的,工作岗位、休闲活动也都很重要。我们的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河畔,将成为欧洲200年以来最大的城市公园。所以我们将把一个落后地区变为一个集住宅、运动设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我们也希望奥运新闻中心能成为日后的商务办公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们在城市建设上的费用将近60亿英镑。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培训行业。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计划,与未来20至30年的城市计划相吻合。93亿+20亿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在高盛集团22年的职业生涯,练就了保罗·戴顿控制预算的能力,这也是伦敦奥组委工作描述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如此庞大的开销在怎样的监督体系下,才能保证每一笔款项不被滥用,这是摆在这位首席执行官面前的重要使命。
南方周末:伦敦奥运会的预算经过几次调整?如何实现这些预算调整的提案?
保罗·戴顿:伦敦奥运有两笔预算,一个是伦敦奥组委的20亿英镑预算,我们还没有调整过;一个是伦敦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大约是93亿英镑。在投标期间,伦敦政府估计预算在40亿英镑左右,但当我们获得了主办权之后,伦敦奥运交付管理局花了12个月重新评估这个预算,达到93亿英镑。
在奥运举办史上,很少有城市把基础设施预算详细做出来。雅典和悉尼奥运会的预算几乎是在临近奥运会的几年中才最终确定下来。我认为,伦敦奥运会的资金启动较早。但在实施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27亿英镑的保障金用以适应未来的各种变化,这个资金的建立是对2012年顺利完成奥运建设的一种保证。
南方周末:谁来监督这些预算不被滥用?
保罗·戴顿:伦敦奥组委的20亿预算是由奥组委的负责人进行监督使用的,这也正是我的工作:筹集资金、控制花费,让这两个数字在2012年尽量贴近。主要的花费将集中在2010、2011和2012年。我们很快就把赞助商事宜提上日程,因为这是融资的重要环节。
北京奥运会之前,我们的71个国内赞助商已经为伦敦奥运提供了高达4亿英镑的资金(计划为7亿英镑)。与历史上的其他组织者相比,我们的资金赞助启动得很早,也很成功,给了我很大预算管理的信心。
伦敦奥组委和公司一样有一个专门的理事会来监督我的工作。这个理事会有来自英国政府、伦敦市政府(市长)的代表。
伦敦奥运交付管理局也有一个由政府成立的理事会,此外,还有许多协会监督它们对预算的使用。它们对于资金的使用主要由相关政府部门监管,因为那是纳税人的钱。
南方周末:伦敦奥组委历经了伦敦市长的更换,更换市长是否对你们的工作带来了影响?
保罗·戴顿:伦敦市两任市长都想尽量利用好奥运会,为伦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让纳税人的钱物尽其用。首先他们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格把关,控制预算。其次是让奥运会对城市本身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比如交通、就业、教育、环保、保护弱势群体(残疾人)方面。所谓的过渡并没有改变大家的奥运热情,当然大家工作方式不同,你需要和不同的团队配合。
南方周末:你如何评价这两任市长?
保罗·戴顿:两位都很能干,很坚毅。但前任市长对于运动本身兴趣不大,他热爱奥运会是因为奥运会有利于伦敦市;现任市长鲍里斯个人更热衷于运动。我喜欢举重运动中的逻辑判断
保罗·戴顿就读于一家普通中学,其后在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在校期间,他就着迷于橄榄球、足球、板球,直到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天锻炼,他也是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支持者。
南方周末:你认为自己是凭哪些优势从三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的?
保罗·戴顿: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包含四个部分:一是建立团队。你必须有管理能力和经验,我在高盛工作了二十多年,他们相信我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团队;你必须有很强的资源,和各种社团、机构、政府、体育界(包括国际奥委会),所有与奥运相关的方面都有联系,因为我们是在把奥运之火传递给所有希望参与进来的人,你必须谙熟如何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组织关系。你必须要告诉他们你能做什么,你能帮他们做什么。同时你还不能分心;三是控制预算,进行财政管理。这方面我比较有经验;最后是项目实施能力。前三点是举办一个成功奥运会的基础,但毕竟举办奥运会和经商不同。你只有一次机会,奥运会必须成功,从开幕的第一天到第17天,一切都必须尽善尽美。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离开高盛,即便收入大大降低了,还依然选择了这份工作?
保罗·戴顿: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奥运会将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国家举行,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而且我喜欢运动,尤其是足球、网球、高尔夫。
这次北京奥运会,我特别喜欢举重。我很欣赏这项运动中的战术,也就是博弈。比如运动员对时机的掌控、对公斤级的选择等都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逻辑判断的过程,很有趣。
每次我都能学到新东西,我昨天在残奥会上看了硬地滚球,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
我逐渐了解了这个项目的规则和有趣之处。我喜欢运动中所有和人有关的元素,比如一个运动员是如何成功的。我希望在每一项运动中看到这样的东西。这也是奥运会的魅力所在。
(翻译:李筱姝,摄影:薛涛) |
|